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

  

  前面破了眼根的作业,接下来破耳根的作业。

  

  壬二、破耳之作业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了知诸法显而无自性的本性后,就知道没有色境可以被见到。接下来就要分析,也没有声音可以被听到。

  

  世间人都认为听到了声音。比如现在,大家会觉得我说法的声音,通过网络、喇叭等方式,传到了你的耳根里,然后你实实在在地听到了。平时大家没有怀疑过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下面圣天菩萨就帮我们逐一分析,让大家发现原来真相根本不是这样的。

  

  大家知道,声音的源头,必须离开耳根一段距离,才能被听到。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声音是到达耳根时被听到的呢,还是到达耳根之前就已经被听到的?对这两点进行观察,就可以发现声音的真相。下面圣天菩萨先来分析第一种情况。

  

若声说而行,何不成说者,

  

若不说而行,何缘生彼解。

  

  (唐译:

  

所闻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声若非能诠,何故缘生解。)

  

  难词释义

  

  生彼解:生起是声音的知解。

  

  颂文直解

  

  如果声音在行进的过程中,一直在说,那么声音不就变说者了吗?而如果声音在行进过程中,一直不说,那么又以什么因缘,能知道这是声音呢?

  

  (唐译:所听闻到的声音,是无分别识所了知的自相,所以并不能表义。若能够表义,则已失去了声音的自性。而如果声音确实不能表义,则不应该缘声音而生起知解。)

  

  释义

  

  本颂观察声音行至耳根的过程中,是否在发出声音。前二句假设在行进过程中有声,则具有声音失去自性,成为发声的说者的过失;后两句假设行进过程中无声,则同样失去声音自性,具有无法被知解的过失。这样就遮破了声音是行至耳根时才被听到的可能。

  

  世俗中的声音可分为“有情名”声与“非有情名”声。“有情名”声,是指能表示意义的声音,既包括有情所说的话,也包括电脑、电视机、电话等无情物中的人物所说的话。“非有情名”声,是指不能表示意义的声音。本颂是破除声音能表示意义,所以偈颂中的声音是指“有情名”声。偈颂中的“说”字,也表示这是指“有情名”声。

  

  那么当耳根听到“有情名”声的时候,这声音还在说吗,也就是还在响着吗?如果在响着,那就是声音一路上都在自说自话。这就是“若声说而行”的意思。

  

  但这样产生了一个过失,即“何不成说者”。意思是这样声音不就变成说话者了吗?但是声音本身就是被说的,不可能自己发声,变成能说者。所以说“若声说而行”是不可能的。

  

  那么反过来说,“若不说而行”,也就是声音是静悄悄地行进着的,是否可以呢?也不行。因为这样的过失就是:“何缘生彼解”。也就是说,当声音到你耳根的时候,你什么也听不到,静悄悄地,那你的耳识凭什么来知解这是声音呢?可见“若不说而行”也不对。

  

  现在人们说声音是通过空气的振动而传播,这种说法就属于“不说而行”这种情况。当声音传递到耳根时,仍然只是空气的振动,那么就应问这个问题:“何缘生彼解”?也就是耳根只感受到空气的振动,这里面根本没有声音,所以耳识怎么可能生起这是声音的知解呢?

  

  所谓的声音,必须要行进到耳根才能被听到,而在行进时,只有说或不说,也就是响或不响这两种情况。但是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正理,所以就彻底否定了声音是行进到耳根时才被听到的可能性。

  

  不但如此,如果认为声音是行进到耳根时才被听到,还存在着下面两种过失。

  

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

  

声非单独至,如何能单取。

  

  (唐译:

  

声若至耳闻,如何了声本,

  

声无顿说理,如何全可知。)

  

  颂文直解

  

  如果声音到达耳根时,才被耳识取到,那么第一刹那的声音,没有与耳根相遇,如何能被耳识取到呢?而且,声的自性是由九事所构成,声尘并非是独自到达耳根,所以怎么能只是单独取声尘呢?

  

  (唐译:如果声音离开了发声者(本),来至耳根,才被听到,如此则又如何知道谁是发声者?另外,声音并非顿时而说,因此耳根也非顿时而闻,如此耳识岂能全都了知?)

  

  释义

  

  本颂前两句从声音到达耳根时才被听到,指出了初始时的“声音”并不是声音。后两句以声由九事所构成,指出应非只有声音被取到,以此否定所取的境是声音。

  

  “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是说如果声音到达耳根之时,才被取到的话,就意味着声音在刚被说出的时候,并没有被耳根取到,这样就不能断定那是声音了。并且,进一步想的话,这个时候,也没有被其他的根取到,这就说明真实中这时并没有产生任何东西。

  

  比如说,大家现在看法座上的我,一直在开口说话,就觉得我肯定在发出声音,而且耳根里也确实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因此大家一点都不怀疑,认为听到的,肯定是我说出来的声音。但是在我说话的第一刹那,你是根本没有听到的,你的其他根也没有感受到声音。所以你是没有任何理由来断定我在发出声音。假如现在有人用电脑来播放模拟我的声音,同时我只是动动嘴,假装说话的样子,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我说的。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大家无法直接取到刚开始第一刹那的声音,那么也就无法确定那是声音了。

  

  而且,所听到的声音,是否仅仅只是声音呢?其实并不是。大家知道,五尘中的色、香、味、触都是由八事构成的,即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加上色、香、味、触这四事。那么声尘,则是在这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声,共由九事所构成。所以圣天菩萨说:“声非单独至,如何能单取。”就是说,声音传过来的时候,不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是九事一起成群结队过来的。因此要取境的话,就应同时取到色、香、味、触,而不能仅仅只是听到声音。也就是说,声音不仅仅能被听到,也应该能被看到、嗅到、尝到、触到。但是由于声音只能被听到,所以说这个声音,并不是真正的境上的九事所成的声音,只能是意识的虚妄分别而已。

  

  进一步来说,“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还有更大的过失,圣天菩萨接下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声乃至未闻,应非是声性,

  

无声后成声,此定不应理。

  

  (唐译:

  

乃至非所闻,应非是声性,

  

先无而后有,理定不相应。)

  

  颂文直解

  

  在声音被听到之前,如第一刹那等,应非具有声音的自性。而先前无声,后在耳根中突然就变出了声音,这绝对是不应理的。

  

  (唐译:在耳根听到之前,所谓的“声音”并不具有声音的自性,而先前没有声音的自性,后来突然产生声音的自性了,这绝对是不应理的。)

  

  释义

  

  本颂在前一偈颂的基础上,进一步否定了声音的存在。前两句指出未被听到,就不具备声音的自性,后两句指出没有声音不可能变出声音。

  

  前一颂的“若至耳取声,声初由何取”,说明了在发声的第一刹那,并没有声音,那么第二刹那呢?也与第一刹那没有区别,同样没有声音,这样直到被听到之前,都不可能有声音。这就是“声乃至未闻,应非是声性”的意思。

  

  那么被听到的时候,是不是就能被证明是声音了呢?这也不可能,因为“无声后成声,此定不应理”。就像香尘、味尘等,不可能改变自性,变成声尘,同样,根本没有声音,忽然有了声音的自性,这也是不合道理的。

  

  这样实事求是地说,所谓的声音,不管你听得多么的真真切切,实际上根本没有自性,是空无所有的。《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说:“若有所闻诸好声,生已即灭无有闻,推其去处不可得,因分别故起声想。”这就明确开示了声音仅是众生分别出来的虚妄相而已。

  

  《…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