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某个业灭后,纵然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也能生出异熟果来;以及对瓶子经过离一多因等的观察,发现根本不可能有瓶子存在,但是瓶子却又能用来装水、插花等等。

  

  “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根、境和合生识,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根取不了境,但是根又能与境和合,产生出识。而智者对此却并不感到惊奇。因为智者了知了一切法都无实有之基,都无自性,都是分别识的妄现。再稀奇的事情,只要因缘聚合,都能显现出来。这是名言万法的规律,就像火是热的一样,是很正常的事。

  

  己二、明能表彼理譬喻差别

  

  下面圣天菩萨用各种譬喻来形象地表示如幻的世俗万法。

  

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

  

水月彗星响,阳焰及浮云。

  

  颂文直解

  

  如是世俗的一切法,显而无自性,犹如火轮、三摩地变化、梦的显现、幻事、水月、彗星、大山谷的回响、误认为水的阳焰、远处误认为山的浮云。同样,三有的显现,与此等完全相同。

  

  释义

  

  世间诸法,本不成立,无法用语言表示,但在分别识前,却又以各自的因缘而幻现出种种的幻相。佛法中用各种譬喻,来形象地表示这些幻相。下面根据偈颂的内容,一一进行解释。大家在听的时候,重点一定要落在幻上,要深切领会譬喻里所表示的幻的含义。

  

  “火轮”:快速转动火把时,可以看到一个的火轮,但是这火轮纯粹是颠倒所见,毫无自性。

  

  “变化”:瑜伽师住于三摩地,变化出的幻人,能作各种动作。他人颠倒地见其为真人,但是瑜伽师知道这些幻人没有心、心所,没有根,并不是真正的人。

  

  “梦”:梦中有身,也有心、心所,并颠倒执著有我,但醒来后,就知道并非真实存在。

  

  “幻事”:幻师所变的幻女,使不知真相的人颠倒迷乱,但并无丝毫的真实性。

  

  “水月”:水中的月亮,丝毫没有真月的成分,但由于缘起,使愚人颠倒见为真月。

  

  “彗星”:在藏文译本中是“尘雾”,即某些时间、地点里出现的尘雾,远远看去,会被误认为是烟。玄奘大师翻译成“彗星”,可能是梵文版本不同。彗星的尾巴看起来像烟,与尘雾有相似之处。

  

  “响”:空谷里的回响,会被愚人误认为是真实的声音。

  

  “阳焰”:阳光照射而形成的阳焰,并没有水的自性,但会令远处的人产生是水的错觉。

  

  “浮云”:远处的浮云,会被误认为是山等的样子。

  

  有关这些比喻,佛在《月灯三昧经》等经中有广泛的开示。[1]

  

  这样就学完了这一品——“破根境品”。现在大家对《心经》里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所讲的意义,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反复闻思,反复串习后,就能逐渐体会到见山没有山,见水没有水,见瓶子没有瓶子,听声音没有声音等等的真实境界。形形色色的瓶子、柱子、山河大地等的万法不会有改变,但是修行者的心态上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大家原先认为见到的都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万法,中观学好后,就知道没有真的东西被听到的、看到的等等。实有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境上,而是无明颠倒执著出来的。大人看电视、电影、游戏时,不会像小孩一样认为是真实的。同样地,你的中观正见生起来后,不需要想一切的办法,把眼前的东西都埋到地下,或者请三宝、请护法神拿走,想让眼前不出现万法,也不需要用这样头痛的方式来对治烦恼。而是当下就体会到见山没有见到山、见水没有见到水、见瓶子没有见到瓶子、听声音没有听到声音等等。

  

  这样就会对持守戒律,对治烦恼,以及发普贤大愿,顺利往生极乐净土等等殊胜的修行,产生出极大的促进作用。

  

  

  

  [1]《月灯三昧经》中,与本颂相关的譬喻有:

  

  “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

  

  “如人梦行淫,寤已无所见,愚爱终无得,诸法亦复然。”

  

  “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实,诸法亦复然。”

  

  “如净虚空月,影现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

  

  “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譬如春日中,辉光所焚炙,阳焰状如水,诸法亦复然。”

  

  “见野马如水,愚者欲趣饮,无实可救渴,诸法亦复然。”

  

  “如虚空无云,忽然起阴曀,知从何所出,诸法亦复然。”

  

  “如焰寻香城,如幻事如梦,观行相空寂,诸法亦复然。”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