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

  

  前面破了眼根的作業,接下來破耳根的作業。

  

  壬二、破耳之作業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了知諸法顯而無自性的本性後,就知道沒有色境可以被見到。接下來就要分析,也沒有聲音可以被聽到。

  

  世間人都認爲聽到了聲音。比如現在,大家會覺得我說法的聲音,通過網絡、喇叭等方式,傳到了你的耳根裏,然後你實實在在地聽到了。平時大家沒有懷疑過這個想法的真實性,下面聖天菩薩就幫我們逐一分析,讓大家發現原來真相根本不是這樣的。

  

  大家知道,聲音的源頭,必須離開耳根一段距離,才能被聽到。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聲音是到達耳根時被聽到的呢,還是到達耳根之前就已經被聽到的?對這兩點進行觀察,就可以發現聲音的真相。下面聖天菩薩先來分析第一種情況。

  

若聲說而行,何不成說者,

  

若不說而行,何緣生彼解。

  

  (唐譯:

  

所聞若能表,何不成非音,

  

聲若非能诠,何故緣生解。)

  

  難詞釋義

  

  生彼解:生起是聲音的知解。

  

  頌文直解

  

  如果聲音在行進的過程中,一直在說,那麼聲音不就變說者了嗎?而如果聲音在行進過程中,一直不說,那麼又以什麼因緣,能知道這是聲音呢?

  

  (唐譯:所聽聞到的聲音,是無分別識所了知的自相,所以並不能表義。若能夠表義,則已失去了聲音的自性。而如果聲音確實不能表義,則不應該緣聲音而生起知解。)

  

  釋義

  

  本頌觀察聲音行至耳根的過程中,是否在發出聲音。前二句假設在行進過程中有聲,則具有聲音失去自性,成爲發聲的說者的過失;後兩句假設行進過程中無聲,則同樣失去聲音自性,具有無法被知解的過失。這樣就遮破了聲音是行至耳根時才被聽到的可能。

  

  世俗中的聲音可分爲“有情名”聲與“非有情名”聲。“有情名”聲,是指能表示意義的聲音,既包括有情所說的話,也包括電腦、電視機、電話等無情物中的人物所說的話。“非有情名”聲,是指不能表示意義的聲音。本頌是破除聲音能表示意義,所以偈頌中的聲音是指“有情名”聲。偈頌中的“說”字,也表示這是指“有情名”聲。

  

  那麼當耳根聽到“有情名”聲的時候,這聲音還在說嗎,也就是還在響著嗎?如果在響著,那就是聲音一路上都在自說自話。這就是“若聲說而行”的意思。

  

  但這樣産生了一個過失,即“何不成說者”。意思是這樣聲音不就變成說話者了嗎?但是聲音本身就是被說的,不可能自己發聲,變成能說者。所以說“若聲說而行”是不可能的。

  

  那麼反過來說,“若不說而行”,也就是聲音是靜悄悄地行進著的,是否可以呢?也不行。因爲這樣的過失就是:“何緣生彼解”。也就是說,當聲音到你耳根的時候,你什麼也聽不到,靜悄悄地,那你的耳識憑什麼來知解這是聲音呢?可見“若不說而行”也不對。

  

  現在人們說聲音是通過空氣的振動而傳播,這種說法就屬于“不說而行”這種情況。當聲音傳遞到耳根時,仍然只是空氣的振動,那麼就應問這個問題:“何緣生彼解”?也就是耳根只感受到空氣的振動,這裏面根本沒有聲音,所以耳識怎麼可能生起這是聲音的知解呢?

  

  所謂的聲音,必須要行進到耳根才能被聽到,而在行進時,只有說或不說,也就是響或不響這兩種情況。但是這兩種情況都不符合正理,所以就徹底否定了聲音是行進到耳根時才被聽到的可能性。

  

  不但如此,如果認爲聲音是行進到耳根時才被聽到,還存在著下面兩種過失。

  

若至耳取聲,聲初由何取,

  

聲非單獨至,如何能單取。

  

  (唐譯:

  

聲若至耳聞,如何了聲本,

  

聲無頓說理,如何全可知。)

  

  頌文直解

  

  如果聲音到達耳根時,才被耳識取到,那麼第一刹那的聲音,沒有與耳根相遇,如何能被耳識取到呢?而且,聲的自性是由九事所構成,聲塵並非是獨自到達耳根,所以怎麼能只是單獨取聲塵呢?

  

  (唐譯:如果聲音離開了發聲者(本),來至耳根,才被聽到,如此則又如何知道誰是發聲者?另外,聲音並非頓時而說,因此耳根也非頓時而聞,如此耳識豈能全都了知?)

  

  釋義

  

  本頌前兩句從聲音到達耳根時才被聽到,指出了初始時的“聲音”並不是聲音。後兩句以聲由九事所構成,指出應非只有聲音被取到,以此否定所取的境是聲音。

  

  “若至耳取聲,聲初由何取”,是說如果聲音到達耳根之時,才被取到的話,就意味著聲音在剛被說出的時候,並沒有被耳根取到,這樣就不能斷定那是聲音了。並且,進一步想的話,這個時候,也沒有被其他的根取到,這就說明真實中這時並沒有産生任何東西。

  

  比如說,大家現在看法座上的我,一直在開口說話,就覺得我肯定在發出聲音,而且耳根裏也確實聽到了熟悉的聲音。因此大家一點都不懷疑,認爲聽到的,肯定是我說出來的聲音。但是在我說話的第一刹那,你是根本沒有聽到的,你的其他根也沒有感受到聲音。所以你是沒有任何理由來斷定我在發出聲音。假如現在有人用電腦來播放模擬我的聲音,同時我只是動動嘴,假裝說話的樣子,你一定會認爲這是我說的。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大家無法直接取到剛開始第一刹那的聲音,那麼也就無法確定那是聲音了。

  

  而且,所聽到的聲音,是否僅僅只是聲音呢?其實並不是。大家知道,五塵中的色、香、味、觸都是由八事構成的,即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加上色、香、味、觸這四事。那麼聲塵,則是在這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聲,共由九事所構成。所以聖天菩薩說:“聲非單獨至,如何能單取。”就是說,聲音傳過來的時候,不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是九事一起成群結隊過來的。因此要取境的話,就應同時取到色、香、味、觸,而不能僅僅只是聽到聲音。也就是說,聲音不僅僅能被聽到,也應該能被看到、嗅到、嘗到、觸到。但是由于聲音只能被聽到,所以說這個聲音,並不是真正的境上的九事所成的聲音,只能是意識的虛妄分別而已。

  

  進一步來說,“若至耳取聲,聲初由何取”還有更大的過失,聖天菩薩接下來作進一步的分析。

  

聲乃至未聞,應非是聲性,

  

無聲後成聲,此定不應理。

  

  (唐譯:

  

乃至非所聞,應非是聲性,

  

先無而後有,理定不相應。)

  

  頌文直解

  

  在聲音被聽到之前,如第一刹那等,應非具有聲音的自性。而先前無聲,後在耳根中突然就變出了聲音,這絕對是不應理的。

  

  (唐譯:在耳根聽到之前,所謂的“聲音”並不具有聲音的自性,而先前沒有聲音的自性,後來突然産生聲音的自性了,這絕對是不應理的。)

  

  釋義

  

  本頌在前一偈頌的基礎上,進一步否定了聲音的存在。前兩句指出未被聽到,就不具備聲音的自性,後兩句指出沒有聲音不可能變出聲音。

  

  前一頌的“若至耳取聲,聲初由何取”,說明了在發聲的第一刹那,並沒有聲音,那麼第二刹那呢?也與第一刹那沒有區別,同樣沒有聲音,這樣直到被聽到之前,都不可能有聲音。這就是“聲乃至未聞,應非是聲性”的意思。

  

  那麼被聽到的時候,是不是就能被證明是聲音了呢?這也不可能,因爲“無聲後成聲,此定不應理”。就像香塵、味塵等,不可能改變自性,變成聲塵,同樣,根本沒有聲音,忽然有了聲音的自性,這也是不合道理的。

  

  這樣實事求是地說,所謂的聲音,不管你聽得多麼的真真切切,實際上根本沒有自性,是空無所有的。《佛說決定毗尼經》中說:“若有所聞諸好聲,生已即滅無有聞,推其去處不可得,因分別故起聲想。”這就明確開示了聲音僅是衆生分別出來的虛妄相而已。

  

  《…

《中觀四百論講記(六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