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庭,你把这些费用扣下来干嘛呢?后来跟我说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寺院里的人不断在换,人家都不喜欢他这样的方法就离开他了。就是说我要做任何事情总是在这些小事上去斤斤计较的话,你所有的团队跟你是离心的,是离德的,不会有一种向心力,也不会凝聚在你身边,这里面说白了还是一种道,还是一种人性。稻盛和夫在《活法》里面讲到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别人,想着团队,而完全没想到自己的时候,发现事情做起来特别容易,且所有的人都凝聚在他身边跟着他一起去完成,实际上这里面是什么精神?就是“利他”的精神,也是佛教里面所讲的菩萨利他的精神。我们总是讲“我投资赚到的钱都是属于我的”,赚到十块钱最好分给他们一块钱,剩下九块钱都属于自己。如果你换一种方法,就是调换过来,自己拿一块钱,九块钱分给大家的时候,你以后的事情他们都会帮你做得好好的,这就是利他的精神。人性是什么?一个人在这个公司工作,就是希望自己的衣食丰足,所期待的东西都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得到一种兑现。就像我们吴总一样,董事长做得天天没事干,他说做董事长就是下岗,我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把握人性的规律,接下来你就发现很多事情就会做得很顺畅。
我自己没做过企业,我不敢在别人面前去卖弄这些道理,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佛教的管理跟你们企业的管理其实是共通的。很多东西不是用钱就能摆平的,而是要用心。所以佛教里面会特别重视“心”,因为心能展现你整个人的身体状态,我们的心会影响我们的观念,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言语,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展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心的一种辐射。当我们用很欣赏的眼光和你对接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我眼神的那种专注,那种亲和力,乃至一句话都不说就能感受到。实际上语言已经是另外的一种对接了。很多人都跟我讲到他的婚姻,当时她看到她先生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人肯定是她一生的伴侣。她没有对接,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更不知道他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一概都不知道,只是一看到他就觉得自己的另一半就是这个人。其实我们人有很多磁场,自己都能感觉得到,这样的一种磁场和感知靠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心浮躁的时候,别人在我们身边吼叫我们都听不见,当我们心清净的时候,很远的地方那种很微细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这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用心去感觉事物。禅修就是让我们从这种浮躁、分别、挂碍的心不断地沉淀下去,跟我们内在那种原有的佛性作对接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眼前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怎样和宇宙对接,就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我看到西方讲到了存在主义思想,讲到了“我思故我在”,实际上他讲的那个“思”,就是在他极度清静思维的时候,就跟宇宙做那种对接,他就会找到一个自己存在的那种人生规律。当我们每件事情这样去对接的时候,就会慢慢地在我们心田里面打开一扇窗户,这种窗户是什么样的呢?就如我们这里把所有窗帘拉起来的时候,就不知道外面到底是什么景色,当我打开的时候,哇!那个新鲜的空气,那种鲜艳的花朵,那种鸟鸣和花香都朝你涌来的时候,你会觉得人生真的太美好了。万物不需要我们去扶持它,到了春天照样会发芽;花不要我们去修剪,它自然而然会绽放;鸟儿不需要我们教它语言,它有它独特的语言;溪流不是因为我们在山上把水龙头打开才会一泻千里,万物本来如此。
所以,古代禅师和他弟子对话的时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徒弟问师父:“什么是佛”?师父回答:“我要吃饭”;这里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其实就是“自然”。禅师的回答跟所谓的佛,所谓的道,根本就是答非所问。当我们违背自然的时候,跟成佛就离得很远,我们来这里禅修是让我们回归本然,回归你原来那种开心、自在、超然的那种喜悦的境界。你是孩子就应该好好孝敬你的父母,你是妻子就好好去面对你的先生,你是个父亲就应该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去改变他呢?等你再要去改变的时候,你实际上已经付出了很多精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我们明白自然这个规律以后。你们做企业我就教你们,当员工在你面前生气的时候,你要了解他为什么生气,你安排一个任务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接受,你把他不接受的原因找到,然后再去和他对接,他会很喜欢的。你若强硬地去做,绝对不行,“啊!你不这样做我要开除你”,最后即使他违心去做了还是做得很不好,这就是一种违背自然知道吗?当我们某个产品在市场里面不好销售的时候,你们去找找原因,有没有违背市场的自然规律,有没有违背这个时代的规律,当我们找到大家都所需要的那种规律的时候,大家都会纷纷向你要,那你很多东西就会很好做,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智慧,一种道,是这个世间永恒的规律。
我们人总是这样站在自己的观点上去看待问题,去思考问题,去决策问题,所以我们很多东西做不好。你们有空的时候好好去看看唐朝那些帝王是怎么统治国家的?我看了很受用。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唐太宗我们都知道,整个江山基本上都是唐太宗一个人东征西战打下来的,打仗的元帅最喜欢的就是那几样东西“武器、战马、盔甲”,唐太宗擅于弓箭,在他大半生涯里得到了四把弓,认为这四把弓是最好的。后来在偶然的机会里又得到一把弓,他认为这把弓的直径、手工制作、性能都比前面的那四把好。所以他把这把弓供在他的办公室里其他四把弓的中间,把它供在最好的位置。有一天,从小给他做弓箭的那个老师傅来到长安,到了皇宫看唐太宗。唐太宗看到老师傅来就很开心,就把他拉到自己的办公室里面炫耀自己得到一把好弓,让师傅鉴定一下,给自己一点赞美的话,也想让老师傅和自己一样认同这把弓。他把弓取下来,等待着他的赞美,老师傅也知道唐太宗希望他赞美,就问唐太宗,你希望我说实话还是说假话?唐太宗肯定要听实话的。老师傅就说:这弓不如架上的那四把好,虽然他的制作、雕刻等方面看上去很精致,但是如果拉久了的话它就会断掉,其他的四把就不会。唐太宗听后抓着他师傅的手一起上朝,对他的文武百官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戎马生涯这么多年,识弓无数,但最后却不如一个做工匠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座的企业家们,你们理解这句话的真正高度吗?唐太宗接着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安宁了,各个方面需要专业人士去治理,我不是全能者,不是什么东西都懂,希望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来帮忙出谋划策”。你看唐太宗的心量大到这个程度,所以才能创造一个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这不是偶然的,你看元明清的那些帝王一直想学唐太宗,但是最后都没学好,为什么?这里面需要你们这些企业家去思考了。
当我们总是关注着自己的面子,关注着自己的名利,关注着自己的金钱,关注自身的利益的时候,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就会放不下、打不开、做不好,管理企业和治理国家是相同的、不违背的。唐太宗时,长安的公安局局长是阿拉伯人,你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你看唐太宗把国家首都的治安交给一个老外去打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量?所以我们做企业真正要修的不是别人,要修的不是我们学到多少东西,真正要修的是你的“心”。这个心转换了,所有的东西你都懂,所有的东西你都能面对,所有的问题都不会造成你的困扰。当没有问题能阻碍你、困扰你的时候,业绩做不上去那是不可能的。真的,这里面需要我们自己去反省,我觉得这种反省才是禅修最积极的。我们为什么会讲佛教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通过文字思想告诉你的,而是真正要把自己的内心转换成那种高度的时候,那种智慧自然而然地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不要在我们内心里面存在一种我所需要的东西、我所执着和我所在乎的东西、我所挂碍和放不下的东西,你要把它们全部清扫出去。你要清楚自己在乎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困扰,我所执着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障碍,我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自己就会变成他的奴隶。当你内心当中执着、渴望、需求、在乎的这些东西把它清扫出去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世界很美很美,你的人生会非常地开阔,你的事业你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了以后,你走出去别人踢你一脚,你的火气马上起来的时候,你就要问问自己“我的火气从哪里来?”当你现金被人骗走一百万,你三天三夜睡不着觉的时候,你要想想你挂碍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炼,把我们内在所有的东西在你的心田里面清扫出去的时候,真的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展望二零五零年》,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实际上他写的这些东西,当你把禅修好的时候,这些展望的东西你都能找得到。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会问人家喜欢穿什么?戴什么?以什么东西作为他的追求目标,你不断地往前面推,你感觉到人性,感觉到未来的发展,感觉到所有的东西给它加上五十年以后,你会感觉到什么?或者说我们倒退五十年,那时候的社会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发展的东西那个时候有没有苗头,然后你再往前推,我们现在感觉到的一些东西,在未来就能展现出来。那我们做好这方面推理的时候,首先你自己要很清净啊,你一天忙着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哪有心思去思考和沉淀这些东西?你思考不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你企业未来的发展就会成问题,真的,这就是你们作为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东西。你没有这样的一种思考和认识,你的未来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大家都知道一只苍蝇被关在一个瓶子里面飞不出来的时候,都会觉得它很傻,实际上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比它更傻。
我的房间平时别人是进不去的,昨天纪光跑到我房间去,看到我房间中间一个床,其它四面全…
《遵循自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