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洞见性灵此心光明▪P2

  ..续本文上一页真正有能量的话语,甚至能够使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围绕在我们四周的精灵与善神都受到影响。

  当吸收宇宙正面能量的人能够将这种能量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时,天地都能与之感应。比如昨天我在《读佛就是拜佛》一书中读到的关于玄奘法师的故事。玄奘法师向西去取经时,在路途中遇到许多从长安逃出来的饥民。有一位母亲因为女儿已经饿昏过去,抱着女儿正嚎啕大哭。玄奘法师见到这样悲惨的情景,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干粮给了她们。他自己因为没有食物,饿着走了三四天,走到了一条河边,就汲水而饮。这时,他见到水上有一条很大的鲤鱼被水草所缠绕,无法脱身。面对这样的境遇,普通人一定会认为鲤鱼就是上天给他的礼物,把鱼吃掉以救活自己的性命。但是,玄奘法师却没有这样做。他在极度困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释子无量的慈悲。他把鲤鱼从水草中解救出来,像从前千万次所做的那样,把它放生了。但是他实在太饥饿了,刚把鱼放走,就饿晕在地上。这时,一位四川的弟子正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这位弟子突然见到那边的天空中有一道明亮而耀目的闪光。他被亮光所吸引,来到了水边,见到他的老师玄奘法师躺在地上。于是,他就把法师扶了回去,用稀饭救活了他。法师醒来以后说:“我刚才梦见观音菩萨现身在我的面前。她身上的光非常明亮,一直指引着我,后来,我就慢慢醒了过来。”弟子对他说:“师父,我并没有见到菩萨。但是我看到了河边有一束光,我循着这道光找到了您,发现您晕倒在那里。于是就把您扶回来,给您吃了些稀饭,您才慢慢苏醒过来。”

  类似的神迹在玄奘取经的路上还有很多很多,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比较详备的记载。这本书详细记载了玄奘法师取经沿路所亲历和见证的城池、民俗、地理、文化等等。印度本国的历史有很多都是根据这本《大唐西域记》所重新恢复的。在印度人的心中,玄奘法师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所以胡适认为,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古至今,所有出国去学习的人,所学习的本领能够青出于蓝,反而超越所去学习的母国的人,至今为止也只有玄奘一人而已。他真正能够将宇宙的至理运用到生活当中,无论遇到怎样山穷水尽的状况却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修为和正念不改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许多人会希望有一个外在于我们自己的先知或高人给予我们以现实或神秘的指引。而实际上,唯一能够真正帮助到你的,只有你自己。通过省觉,感悟世间,与宇宙的正面能量对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从困难和逆境中振拔出来,重获新生。

  我曾经在日本见到一些花道大师的表演。原本是毫不起眼的蓬草、枯枝,原本是散乱而零星的小花,一经她们的手,竟然能够马上成为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具有一种卓然天成的美的姿态。那些原本沉寂的花朵,凋零的、残落的生命,似乎因了她们的手而重新具有了无限的生机。花朵在她们的手中绽放,草木在她们的手中低唱。经过她们的巧手,春天似乎跃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二月春风似剪刀”,当时我想,她们的手不就是最和煦而温情的二月的春风吗?任何事情,只要进入到“道”的层面,就能够使生命原初的能量显现出来。一位老师如果通达了道,则能够随处指点良机;一位园艺师如果了解了道,则能够建构出最美的人间天堂;一位清道夫如果掌握了道,则他就成为了拂去人心尘埃的艺术家,他清扫的不再是马路,而是四季的消息,是人心的污秽,是世间的流转与无常。道在谁的手中,真、善、美也都同时在那里迎候着他。刚才请大家观看的影片《灵性的实相》,里面讲到了如何用静坐的方法吸收宇宙正面的能量,使人达到“觉”的境界。“觉”是什么?就是敞开而不锁闭,光明而不幽暗。所以我们希望大家每天都拿一点儿时间和宇宙做一个链接,每天每日静坐的时间应不少于自己的年龄数,也就是说,一天一位30岁的男子应用至少3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静坐练习。孩子是学习静坐最好的对象,孩子从5岁开始就可以开始练习静坐。静坐能够使人正面的能量敞开,与宇宙中积极的频道进行对接。

  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呈现美的一面,为什么我们总是苦恼纠结?就是因为身体中正面的能量还不够充盈。中国古代的工笔画,总是追求画得越像越好,因为只有把人物画得像了,才能够留给后人更好地纪念和观摩。但是,现在绘画的这一种临摹功能已经被照相机所取代,相机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拍下一个惟妙惟肖的个体,而不用借助于绘画去辛苦地表现。但是,绘画中有一样东西是相机永远无法取代的。那就是作者的灵魂。作者在绘画中所寓托的深挚而真诚的灵魂,其实真是画作最美、最宝贵的地方。比如魏晋时期被称为“痴绝”的大画家顾恺之,他的绘画之所以如此动人,除了技法上的炉火纯青以外,更为重要的还是他在画中所隐藏着的私语化的、对于美的深刻领悟。据《世说新语·言语》的记载,顾恺之从会稽回来时,人们问他那里的山水如何秀丽,他回答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他艺术化的心灵呈现出来了。山岩争着展现它们的秀丽,溪水抢着要显示它们流动的生机,草木如同苍天一般笼盖在山水上,就如青云一般风流,如晚霞一般弥漫。这些充满灵机的话语,这种充满了生命真诚的审美方式,就是照相机所无法替代的。我相信,顾恺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心灵一定和宇宙做了充分的对接。

  三、顺天而行,大美存焉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具有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精确的生命构成。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生病,总是会不舒服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常常背叛了宇宙的规律,常常都处于“逆天而行”的境况之中。古人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有其道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根据四季的更替、时辰的变化来养护、调息。现代人非常喜欢应酬,吃得太油腻或是喝得酩酊大醉,久而久之就会引起“三高”和脂肪肝等等;又喜欢熬夜,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五脏六腑就没有办法进行正常地新陈代谢,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一些恶疾的产生。这些疾病和随之带来的精神困扰就是因为没有经常和积极的宇宙能量进行对接所引发的。

  四时盈虚的消息使人自然地经历生存与死亡,也使一切事物具有天然的美,这样的美,是天地所赋予的“大美”,比任何人工凭借聪明而雕琢出来的产品更为接近宇宙的本质规律。《庄子》中反复申述的就是这样的思想。《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和马天生天长着四条腿,这就是自然;在马头上挂缨络,在牛鼻上穿孔,这就是人工。在顺任自然规律的庄子看来,自然总是要比人工好得多。《养生主》中有一个畸怪的右师形象,这个人天生只有一条腿,公文轩见到他觉得他的形貌很奇怪,连忙惊问其一足的缘由。而从右师坦然地回答中,可见他不仅对于自己特异的形貌不以为丑,反而引以为豪。公文轩问右师:“天与?其人与?”意思是说右师一足是先天所成还是后天所致。而右师回答:“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他认为,人给的形貌都是无差异的、双足的,而天给予的才是单足的,他坦然于自己乃是自然的“天之子”,要比双足的“人之子”更高一筹。这样的潇洒旷达不是很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有一次,我来到了日本的金阁寺。金阁寺是日本京都一个非常有名的寺院,一休禅师曾经在那里修行。它举世无双的美好是许多日本人心中的一个唯美主义的情结。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写过一篇小说《金阁寺》,在这部充满了颓废与唯美情调的小说中,主人公沟口曾在金阁寺出家。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金阁寺更美的了。”于是他常常幻想着金阁寺的美。在战争中,又常常想到金阁寺遭遇空袭时被付之一炬的凄美。在他锁闭的内心中,金阁寺的幻灭更加具有悲剧性的美态。但是,战争并没有毁灭金阁寺,金阁寺还是那样永恒地矗立在沟口的面前。然而在他的心里,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却应当是崩塌的。于是最终,病态的沟口在濛濛的细雨中放了一把火,使金阁寺在暗夜之中化为灰烬。在这篇充满了“死与颓废”的小说中,金阁寺就是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出现的。我们来到金阁寺的时候,院内所有的树木和花草全部被修剪成非常精致的样子。在近处看,我们感叹花匠的巧手。但是,当我们登上后山,这样的想法就改变了。从山上俯瞰,寺院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那么和谐一致地融合在一起,唯有那些被修剪的树木看上去那么格格不入。那时候,我悟到了一个道理:“再高明的人工,始终无法与纯粹而自然的天工相比。”花开花谢、草木枯荣,自然都有它展缓而细致的安排,不必人加一指于其上就已经是曼妙绝伦了。金阁寺就是如此。

  古代的禅师所说的“随流去”,指的不也是这样自自然然、萧萧散散的情怀吗?

  顺任天道说起来可能很疏阔,做起来却可以很简单。比如说,我们在别的国家做客,有没有尊重别的国家的道德与文明?进入一个饭店,是不是随意地抽烟,大声地喧哗,旁若无人地在玩手机?如果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就是没有尊重别人,也就没有尊重自然和人伦的道。有一个在白宫工作了一辈子的接待人员,在他退休以后回忆说:“比起那些突然登上高位或者取得权势的人来,贵族是最容易接待的。”西方有这样的说法:“贵族的血液是蓝色的。”他们之所以连血液也是高贵的,这就是因为他们对于礼仪的注重,对于他者的尊重是深入到血液当中去的。所以有人说,麦子在成熟以前总是高昂着它的头颅,但当它真正硕果累累的时候却真正谦卑地低下头来。人不也是这样的吗?道不是多么“玄之又玄”的哲理奥义,而是一颗平常心,是一颗光明的平常心,是一颗“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平常心。什么是慈悲?看到路边的一棵草,想到草的痛苦而不忍心踩下脚去就是慈悲;看到身边走过的一只小动物,想到它生活的不容易而不再去吃掉它,也不再用它的皮毛去做华丽的皮草就是慈悲。有慈悲心,也就是有道心,也就是顺天而行。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痛苦时,我们与它们就是同体的。佛教主张茹素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一个巨人,他想要吃掉你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那你肯定是不愿意的。既然你自己都不愿意,那么就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祭司要杀死一头羊。这头羊突然之间发出了笑声。祭司听到羊的笑声,感到非常惊异。他问羊:“你行将赴死,何故发笑呢?”羊说:“因为我已经在六道轮回的畜生道中轮回了九十九次,这一次你把我杀掉,我下一世就可以成为人了。”祭司于是又拿起刀,准备把羊杀掉:“好吧,那我就成全你。”突然间,那只羊又哭了。他又问那只羊:“你为什么又要哭呢?”羊回答到:“愚蠢的人呐,我是在为你而哭泣啊。在六道轮回中,你已为人九十九次,而在下一世,你马上就要变成羊了。”祭司听了,大大地感到惊秫,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颗怵惕之心,实际上也就是同体之心。这个世间的一切莫不是相互关联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如果真能感知到我们都是同体的,看到别人痛苦、受难就不会再无动于衷了不是吗?

  有一次,我去荷兰,在公园里看见一只兔子。这只兔子竟然躺在人行道中间睡觉,我们几十个人走过去,那只兔子也不管,依然躺着睡觉。所有人都自然地给它让路,它也就继续怡然自得地躺着。我们知道,如果是中国的兔子看见了人,肯定早就飞快地跑走了。为什么那里的兔子根本就不怕人呢?只有人与动物真正能够和谐相处,人不会伤害动物的时候,动物才能真正地和人成为朋友啊。

  我们接受宇宙间万物的恩泽,接收宇宙间的一切能量,为什么我们对于万物,对于宇宙会没有爱呢?没有爱,心灵就没有光明;没有光明,就接收不到更多正向的能量,也就无法从痛苦和纠结中拔除出来。我们生活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容易忽视自然的力量;但实际上,它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因此,我们就应该要回归到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活状态之中,回到与自然万物“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状态之中。

  如果能时刻提点着自己保持这种与宇宙大道相和合的处世方式,那么这一生,到底也不会辜负了“此心光明”这四个字了。

  

《洞见性灵此心光明》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我心安处是故乡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