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除夕布新時 光壽無量開▪P2

  ..續本文上一頁合彩,但是你們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爲一夜之間中了這一千多萬,而引來了殺身之禍,使得原本幸福美滿的小家庭遭到了毀滅呢?你再去看看那些一夜之間失敗的企業家,好好去了解一下他們的品行、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你就是明白德行之于財富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那些比你有錢的人,財富多未必是一件好事,財富越多他身上要承擔的東西也就越重,只有當他承載得住這些財富時,才能留得住。

  叁、尋根的時代與中華文化的傳承

  現在掀起了“國學熱”,大家紛紛投身其中,向中國傳統文化求醫問藥,希望它可以對治人們日益浮躁的心靈。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是什麼呢?北大的一個教授將它歸納爲陰陽五行、天人合一、克己修身、中庸中和四個方面。

  我特別欣賞的就是其中的天人合一、克己修身兩個方面。

  “天人合一”作爲思想觀念,最早在莊子的《齊物論》中有所反映,漢代時由儒學大家董仲舒明確提出,這個觀念對于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影響之大,使其成爲中國哲學思想中的主流。在這個觀念中,“天”指的是大自然,包括天空大地、山川河流、鳥獸蟲魚等等,“人”指的是我們人類本身。人生之于自然,而且最終也歸于自然,作爲自然界中的一個成員,要尋求到“道”的根本方向就是要承認自身生命與自然的融合。這種觀念其實在上古的神話中就可以找到痕迹。在漢族著名的創世神話——盤古神話中,我們就讀到過盤古死而化身爲山川河嶽、日月星辰的情節,我們的先民認爲是與人同形同性的神在宇宙間進行幻化而有了現在的世界,這不就是“天人合一”的反映嗎?莊子提出心齋、坐忘,以達到離神去智、物我合一的妙境,這就是“天人合一”在哲學中的反映。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爲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則更強調了天與人的一致以及通感。這種觀念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神與物遊”、“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禅宗的“心物不二”以及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都有承續的關系,這些思想彙集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一道主要根系,影響著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克己修身”則是鍛煉“厚德”的重要途徑。人生來兼有善的品質惡的因素。對于惡的因素,我們就要用德來對治它、克服它。比如你知道自己喜歡拖延,就要鍛煉自己每天從最不喜歡的事情開始做起;你知道自己喜歡說人是非,那麼每當說是非的念頭一起時,你就要咬住自己的舌頭,控製自己的行爲,只有這樣,才可以 “厚德載物”。我就常常以《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勵人自勵。

  此外,我還特別喜歡諸葛亮的一句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當我們無法安甯下來的時候,我們考慮問題就會很散亂,急躁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每一個跟你交往的人都會感受到你的這種情緒,進而受到影響。當你的心安靜下來時,你就能專注地品味更多的東西,每一樣東西、每一個人都會使你感到珍惜,這樣你的性靈就會得到長養。

  四、起心動念之間的根本修行與證悟

  你們知道佛教裏面爲什麼會有羅漢、菩薩、佛的區別嗎?那些比丘經過修證得道的被稱爲羅漢。得到羅漢這一果位的已經斷盡一切煩惱,不再經曆生死輪回之苦。佛教中原本的規定是,那些缺胳膊少腿的修道者可以受菩薩戒,而不能受比丘戒。只有那些相貌莊嚴,沒有殘缺,道行很高的出家人證得了果位的才叫做羅漢。但是爲什麼現在的佛教造像中,那些菩薩都是相貌堂堂,衣冠華美,而羅漢則破衣爛衫,形容枯槁呢?這是因爲菩薩戒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他們不僅僅像羅漢一樣只追求自我的證悟和解脫,還要救苦尋聲,幫助世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菩薩起心動念,要發四種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修行菩薩戒最基本的主題:芸芸衆生受苦,他要把他們度盡;心內的煩惱和染汙無窮無盡,他要把它們斷除;學習的方法、技巧無量無邊,他要把它們學盡;無上的人生願景,他要把它完成。一個菩薩想要成佛,他隨時隨地都要向這四個方向努力。正是因爲這樣,所以在人們的頭腦中,菩薩要比羅漢更加親切可愛一些。所以,現在的佛教造像中,菩薩像就往往比羅漢像要莊嚴。

  如果你是企業家或者一個企業的掌舵人,你就要學會像菩薩一樣,將所有的事情了斷在起心動念之間。如果今天有人害了你,你起了一個念頭想要報複他,就請你看住自己的這個念頭,因爲邪念不淨,因緣無盡,你今天報複了別人,不僅會招來接下來的冤冤相報,而且也會壞了你自己的修行。如果你沒有看住自己的邪念,後面的修行就會更加困難,你的人生也就會荊棘遍布、寸步難行。

  一個人追求事業的過程與修佛的過程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請你按照菩薩修行的方法來修證自己。“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觀念運用到你的修行之中,就可以這樣來認識:你的企業作爲社會中的一個樞紐和齒輪,應該要推動這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它不是爲你個人招財進寶的機構,而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一股力量。

  當你真誠地爲一切人服務的時候,一切人都會回到你身邊。只有全世界的人都認可你的産品和服務的時候,你才有可能富可敵國。如果你常想著訛人錢財的話,那你做一次生意封一條路,做一件事情少一種可能。你做得越久,路就封得越死。所以我們說,遵循天道和人道,才會有商道可言。

  要不斷地把自己愛自己、愛朋友、愛家人的種種小愛輻射開去,擴大到芸芸衆生之中去,每一個人你都要想著去利益他,度化他,這才是正道。如果你內在的局限不斷地困擾著你,使你無法前進時,那你就要想盡辦法斷除它。如果你沒有遠大的願景,而只關注企業中的一些細枝末節,那麼就要想盡辦法來不斷學習,打開自己的胸懷。只有這樣,你的事業才會走向輝煌,你的人生才會是一片坦途。

  我小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一個很大的螞蟻窩,裏面住著成千上萬的螞蟻,我用腳在螞蟻窩旁邊跺一下,那些螞蟻就感到地動山搖一般,紛紛從螞蟻窩裏跑了出來,十分惶恐的樣子,頭上的觸須相互碰撞,好像在問:“發生了什麼事情,是不是有大災難來臨了?”我就笑著在旁邊看它們,覺得這些小家夥真有趣,真愚癡啊,竟然連這樣的小小震動都受不了。後來它們感到似乎沒有什麼危險,就又慌慌張張地鑽回了窩裏。後來有一次,我在山東遇到了四點幾級的地震,我好像感覺不明顯,但是次日看新聞報道,裏面說有好些人認爲大地震要來了,就從窗口跳了下去,摔得半死。我突然發現,我們人類的行爲不是像螞蟻一樣好笑嗎?我們不就是放大一些的螞蟻,螞蟻不就是縮小一些的人類嗎?

  我們認識事物的狀態,就決定著自己的一席生命。當我們只看著眼前的利益得失的時候,我們的目光就像螞蟻一樣短淺,就會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擾。當你把心打開,專注地做你應當做的事情,不要急躁冒進,慢慢積累,遵循天道和人道,那麼慢慢的,一切你想要的都會彙集到你身邊。

  有一個一貧如洗的信徒問佛陀:“我怎樣才能富有?”佛陀說:“你要布施。”他感到非常困惑:“我都已經那麼窮了,還怎麼去布施呢?”佛陀說:“你只要有布施的心,你的一切身體、行爲都可以布施。”

  當你不斷地用布施的心去對待別人時,被布施的那個人就會離不開你。當他離不開你的時候,會變成怎麼樣呢?他可能會變成你的先生,可能成爲你的客戶,也可能會幫助你推銷。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你給予他們的都是愛,而人是無法拒絕愛的。這本來就是人世間最簡單的道理,但是爲什麼我們就是會走錯路呢?這就是由于一個人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個“我”,我執、我見、我愛、我慢、我癡,久久無法放下。“我愛”的愛,不是愛別人,而是愛自己,愛自己慢慢就變成一種自私。“我見”就會認爲這個身體是永恒的、不變的、固有的,所以如果你生病了,你就會無法接受、誠惶誠恐。我們的身體其實和一件衣服是一樣的,衣服穿破了,就要脫掉、換下來。

  所以佛的思想就是讓我們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席生命。

  五、種下豐足心靈的因,待它慢慢長成

  當我們的內心不夠豐足、飽滿的時候,就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別人罵你是畜生,你就會火冒叁丈,覺得別人在侮辱你。事實上你本來就不是畜生,那爲什麼會受到別人的言辭的影響呢?我們看到古代戰場上會有罵陣的情況出現,敵人用言辭來挑釁,定力不好的將帥就會受到影響,而內心豐足、淡定的統帥依然能夠坐臥如常。

  那麼如何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豐足起來呢?有的人有權力,他會用權力使自己變得自信;有的人有金錢,金錢會讓他感到自信;有的人長相漂亮,外表使他們充滿自信。那麼如果你什麼也沒有呢?是不是就不能擁有一顆豐足的心靈了呢?並不是的,如果你的內心充滿智慧,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理想非常的高遠,那麼你也一樣能夠擁有圓滿的心靈。

  並不是只有出家人才需要修行,實際上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修行。就好像我教大家呼吸吐納的方法,教大家打開心量,就是再幫助大家獲得一顆豐足的心,不受外界的幹擾。無論你可以再這個世界上還可以存在一百年抑或是一天,只要有一天,就讓自己好好地活著。我們都看過《2012》這個電影,很多人都爲世界末日感到恐慌。有人就來問我,師父,是不是真的有2012世界末日的說法呢?你是不是會選擇去西藏或是其他的什麼地方避難呢?我就對他們說,不管未來是怎麼樣,地球是不是會毀滅,你在哪裏就安住在哪裏,好好地面對當下,積極地面對你的每一天就好了。不要總想著消極的事情,如果大家…

《除夕布新時 光壽無量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