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除夕布新時 光壽無量開

  除夕布新時 光壽無量開

  賢宗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各位同修:

  大家好!農曆新年之際,除舊布新之時,香海禅寺祝各位菩薩心想事成,光壽無量。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在致力于將傳統的佛教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相融合,用簡單的方式傳達佛家的智慧。大家在職場上拼搏,常常會遇到工作上或心靈上的困惑,如何跳脫出種種塵事的痛苦,這是每一個追求智慧的個體所渴望的結局。生活中的心靈建設很重要,而職場生活則是現代生活的精縮體現,因此,如何幫助工作著的人們做好心靈建設,也是我所關心的問題。

  一、爭做“人上人”的觀念危機與心靈建設

  佛教求解脫的智慧藥方常常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你們都有夙慧的心,所等待的只是靈犀一點。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常常會被事所牽引,被物所羁絆,被情所困擾,被自己內在的欲望所左右。

  這些痛苦真是這個世界所強加給我們的嗎,還是別人所強加給我們的呢?其實都不是的。這是因爲我們自己的內心一直跳不出普世的價值,進而道路以目地認爲每一個人都用這樣的價值觀在衡量著自己,這樣一來,就把自己關在了觀念的囹圄之中。約定俗成的觀念,實在是很強大的力量,一種思想,一旦被大衆所接受,成爲普世價值,就可能使接受這種觀念的人受到無形的道德律令或神秘力量的強大約束。而實際上,這種觀念本身很可能就是愚癡的。比如說中國古代有裹小腳的習俗,建立貞節牌坊的習俗,殉葬的習俗,女子不接受教育的觀念等,在一定的時間內,它們都被視爲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現代人回轉身來看一看,是不是都覺得這些觀念非常荒誕呢?那麼以後的人,看我們今天的一些觀念,實際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這些觀念都是流變的,那麼你爲什麼還要那麼迷信它們,而弄得自己也痛苦不堪呢?跳出你自己所在的地域,你所在的時間看一看,世界可能就不再是你現在所見的這個樣子了,所以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整個社會就像一個非常巨大的染缸,一只無形的手不斷地在缸裏攪動,他不斷地向一個方向轉動,使得缸裏的每一個人都習慣性地思量:我要有錢,我要有房子,我要有名望等等。正是因爲我們從小都向著這些方向去思考,從小被教育說,我們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要去賺大錢,或者當大官,或者做大學問等等。所有的人都去擠一個金字塔,最後就會有很多很多人從狹窄的塔尖掉下來,掉下來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還可以用什麼東西去衡量,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會迷失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開始抱怨這個社會,甚至自暴自棄。現在的父母都往金字塔的塔尖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你們是否想過,這個方向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我看到英國的一個報道,一對父母他們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孩子,這個孩子年紀輕輕就從著名的劍橋大學畢業了。可是他卻沒有像別人所想象的那樣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開始自己的錦繡前程,而是到南非去當了一個義務支教的教師。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還經常把他在南非支教的照片給左鄰右舍一起分享。他的鄰居中有一個中國太太,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她想,這個名校畢業的大學生不找一份正經的工作來做,反而去那麼遙遠的地方做義工,來回的路費、夥食費都要父母倒貼,這真是個奇怪的人啊!你們說,是不是在中國的民衆看來,那個年輕人不去追求金錢、名望,實在是很不正常的呢?其實,不正常的可能是我們自己的觀念呢。我們爲什麼要爲了別人認爲有價值的理想而去努力,爲什麼要爲了別人的眼光而去生活呢?隨順生命的安排,去做一些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事情,難道不好嗎?

  按照他人設定的理想及價值去生活,我們常常都會迷失自己。我們常常會問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什麼去求取這份名?爲什麼追逐這份利?佛教教我們的就是要“認識你自己”,從佛學究竟的智慧中去了解我們人具體存在的價值。思考是了悟的前提,只有在你思考以後,你才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我從無量世以來的修行還欠缺些什麼?我要如何安住?我要往哪裏去?

  二、佛陀的非相智慧與思維向度的轉換

  以我們通常的眼光看東西,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你一旦看到的情況是這樣,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爲真相本然如此: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必然如此。正是因爲這樣,我們才常常會被命運的偶然性捉弄得團團轉。

  我們在《聊齋》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座雕梁畫棟的大宅一夜之間突然變成了陰森的墳墓。大家都覺得這只是文人的想象而已。實際上,這個場景才真是突破我們肉眼凡胎之所見,是血淋淋的殘酷的真實。叁十年前,你在路邊看見一個美麗的少女,叁十年後,或許還會在路邊看到相似的情景,但是人絕對不是同一個了。在這個世界上住過一段較長的時間的老人,他告訴我,有一個女人,她年輕的時候,坐很高級的轎車,風光地在她最好的年紀嫁給了一個最好的人,轉眼五十年過去,他的丈夫死了,兒子一個癡呆,一個因爲貪汙從監獄裏剛放出來,前幾年她與狗爲伴,兒子被釋放以後開始和他一起踩著叁輪車賣起了臭豆腐。這兩個月上,她突然中了風,現在正在醫院裏搶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在一個少女唯美的婚禮上會想得到嗎?命運本來就沒有被你猜度的可能性。

  現在大家總是說,“女嫁公務員,男娶女教師”,但是所有在時間裏的事物總是會遷流變化的,所以不要過于執著于今天你的眼所看到的東西。俗話說,“今日座上賓,明朝階下囚”,所有人都有轉爲任何一種狀態的可能性。因此,別人得意時,不必去奉承他;別人落魄時,也不要去唾棄他。用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人,笑對生命中的任何一種可能,這才是我們所要學會的。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的色相都是虛幻的。這句話乍一聽,很多人覺得就很荒誕。你們可能會說,我一步一步走在這座橋上,你怎麼說這橋是虛幻的呢?我的手觸摸著桌子上的花,你怎麼說花是虛幻的呢?我分明住在這屋子裏,這屋頂、四壁爲我遮風擋雨,你怎麼說這屋子是虛幻的呢?我說虛幻,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刹那流動,生滅無常的。如果所有的事物,像你所認識的那樣不是虛幻的,那它就是實有的,實有的就是固定的,固定的又怎麼會變化呢?你有沒有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一樣東西,一千年、一萬年、一億年、一萬億年,從來都不變化,始終如一呢?這是不可能的,就連我們認爲是無限的宇宙本身還在生滅呢!那些你認爲固定不變的物體都在改變,更不用說情感、思想,這些本來就無本體可以捉摸的東西,它們就更加瞬息萬變了。既然沒有這樣永恒不變的東西,那麼你還要去追求它,追求青春永駐、百年好合,一旦發生了變化或者是危機,你就覺得不可以接受,那麼痛苦、煩惱就自然産生了。我們所住的房子、我們見到的山河大地,它們存在的時間比我們的生命要長,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它們依然在變化生滅的事實。單說人的一生,就有“少小離家老大回”,“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巨大變化;更不用說是幾百年、幾千年的變化了。

  你今天開了一個公司,別人送來花籃,祝賀你開業,你就要在心裏默默觀想一遍,當你有一天這個公司要結束的時候,我的心裏會怎麼樣去面對它?我如果做投資失敗的時候,我會怎樣面對它?在這個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的世界上,你如果一味地急功近利,貪求好的結果,那最後只會患得患失。

  《金剛經》裏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去給他的母親摩耶夫人講經說法,講了好久才回來。他回來的時候,衆弟子都爭相迎接他。爲了第一個見到佛陀,一個比丘尼就變化成轉輪聖王的樣子去迎接佛。她以爲變成轉輪聖王的樣子就可以第一個見到佛了,結果她的確第一個見到了佛。但是佛告訴她說:“你並不是第一個接到我的人,第一個迎接我的人是舍利弗尊者。他知道以我的法身爲我的本尊,將我的思想貫徹到他的行動中去。所以他只是在房裏觀我所說的空相,沈浸在定境之中,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和我在一起。”也就是說,只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真正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就是說,只有把佛陀的思想真正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才可以得到正果。你如果想要得到法,也只有自己去體驗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當我們了解了這樣的規律,我們才能真正地知道,今天我所擁有的,就要好好珍惜;明天即使失去了,我也不會感到難過。因爲,萬事萬物無不是一個過程。今天這個人走到我身邊,我就好好珍惜他;每天他離我遠去了,我也能夠放下這種挂礙。我這樣講,可能大家會感到很冷漠以至于無法接受,但是這世間真正的原理也就是這樣,你不接受,它也存在。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是不可以強求的。緣來的時候,自然而然,事就成了;緣盡的時候,再強求也是枉然。我今天在這裏演講,如果有了發起人,有了場地,而沒有觀衆,那就是緣還沒有到,緣沒有到,演講就做不成,在緣的形成中,每一個條件都是缺一不可的。佛教要求我們不要從有相的角度來看問題,而要從生和死的大義上、甚至更深的層次中看透生命的本質。當你俯視問題的時候,問題的來龍去脈都盡在你的掌握之中。

  我們看到有些人現在很有錢,在你面前呼風喚雨,但是你對他卻沒有産生什麼好感,反而覺得他的舉動讓你很不舒服。這樣的人,即使現在很有錢,很興盛,但是他的福德不一定能夠使他的財富維持多久。這是爲什麼呢?俗話說“厚德載物”,就是因爲他的德行還不具足,所以他表現出來的狀態可能會引起別人的厭惡,這樣的人,財富即使跟著他,也不會久長。很多人都渴望中六…

《除夕布新時 光壽無量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