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
贤崇法师讲,同济大学石莹居士整理
——空杯装水
——贵在坚持
——敢为天下先
——皆是过程
——难得“明白”
——修五心
观念、思维、心灵,是禅修的对象,心灵的建设也是佛教思想的重点,因为心灵是身体和心理的最终归宿。
菩萨五心,这五心指的是不舍心、平等心、无畏心、同事心和学习心。禅修的目的在于让身体和心灵良好地吸收有营养的东西,让这些补品滋养我们的身心,以使自己产生巨大的能量。
空杯装水
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炼的,这些磨炼让我们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可是通常这些道理不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产生质变,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道理仅仅是停留在理解和接受的层面上,它们的作用根本不足以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和知识可不可以帮助我们改良心态、改变生活,在某些时候,这些东西的产生对身心灵成长无助反有害。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使人们目空一切,在人前夸夸其谈,对个人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
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达到光明的彼岸。禅修使得我们谦逊,就像杨柳,越是枝繁叶茂,头越是垂得很低。只有觉得自己像白纸一样,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人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而那些自以为已经才高八斗了的人是不会去虚心受教的。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对什么,都觉得趣味无限,带着孩童的好奇心去了解、去学习。不过学习不是不管黑白的照单全收,而是把所有传递来的信息全部吸收,然后再通过分辨,将有益的留下,无益的剔除。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来所学的搁浅,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抱着分别、审视和评判的心态,最后我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呢。这里有一个公案: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自语地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嘛还倒呢?”
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可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只有将心里的“杯子”倒空,把自己当作一无所知,才能装进新水,才能真正学到他人之长。这无疑是每一个想学习的人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在求教的时候,老师讲的如果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就认同,不一致就排斥,这种样子怎么可能学有所成,如何能够使自己取得进步。如果凡事以自己为中心,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待人,就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看着无缘的人就讨厌;就会觉得坐在教室里上课度秒如年、满腹牢骚,觉得在此处上课简直就是在浪费青春、无聊至极。
推而广之,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拥有这种心态的人生活之中绝无乐趣可言,他们只会觉得人生无聊、日子无趣,以这种负面的情绪做人和看世界,他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有阳光。人人都会怕了他们的消极情绪形成的气场,渐渐形而远之,而拥有相同心理状态的他们相继走到了一起。这样一群无聊的人,终日互相抱怨、互相影响,渐渐地,他们就像是落入黑洞中的异群,越陷越深了。如果有一个周身是光的朝气蓬勃的人靠近他们,他们会很排斥,仿佛是担心自己的眼睛被那光刺伤,只有那些乌云盖面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黑洞。
你若是黑洞中的一员,相信你的精神一定颓废不振,相信在你的潜意识里,你是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阳光般的笑容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和宽容自己,而不是抵触和排斥。在你回复光明生活的途中,一旦发现你身边的人出现抵触情绪,你需要的是自制,不能被外界影响自己,提醒自己从现在开始要踩住刹车,改变自己的观念、思想,以及为人处事的作风。不让自己嗔恨、抱怨、愚味和贪婪的情绪有机会翻身,让阳光、快乐、清静之心永远处于上端。慢慢地,自己从负面切换到了正面,你将发现幸福正向你迎来。
贵在坚持
佛教说:凡夫从修行到成佛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就是在说:对于凡夫,近乎无数的时间才能成佛。不应理解成具体多久的时间。
印度的十大数是以“一阿僧祇”为单位,十个大数分别是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那么一个阿僧祗是多少呢,用最简单的方法说明这个数字,我们中国是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用这个兆作单位,多少兆呢?一千下面有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为一个阿僧祗,也就是说一个阿僧祗是1后面有56个零即1乘以10的55次方。
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事,最终事情的成败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当我们的脑子里产生一个念头了之后,念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比如说一个人深感眼见亲人离世的痛苦,体会到生死无常,马上决心修行,希望了生死;可是第二天和一帮朋友酒足饭饱又唱完卡拉OK后,觉得很快乐,又无心修行了,之后的生活自然回到了原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经历,都试过这样起伏不定的生活方式。
很多年轻企业家起初时志存高远,把一切都设想得很美好,可是现实毕竟不似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慢慢地,自己也觉得很累很疲惫,回想起原来生活觉得其实也挺好的,然后就打起退堂鼓,回到原点了,曾经的劳苦全都付诸东流。
禅修和做企业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一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废。当你认定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要做好的就是两个字:坚持!
以前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教好书,而现在我的肩膀上是整个香海禅寺。政府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去建设,从最初的一片荒地发展成现在的香海,事情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要想香海越来越好,还是得靠坚持。禅修院成立以后,迄今为止,已经开办了30多期。学员少的时候约12人,多的时候则是90多个。不管学员是多是少,我们一直都在认真的努力着,坚持着。所以,禅修院才能够越来越好。企业也是如此,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规划,都要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实现。
记得当年我在宁海时,建寺初期环境艰苦恶劣,就连地上的瓦片都清理了一个月,但是我还是坚持每晚念佛,开示20分钟。刚开始的时候只有3个人,后来变成5个,再后来10个……最后竟然有300多个人。看到这些变化,我感到很欣慰,我庆幸因为“坚持”二字,我们从中收获良多。如今我早已离开了那个寺院,但我知道当初的那份坚持给它赋予了许多可贵的精神。今天它在当地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的,它对佛教文化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我个人觉得,做任何事,包括成佛和圆梦都是要经历挫折和苦难的,其中的滋味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懂。所以,大家在看到别人取得耀眼的成就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看看别人精神中那份可贵的坚持。在行菩萨道时,不断地给自己鼓励,不断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因为你的那份坚持,你所得到的一定是你最初期盼的。
敢为天下先
禅修就是将持有分别的观念和心态收回来,然后向内部觉醒,觉醒了的人就会看到光明、会充满智慧。觉醒是自我淘汰和自我超越的前提,一个人只会跟在别人后面,照葫芦画瓢,那么他永远都只是在照着别人的方式生活,要想改变现状,走在前端,就需要我们开启智慧。
在香海发展建设的时候,当地的一些居士对我说,他们学佛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用我们这种方式来管理寺院的。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很不合规矩。我跟他们说,从四岁开始我就生活在寺院了,大丛林式的寺院住过,地区寺院的管理也接触过,自己也认真的思考过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处事的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可能现在我的一些理念不能被师父们理解,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人们往往对新兴事物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一下子不能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法国巴黎是一个艺术的城市,其前卫程度众所周知,那里的设计常常都是引领时尚的弄潮儿。不过,尽管在那样的前卫之都中,一件作品刚刚出现时也是不被人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得推移终将人们被认可。所以,我始终相信我的理念的正确性,支持我走下去的正是这股坚定不移的力量。
很多东西的建立和成长都是需要一个前提的,正如一棵树,它要想生长得越来越茂密,那么它的根基就必须稳扎在深深的泥土里。佛教的意义旨在帮助生命利益众生,让更多的人能从局限中解脱出来,得到光明智慧的人生,而这个就是佛教得以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要想保持它的繁荣和昌盛,也需要扎根于群众之上。国家、宗教都是这样,企来也是一样。
一个企业,若是希望它的产品有广大的市场,就要深刻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如果只是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吸引顾客,那么最终也将是事与愿违。存在于世上的任何一样事物都有一种定律,如果管理者深谙此规律,那么他管理企业的思路就一定是好的。而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道,表面上道是千差万别,但在深层次里道永远都是相通的。正如人生在世最后终将一死,不论是谁都难逃此劫,活着的时候或许还分长与短、好与坏,但是不论是怎么样的一生,最后都是走向死亡。这就是表面上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道”的道理。
当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就能好好的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从而能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去看待事物,这样就能做到不迷失自己,明白活着为了什么。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顺…
《成就无上正觉的五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