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广大庄严经》中也开示了声音实际是由众缘和合而产生:“譬如咽喉,及以唇舌,击动出声。一一分中,声不可得,众缘和合,有此声耳。”经中紧接着还教导了观察无声的方便:“智者观声,念念相续,无有实法,犹如谷响,声不可得。譬如箜篌,弦器及手,和合发声,本无去来。于诸缘中,求声不得,离缘求声,亦不可得。”大家结合这些佛亲口宣说的金刚句,来反复思维现在所学的内容,一定能够破除对声音的执著。
这以上通过破除根的作业,揭示了无境的真实性。下面进一步破除识的作业,来揭示无境的真实性。
辛二、破识之作业分二:一、破无分别根识之作业;二、破分别意识之作业。
“无分别根识”就是前五识,它们只有自性分别,也就是说,它们的自性即是直接了别各自相应的境。“分别意识”即第六意识,它除了自性分别之外,还有计度分别(即计较推度未现前事的差别),和随念分别(即追忆过去的六尘之境)。
壬一、破无分别根识之作业
小乘经部认为,识有取境的作用,这说明色等外境是存在的。这也不合理。
心若离诸根,去亦应无用,
设如是命者,应常无有心。
难词释义
去:前去境处。
命者:指有情。
颂文直解
心如果离开了眼等五根,则即使前去五境之处,也毫无作用,因为此时心已经失去了取境的功能之故。假若心离诸根仍然能取境,则具命之有情应永远变成无心的色法。
释义
本颂前两句否定了心能离根而取境,后两句反过来,假设心能离根取境,则会导致众生无心的过失。
这里的心不是真心,而是世间众生所执著的妄心,也就是识。识取境时,需要有根的辅助。而境在身外,根在身上。这样识取境时,就需要根离开身体,去到境的地方。但是根怎么可能离开身体呢?身体又叫根身,没有了身体,根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心若离诸根,去亦应无用”。没有了根的识,只是一个光杆司令,起不了取境的作用。
比如离开了眼根,能生起眼识吗?不可能。否则大家就没有视力好与坏的差别了,甚至盲人也都能见到色境了。再比如离开了耳根,也不可能生起耳识,否则耳根损坏的人,也都能清楚听到声音了。
“设如是”,这是反过来,假设识离开了根,也能照常取境的话,那么就有“命者应常无有心”的过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境的数量不计其数,非常多,而识又不需要根来辅助,这样识就有取不完的境,只能永远在外面忙着取境。这样一来,身体里就没有了识。而没有了识的身体,只剩下四大所成的色法,就变成了像石头、柱子一样的无情物。
从这以上对根、境、识真实性的观察,可以发现它们都没有自性,只是假立的名称而已。
壬二、破分别意识之作业
如果确实如前面所说,色等诸境都没有的话,那么一切有事不也就没有了吗?圣天菩萨接着开示说:有自性的有事当然没有,但无自性的有事可以有,这种无自性的有事,就是由想蕴安立的。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
颂文直解
这个想蕴令心妄取五尘,就像将阳焰见为水一样,依先前眼识等所见之义,之后虚妄安立为诸法之义,应知这个安立者,即是想蕴。
释义
什么是“想”?“想”是心所,也是五蕴之一。《成唯识论》中说:“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就是说,“想”就是取境的相,然后再对所取的相,安立上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对青色,先像照相机拍照一样取下它的相,然后再对这个相安立上青色的名称。
“令心妄取尘,依先见如焰。”眼识灭时,眼根与色尘也同时灭去。而眼识之前所见之义,则由意识获取。那么意识又如何取已灭之义呢?这就像阳焰无有丝毫水的成分,但是以因缘之力,意识可以产生出水想,同样地,对于已灭而无自性的法,也可以分别出这是黄色、那是蓝色,这个比较悦意、那个不悦意等等的差别,并安立名称。
“妄立诸法义,是想蕴应知。”那么诸法之体等的差别,就是众生的意识安立出来的,而并非以法的自性成立。从色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法,都是意识虚妄安立的。那么为什么意识又可以被称为想蕴呢?月称菩萨解释说:意识是安立诸法的因,并且与想蕴有五种共同之处(就是说,心王与心所有相应五义,也叫平等五义,即: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同),想蕴取这个相、取那个相,与意识配合得非常好,所以意识也就被叫做想蕴。
又有人想:想蕴能安立诸法,所以必定是实有的。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眼色等为缘,如幻生诸识,
若执为实有,幻喻不应成。
颂文直解
依于眼等根及色等尘为缘后,生起仅为如幻、非为真实的诸识。然而,如果执著诸识实有,则不应将它们说为如幻。而正因为识是如幻的,所以与识相应的想蕴也是如幻的。
释义
本颂第一句分析诸识生成的因缘,第二句得出诸识如幻的结论,第三、四句以反面成立。以此则证明了与识具有五种相应之义的想蕴也是如幻的。所以,虽然识或想蕴能安立诸法,但仍然是如幻的,并不是说只有实有的识或想蕴才能安立诸法。
“眼色等为缘,如幻生诸识。”识是根与境和合后产生的,比如眼根与色尘相和合,就产生了眼识。那么为什么说产生的识是如幻的呢?这是因为,识生起的时候,并不是从已灭的根、境中生起,因为已灭的法并没有作为因的功能;识也不是从未灭的根、境中产生,因为未灭的根、境,与识同时存在,双方形成观待,不能成为因果关系。所以并没有产生过真正的识,仅是众生迷乱的显现而已,因此说是必定如幻的。
“若执为实有,幻喻不应成。”如果识是实有的,那么经中就不会把识说成如幻了。如《五蕴譬喻经》中就明显开示了识是如幻的:“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这一品是专门引导内外空真实性瑜伽,这以上已阐明了胜义空的真实性,接下来要阐明的是世俗如幻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想蕴或意识都是如幻的,以此所安立的一切也都是如幻的。所以面对万法的时候,不需要加简别,说胜义中才空,世俗中不空。不应该舍不得空,放不下执著。看外境时,就像房子里通过玻璃窗,里里外外通彻地看到,应该是这样无自性、空性的境界。见、闻、觉、知都应在空性的状态中,轻轻松松地,没有障碍,没有不寂静、挂碍、遍计。在心里有动摇、干扰的状态下,万法的真相就看不到。学了中观之后,就要知道不是胜义中去破一个什么东西,除了所见的形形色色万法外,哪里还要去破一个什么东西呢?如果认为要到胜义中才去破一个东西,这就说明根本还没有学到中观空性的含义。其实显就是空,一切形形色色的万法,在见的当下,在缘起显现的当下,就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观察,见到它的自性就如水月一般,或者如彩虹,或者如看电视、电影,或者如做梦一样,当下就是如幻。这样把所破的显现法看破了,放下了对它们的执著,才叫做看破、放下。
戊二、明世俗如幻之真实性分二:一、明希有名言幻法;二、明能表彼理譬喻差别。
己一、明希有名言幻法
有人问:按照上面的观察,根是不能取境的。但另一方面,眼识却又是依靠根、境之缘而生起,这不是极为奇怪的事吗?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世间诸所有,无不皆难测,
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
颂文直解
世间的所有事,都难测度,根境和合而生识的道理,也同样难测度,智者对此怎么会感到惊异呢?
释义
本颂前两句讲世事本来就难测度,第三句讲根境和合生识也不例外,第四句讲了达万法无实如幻的智者,对此并不惊异。
“世间诸所有,无不皆难测”,是说世间上的所有事,都是分别心难以理解的。比如正灭的种子中,可以生出芽来;又比…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