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简未生时,
亦非体未圆,别于已生位。)
颂文直解
若想:因为在生时已经开始了生的作业,只是这个作业没有圆满,这说明生时与未生时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前面的过失不成立。但是,尽管如此,由于生的作业未圆满,而异于已生,因此生起的仍然是未生之法,其道理与前面相同。
(唐译:生时虽有作用,仍属未生,因此不能简别未生时。虽体未圆,若稍有体,仍属已生,因此不能简别已生位。所以所谓生时,要么是未生,要么是已生,除此没有另外的生时。)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的错误观点,后两句以根据相同的应成因进行遮破。
“生时体未圆”:是说一个法在生时,法的体已经开始生成,只是尚未圆满。
“异于未生位”:因为已经有了少许法的体,所以与一点体也没有的未生位不同。因此就不存在上面说的生时与未生无别,而破坏名言中一切法的过失。
“是亦异已生”:同样根据“生时体未圆”这个理由,可以得出未圆满生的结论。而未圆满生,即是说明法的体没有生起,这就等同于未生。比如,一辆正在造的车,对方说它是异于未生位,因为毕竟车的框架等已经在做了,但是这时车还根本不能开,那能够当作车用吗?根本就不能,没有人会去买这样的车来开。这就等于说车还没有造出来。
“故应未生生”:所以说在生时所产生的,只是未生法。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生时并没有生起法。既然法都没有生起,这样的生时就不能被称为生时了,所以并没有生时。
又有人以后面生起的法,来成立有生时。这也不应理。
若说言生时,先无后乃有,
此亦未生生,未生何能生。
(唐译:
前位生时无,后位方言有,
兼成已生位,故此位非无。)
颂文直解
如果说生时,能将前无的法,依于生的作业产生。这意味着生时能使未生法产生。但是,未生之法,无有自性,如何能在后面产生?纵使遇亿万种缘,也无法产生。
(唐译:在生的作用未产生的前位,并无生时,在正起作用的后位,才有生时。则后位的生时,兼成已生位。所以生时位非无,即是已生的后位,不应再另立一个生时位。)
释义
本颂前两句引述对方错误观点,后两句以根据相同应成因作遮破。
“若说言生时,先无后乃有”:这是说生时,能把先前没有的东西变成有。也就是说,生时能无中生有。
对方是想通过后面产生的结果,来证明前面有生时的存在。但是这个推理有一个漏洞,即:“此亦未生生”。为什么认为能使未生的法生起是错误的呢?原因是:“未生何能生”。因为未生的法,无有自性,如同石女儿,再多的因缘,也不能无中生有,使不存在的法现前。
下面圣天菩萨对观业而破生时进行总结:
体圆说名有,未作说为无,
若尚无生时,说何为生时。
(唐译:
有时名已生,无时名未起,
除兹有无位,谁复谓生时。)
颂文直解
总之,当一个法的生的作业圆满时,就说这个法为有;当一个法未作,也就是未圆满时,就说这个法为无。离开此作业圆满与未圆满二者,就没有生时,那还能将哪种作业说为是生时呢?即根本不成立所谓的生时。
(唐译:所谓生时的自性,不过二种,即有及无,除此以外,没有中间生时。而有时即是已生之过去,无时即是未生之未来,所以所谓的生时,即是对此有、无位的假名安立,而没有真正的生时。既然没有生时,也就没有生,所以诸法实际上都无生。而没有生,就没有住、灭。所以生、住、灭三相都不存在。)
释义
本颂前两句分析了所谓的生时的实质,后两句得出无生时的结论。
“体圆说名有”:所生之法的体完全圆满了,就意味着这个法已经有了,是过去时。比如说车子所有部件全部装配完成之时,就是一辆新车诞生之时。
“未作说为无”:所生之法的体没有作圆满的,就意味着这个法还没有产生,这是未来时。比如车子没有装配完成,那就意味着还没有车子。
“若尚无生时”:生的作用,就是使法的体圆满,而当法的体已圆满时,属于过去时,当法的体未圆满时,属于未来时,因此说无有生时。
“说何为生时”: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说是生时呢?根本就没有。这句反问,强调了除了作业圆满与未圆满两种情况之外,没有单独、真实的生时的事实。
这样就把“别破生时现在之法”宣讲完了,接下来对本品进行总的归纳。
己三、归摄因果远离生灭之要义
若时离其因,无别所成果。
尔时生与灭,理皆不可成。
(唐译:
诸有执离因,无别所成果,
转生及转灭,理皆不可成。)
颂文直解
对于一个法,离开了能生因,就不可能有别的所生果。而本品已经遮破了生,如此也就没有灭,因此果的生起与因的灭去都不成立。如世尊云:“人与士夫及有情,生已死亡全无生,诸法如幻自性空,诸外道众非能知。”
(唐译:数论师执著三德平衡时的自性为因,认为离开因就没有另外所成的果。这样就使得一切世俗果法,有不可灭、无不可生,由此诽谤了世间现见到的因果,故不成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阐述名言法的因果规律,后两句结合本品的引导,得出了名言法实无生灭的结论。
“若时离其因,无别所成果”:这是说果从因生起,离开了因,不可能有果产生。
“尔时生与灭,理皆不可成”:因为生时不成立,所以因不成立;因不成立,导致果不成立;因与果都不成立,导致果生与因灭的现象也不成立。
如是观察的话,因为一切法的自性都不成立,因此一切法仅剩如幻一般。譬如,幻化师通过咒语与药剂等,变出了虚幻的象、马。但普通人把这些象、马当作实有,并在心中产生了贪欲和嗔恚等烦恼。这些虚幻的象、马在灭去之前,将一直对他们产生作用。而幻师自己,虽然也见到这些象、马,但是知道它们的体是虚幻的,所以不会像普通人那样产生耽著。而没有被幻师咒语染污眼睛的人,则连虚幻的象、马也不会见到,更不会去安立名言并且耽著了。
这个譬喻里的普通人,表示凡夫。幻师的咒语,表示凡夫耽著实有的习气。虚幻的象、马,表示如幻般显现的内外诸法。凡夫因为无始以来一直在熏习无明习气,明明没有任何真实的道理,仍然会把如幻的诸法耽著为实有,并且安立种种的名言,在他生起真实智慧之前,这些法就会如同他所耽著那样,无欺而起作用。
这里的幻师,表示已经断除无明的圣者。他们在后得位时,有仅为如幻般的显现。因为他们以真实的智慧,断除了耽著实有之垢,因此没有丝毫实执。
而没有被幻师的咒语染污眼睛的人,表示诸佛。已经彻底断尽一切无明及习气的诸佛,安住于一切智的法身,连相分也没有,就更不会去耽著实有。
就像幻师及眼睛清净的人,会随顺被咒语染污眼睛的普通人,安立种种的幻化名言。同样,诸佛菩萨会宣说种种世俗谛法,作为接引世间人的方便。
又譬如,对于被幻化师欺骗的人,可以通过各种道理,减退他们的实有执著。但是在他们的实执没有退尽之前,象、马等幻化的显现不会完全退失。同样,诸圣者以众多正理,遮止凡夫对实有自性的耽著,然而这仅能稍稍松解实有耽著的系缚,在无明断尽之前,不会彻底退失如幻的缘起显现。
所以,中观师以众多正理,去遮止导致众生系缚的实执,而并非去遮止如幻的缘起。如幻的缘起显现,在众生未证得无显现的果位之前,将无欺安住于众生的妄识之中。所以中观师对此不作遮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观师承认有这些缘起显现,因为,犹如以眼翳而见到两个月亮一样,众生也是以无明习气力而产生了迷乱显现。
如果有人想:名言中的一切如同幻化,而幻化之中没有系缚与解脱,那难道名言中也没有系缚与解脱吗?若真是这样,那一切所作将无意义。对此的回答是:自性无实的幻化的众生,趋向如乾达婆城般无实的三有,显现出如阳焰水一般的无实之境,这样的无实想,即是轮回的状况。以幻化的人,修幻化的真实性,修成见虚空之花的慧眼,在虚空界中解开虚空的结,这样的无解脱相,即是解脱的状况。
这以上幻师的譬喻,主要是根据仁达瓦上师的注释而讲的。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