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無上正覺的五心
賢崇法師講,同濟大學石瑩居士整理
——空杯裝水
——貴在堅持
——敢爲天下先
——皆是過程
——難得“明白”
——修五心
觀念、思維、心靈,是禅修的對象,心靈的建設也是佛教思想的重點,因爲心靈是身體和心理的最終歸宿。
菩薩五心,這五心指的是不舍心、平等心、無畏心、同事心和學習心。禅修的目的在于讓身體和心靈良好地吸收有營養的東西,讓這些補品滋養我們的身心,以使自己産生巨大的能量。
空杯裝水
每個人都在成長,成長的過程注定是要受到磨煉的,這些磨煉讓我們懂得了越來越多的道理,可是通常這些道理不會讓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産生質變,這是因爲我們對這些道理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和接受的層面上,它們的作用根本不足以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暫且不論這些道理和知識可不可以幫助我們改良心態、改變生活,在某些時候,這些東西的産生對身心靈成長無助反有害。一個人學到的知識越多,越容易生起傲慢、自大之心,使人們目空一切,在人前誇誇其談,對個人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
禅修就是幫助我們遠離那些有害的因素,使人得以達到光明的彼岸。禅修使得我們謙遜,就像楊柳,越是枝繁葉茂,頭越是垂得很低。只有覺得自己像白紙一樣,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人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識;而那些自以爲已經才高八鬥了的人是不會去虛心受教的。
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少不更事的孩童,不管是面對什麼,都覺得趣味無限,帶著孩童的好奇心去了解、去學習。不過學習不是不管黑白的照單全收,而是把所有傳遞來的信息全部吸收,然後再通過分辨,將有益的留下,無益的剔除。
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原來所學的擱淺,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如果在學習的時候抱著分別、審視和評判的心態,最後我們究竟能學到什麼呢。這裏有一個公案: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裏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師,便去拜訪。進門後,他對大師的徒弟說話態度十分傲慢,老禅師卻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爲他沏茶。可在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地問:“大師,爲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裏倒?”大師自語地說:“是啊,既然已滿了,我幹嘛還倒呢?”
禅師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要到我這裏求教?可見,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東西,只有將心裏的“杯子”倒空,把自己當作一無所知,才能裝進新水,才能真正學到他人之長。這無疑是每一個想學習的人必須擁有的最重要的心態。
在求教的時候,老師講的如果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就認同,不一致就排斥,這種樣子怎麼可能學有所成,如何能夠使自己取得進步。如果凡事以自己爲中心,采取先入爲主的態度待人,就會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看著無緣的人就討厭;就會覺得坐在教室裏上課度秒如年、滿腹牢騷,覺得在此處上課簡直就是在浪費青春、無聊至極。
推而廣之,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知道,擁有這種心態的人生活之中絕無樂趣可言,他們只會覺得人生無聊、日子無趣,以這種負面的情緒做人和看世界,他們的生活中就不會有陽光。人人都會怕了他們的消極情緒形成的氣場,漸漸形而遠之,而擁有相同心理狀態的他們相繼走到了一起。這樣一群無聊的人,終日互相抱怨、互相影響,漸漸地,他們就像是落入黑洞中的異群,越陷越深了。如果有一個周身是光的朝氣蓬勃的人靠近他們,他們會很排斥,仿佛是擔心自己的眼睛被那光刺傷,只有那些烏雲蓋面的人才有資格進入黑洞。
你若是黑洞中的一員,相信你的精神一定頹廢不振,相信在你的潛意識裏,你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陽光般的笑容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和寬容自己,而不是抵觸和排斥。在你回複光明生活的途中,一旦發現你身邊的人出現抵觸情緒,你需要的是自製,不能被外界影響自己,提醒自己從現在開始要踩住刹車,改變自己的觀念、思想,以及爲人處事的作風。不讓自己嗔恨、抱怨、愚味和貪婪的情緒有機會翻身,讓陽光、快樂、清靜之心永遠處于上端。慢慢地,自己從負面切換到了正面,你將發現幸福正向你迎來。
貴在堅持
佛教說:凡夫從修行到成佛叁大阿僧祗劫,其實就是在說:對于凡夫,近乎無數的時間才能成佛。不應理解成具體多久的時間。
印度的十大數是以“一阿僧祇”爲單位,十個大數分別是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那麼一個阿僧祗是多少呢,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這個數字,我們中國是以萬萬爲億,萬億爲兆,用這個兆作單位,多少兆呢?一千下面有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爲一個阿僧祗,也就是說一個阿僧祗是1後面有56個零即1乘以10的55次方。
一個人決定去做一件事,最終事情的成敗取決于這個人是否能夠持之以恒。當我們的腦子裏産生一個念頭了之後,念頭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就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比如說一個人深感眼見親人離世的痛苦,體會到生死無常,馬上決心修行,希望了生死;可是第二天和一幫朋友酒足飯飽又唱完卡拉OK後,覺得很快樂,又無心修行了,之後的生活自然回到了原點。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曆,都試過這樣起伏不定的生活方式。
很多年輕企業家起初時志存高遠,把一切都設想得很美好,可是現實畢竟不似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慢慢地,自己也覺得很累很疲憊,回想起原來生活覺得其實也挺好的,然後就打起退堂鼓,回到原點了,曾經的勞苦全都付諸東流。
禅修和做企業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一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廢。當你認定了目標和方向,接下來要做好的就是兩個字:堅持!
以前我的工作就是負責教好書,而現在我的肩膀上是整個香海禅寺。政府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我們去建設,從最初的一片荒地發展成現在的香海,事情得以順利進行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持。未來還有很多路要走,我們要想香海越來越好,還是得靠堅持。禅修院成立以後,迄今爲止,已經開辦了30多期。學員少的時候約12人,多的時候則是90多個。不管學員是多是少,我們一直都在認真的努力著,堅持著。所以,禅修院才能夠越來越好。企業也是如此,不管是短期目標還是長期規劃,都要靠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夠實現。
記得當年我在甯海時,建寺初期環境艱苦惡劣,就連地上的瓦片都清理了一個月,但是我還是堅持每晚念佛,開示20分鍾。剛開始的時候只有3個人,後來變成5個,再後來10個……最後竟然有300多個人。看到這些變化,我感到很欣慰,我慶幸因爲“堅持”二字,我們從中收獲良多。如今我早已離開了那個寺院,但我知道當初的那份堅持給它賦予了許多可貴的精神。今天它在當地的地位仍是舉足輕重的,它對佛教文化和社會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我個人覺得,做任何事,包括成佛和圓夢都是要經曆挫折和苦難的,其中的滋味也只有體會過的人才能懂。所以,大家在看到別人取得耀眼的成就的時候,不妨多想想別人在背後付出的努力,看看別人精神中那份可貴的堅持。在行菩薩道時,不斷地給自己鼓勵,不斷地往這個方向努力,最終因爲你的那份堅持,你所得到的一定是你最初期盼的。
敢爲天下先
禅修就是將持有分別的觀念和心態收回來,然後向內部覺醒,覺醒了的人就會看到光明、會充滿智慧。覺醒是自我淘汰和自我超越的前提,一個人只會跟在別人後面,照葫蘆畫瓢,那麼他永遠都只是在照著別人的方式生活,要想改變現狀,走在前端,就需要我們開啓智慧。
在香海發展建設的時候,當地的一些居士對我說,他們學佛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用我們這種方式來管理寺院的。他們覺得我們這樣很不合規矩。我跟他們說,從四歲開始我就生活在寺院了,大叢林式的寺院住過,地區寺院的管理也接觸過,自己也認真的思考過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處事的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可能現在我的一些理念不能被師父們理解,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爲人們往往對新興事物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一下子不能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法國巴黎是一個藝術的城市,其前衛程度衆所周知,那裏的設計常常都是引領時尚的弄潮兒。不過,盡管在那樣的前衛之都中,一件作品剛剛出現時也是不被人接受的,但是隨著時間得推移終將人們被認可。所以,我始終相信我的理念的正確性,支持我走下去的正是這股堅定不移的力量。
很多東西的建立和成長都是需要一個前提的,正如一棵樹,它要想生長得越來越茂密,那麼它的根基就必須穩紮在深深的泥土裏。佛教的意義旨在幫助生命利益衆生,讓更多的人能從局限中解脫出來,得到光明智慧的人生,而這個就是佛教得以良好發展的基本前提。一個國家要想保持它的繁榮和昌盛,也需要紮根于群衆之上。國家、宗教都是這樣,企來也是一樣。
一個企業,若是希望它的産品有廣大的市場,就要深刻地了解群衆的需求。如果只是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來吸引顧客,那麼最終也將是事與願違。存在于世上的任何一樣事物都有一種定律,如果管理者深谙此規律,那麼他管理企業的思路就一定是好的。而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道,表面上道是千差萬別,但在深層次裏道永遠都是相通的。正如人生在世最後終將一死,不論是誰都難逃此劫,活著的時候或許還分長與短、好與壞,但是不論是怎麼樣的一生,最後都是走向死亡。這就是表面上不同,實際上是殊途同歸的“道”的道理。
當我們明白了“道”之後,就能好好的把握事物存在的規律,從而能往更高更遠的方向去看待事物,這樣就能做到不迷失自己,明白活著爲了什麼。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不順…
《成就無上正覺的五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