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布新时 光寿无量开
贤宗法师开示
杨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农历新年之际,除旧布新之时,香海禅寺祝各位菩萨心想事成,光寿无量。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将传统的佛教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用简单的方式传达佛家的智慧。大家在职场上拼搏,常常会遇到工作上或心灵上的困惑,如何跳脱出种种尘事的痛苦,这是每一个追求智慧的个体所渴望的结局。生活中的心灵建设很重要,而职场生活则是现代生活的精缩体现,因此,如何帮助工作着的人们做好心灵建设,也是我所关心的问题。
一、争做“人上人”的观念危机与心灵建设
佛教求解脱的智慧药方常常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你们都有夙慧的心,所等待的只是灵犀一点。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常常会被事所牵引,被物所羁绊,被情所困扰,被自己内在的欲望所左右。
这些痛苦真是这个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吗,还是别人所强加给我们的呢?其实都不是的。这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一直跳不出普世的价值,进而道路以目地认为每一个人都用这样的价值观在衡量着自己,这样一来,就把自己关在了观念的囹圄之中。约定俗成的观念,实在是很强大的力量,一种思想,一旦被大众所接受,成为普世价值,就可能使接受这种观念的人受到无形的道德律令或神秘力量的强大约束。而实际上,这种观念本身很可能就是愚痴的。比如说中国古代有裹小脚的习俗,建立贞节牌坊的习俗,殉葬的习俗,女子不接受教育的观念等,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们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现代人回转身来看一看,是不是都觉得这些观念非常荒诞呢?那么以后的人,看我们今天的一些观念,实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这些观念都是流变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那么迷信它们,而弄得自己也痛苦不堪呢?跳出你自己所在的地域,你所在的时间看一看,世界可能就不再是你现在所见的这个样子了,所以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非常巨大的染缸,一只无形的手不断地在缸里搅动,他不断地向一个方向转动,使得缸里的每一个人都习惯性地思量:我要有钱,我要有房子,我要有名望等等。正是因为我们从小都向着这些方向去思考,从小被教育说,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要去赚大钱,或者当大官,或者做大学问等等。所有的人都去挤一个金字塔,最后就会有很多很多人从狭窄的塔尖掉下来,掉下来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还可以用什么东西去衡量,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会迷失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开始抱怨这个社会,甚至自暴自弃。现在的父母都往金字塔的塔尖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你们是否想过,这个方向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我看到英国的一个报道,一对父母他们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从著名的剑桥大学毕业了。可是他却没有像别人所想象的那样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开始自己的锦绣前程,而是到南非去当了一个义务支教的教师。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还经常把他在南非支教的照片给左邻右舍一起分享。他的邻居中有一个中国太太,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想,这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不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来做,反而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做义工,来回的路费、伙食费都要父母倒贴,这真是个奇怪的人啊!你们说,是不是在中国的民众看来,那个年轻人不去追求金钱、名望,实在是很不正常的呢?其实,不正常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呢。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别人认为有价值的理想而去努力,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去生活呢?随顺生命的安排,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难道不好吗?
按照他人设定的理想及价值去生活,我们常常都会迷失自己。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去求取这份名?为什么追逐这份利?佛教教我们的就是要“认识你自己”,从佛学究竟的智慧中去了解我们人具体存在的价值。思考是了悟的前提,只有在你思考以后,你才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我从无量世以来的修行还欠缺些什么?我要如何安住?我要往哪里去?
二、佛陀的非相智慧与思维向度的转换
以我们通常的眼光看东西,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你一旦看到的情况是这样,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真相本然如此: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必然如此。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会被命运的偶然性捉弄得团团转。
我们在《聊斋》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座雕梁画栋的大宅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阴森的坟墓。大家都觉得这只是文人的想象而已。实际上,这个场景才真是突破我们肉眼凡胎之所见,是血淋淋的残酷的真实。三十年前,你在路边看见一个美丽的少女,三十年后,或许还会在路边看到相似的情景,但是人绝对不是同一个了。在这个世界上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老人,他告诉我,有一个女人,她年轻的时候,坐很高级的轿车,风光地在她最好的年纪嫁给了一个最好的人,转眼五十年过去,他的丈夫死了,儿子一个痴呆,一个因为贪污从监狱里刚放出来,前几年她与狗为伴,儿子被释放以后开始和他一起踩着三轮车卖起了臭豆腐。这两个月上,她突然中了风,现在正在医院里抢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在一个少女唯美的婚礼上会想得到吗?命运本来就没有被你猜度的可能性。
现在大家总是说,“女嫁公务员,男娶女教师”,但是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总是会迁流变化的,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今天你的眼所看到的东西。俗话说,“今日座上宾,明朝阶下囚”,所有人都有转为任何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因此,别人得意时,不必去奉承他;别人落魄时,也不要去唾弃他。用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笑对生命中的任何一种可能,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会的。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陀告诉我们,一切的色相都是虚幻的。这句话乍一听,很多人觉得就很荒诞。你们可能会说,我一步一步走在这座桥上,你怎么说这桥是虚幻的呢?我的手触摸着桌子上的花,你怎么说花是虚幻的呢?我分明住在这屋子里,这屋顶、四壁为我遮风挡雨,你怎么说这屋子是虚幻的呢?我说虚幻,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刹那流动,生灭无常的。如果所有的事物,像你所认识的那样不是虚幻的,那它就是实有的,实有的就是固定的,固定的又怎么会变化呢?你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一样东西,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一万亿年,从来都不变化,始终如一呢?这是不可能的,就连我们认为是无限的宇宙本身还在生灭呢!那些你认为固定不变的物体都在改变,更不用说情感、思想,这些本来就无本体可以捉摸的东西,它们就更加瞬息万变了。既然没有这样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你还要去追求它,追求青春永驻、百年好合,一旦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危机,你就觉得不可以接受,那么痛苦、烦恼就自然产生了。我们所住的房子、我们见到的山河大地,它们存在的时间比我们的生命要长,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它们依然在变化生灭的事实。单说人的一生,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巨大变化;更不用说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变化了。
你今天开了一个公司,别人送来花篮,祝贺你开业,你就要在心里默默观想一遍,当你有一天这个公司要结束的时候,我的心里会怎么样去面对它?我如果做投资失败的时候,我会怎样面对它?在这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世界上,你如果一味地急功近利,贪求好的结果,那最后只会患得患失。
《金刚经》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有一次去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讲经说法,讲了好久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众弟子都争相迎接他。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一个比丘尼就变化成转轮圣王的样子去迎接佛。她以为变成转轮圣王的样子就可以第一个见到佛了,结果她的确第一个见到了佛。但是佛告诉她说:“你并不是第一个接到我的人,第一个迎接我的人是舍利弗尊者。他知道以我的法身为我的本尊,将我的思想贯彻到他的行动中去。所以他只是在房里观我所说的空相,沉浸在定境之中,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和我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真正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说,只有把佛陀的思想真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才可以得到正果。你如果想要得到法,也只有自己去体验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当我们了解了这样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地知道,今天我所拥有的,就要好好珍惜;明天即使失去了,我也不会感到难过。因为,万事万物无不是一个过程。今天这个人走到我身边,我就好好珍惜他;每天他离我远去了,我也能够放下这种挂碍。我这样讲,可能大家会感到很冷漠以至于无法接受,但是这世间真正的原理也就是这样,你不接受,它也存在。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不可以强求的。缘来的时候,自然而然,事就成了;缘尽的时候,再强求也是枉然。我今天在这里演讲,如果有了发起人,有了场地,而没有观众,那就是缘还没有到,缘没有到,演讲就做不成,在缘的形成中,每一个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佛教要求我们不要从有相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要从生和死的大义上、甚至更深的层次中看透生命的本质。当你俯视问题的时候,问题的来龙去脉都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我们看到有些人现在很有钱,在你面前呼风唤雨,但是你对他却没有产生什么好感,反而觉得他的举动让你很不舒服。这样的人,即使现在很有钱,很兴盛,但是他的福德不一定能够使他的财富维持多久。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厚德载物”,就是因为他的德行还不具足,所以他表现出来的状态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厌恶,这样的人,财富即使跟着他,也不会久长。很多人都渴望中六…
《除夕布新时 光寿无量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