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单,他们对待财富的观念不同,愚者总是不断攫取更多的财富,而智者,却懂得利用财富自身的价值。
钱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一个数字,一个智者即使富可敌国,也会采取平和的态度,善意地对待财富,他绝不会挥金如土,奢靡无度,或者疯狂不可一世。在他们眼中,钱无大小贵贱之分,不会轻视一分钱,重视一毛钱,轻视一毛钱,重视一元钱,轻视一元钱,重视十元钱……这种人就是贪得无厌,是典型的市侩,一个真正的上乘的财富拥有者,他们其实重视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钱可以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正如菩萨,“爱没有目的,爱本身就是目的,她只是去爱就行了”,菩萨也绝不会因为这个人是太子我就去度,那个人是乞丐,我不度他,这个人长得漂亮,我来度,那个人长的丑陋或者脏兮兮我不度他。众生在菩萨眼里是平等的,她没有分别之心。
下面这个故事则更加意味深长。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本寓言集《呆子伊凡》,里面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日子过得太幸福了,他就说:“我们要去扰乱他们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因为他看到那农夫每天辛勤工作,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坚硬,让农夫知难而退。那农夫用锄头挖了半天,搞得很辛苦,但只是休息了一下,还是继续挖,他没有一点抱怨。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去。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就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他想,农夫做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现在连面包和水都没有了,一定会暴跳如雷或者悲伤哭泣的。
那农夫又渴又饿地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不晓得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和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暂时得到温饱就好了。”他这样想,心平气和起来。
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也很沮丧,一个小小农夫竟然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难道没有任何办法使他变坏吗?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他自恃技高一筹很有智慧,就对老魔鬼说:“我有办法,看我的吧,一定能把他变坏!”
小魔鬼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面貌和蔼的人,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接纳了他。因为魔鬼有预知能力,他告诉农夫,明年会有干旱,教农夫把稻种在湿地上,农夫照样做。结果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坑满谷,他因此富裕起来。
小魔鬼又每年对农夫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他又教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请看看,我现在要展现我的成果。这农夫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贵之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的仆人侍候。他们非常浪费地吃喝,衣着凌乱,醉得不省人事,开始变得像猪一样痴肥愚蠢。
“你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笑着说。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农夫呵斥他:“你做事这么不小心!”“唉!对不起主人,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事情都没有做完,还想吃饭!”农夫毫不体恤地说。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让他拥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小魔鬼的话一针见血,他指出,最能改变人、异化人的就是人性中的贪婪。
财富本身无所谓好坏,可是它更容易激起人性中的贪婪,一个圣者,对此洞若明火,一个愚者,只会被欲火灼伤。
四、活法
稻盛和夫写过一本书叫《活法》,很畅销。人为什么活着?他就是这样不断追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当你不断深入思考把问题想透的时候,当你通过一种结果不断推演起源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找到了答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很显然,之所以我们碰到问题不能解决,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没有打开,自己把自己局限到里面了。实际上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一定是人的思维方式。
当你的心去解读世间万物,解读自然的春夏秋冬,解读人体的生老病死,会有什么发现呢?——你会发现,自然和人一样,都是不断变化、不断轮回的。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规律,一个婴儿,从一出生便开始变老,直到最后死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那么死是不是生命的终结呢?绝然不是,死只是生命换了一种形态,它还以另一种形式开始了另一种旅程,那个旅程照样有生老病死,就这样一直循环。
现在我们的地球,它的寿命很长吧,但多少亿万年之后,照样会坏掉,最后到“空”的阶段,就是毁灭。当然毁灭了并非没有,而是开始了另一种循环。
一个微尘该够小吧,如果把它放大,里面其实有一个大千世界,有无量的生物,也有成住坏空;地球在我们眼里够大吧,但到外宇宙去看,不过是浮在太空的一粒微尘而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佛早就说了。
世间万事万物的这种流动,变化,生灭,不息,即是“空”,即是无常。佛教里面讲到空,经常有这样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不单指我们一贯认为的美色,而是泛指物质。物质有两层定义:一是变化,一是障碍。我站在这里,你就没法站在我这个位置,这就叫障碍。我的身体从出生以来不断变大,变老,变死,这就是变化,好比我们现在这个房子,才盖起来很漂亮、很结实,可是它也在一天天变老,变坏。
这告诉我们,世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你今天健康,不可能永远健康,你今天生病,不可能永远生病,……什么都是一个过程,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何必执着呢?
佛教里面的“空”,乃告诉我们事物的无常、变化、生灭这样一个道理。那么我们的智慧就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取舍,拿捏。这个取舍就是我们的思维,这个拿捏就是我们的分寸。不是说什么都是空的,都无常,那还活个什么,还吃什么饭,穿什么衣,就等死吧!这不是智者应有的态度。
六祖慧能悟道的时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你想想,四大五蕴、三界六道,皆为其起心动念之产物,虚幻不实,色身也是暂时存在,我们何必有那么多的烦恼纠结、挂碍不舍呢?佛教的智慧,是在借假修真,用这个暂时的四大假合之体,修自己圆满无上的佛性。佛性是什么,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本无生灭,本无增减。
生活里,如何修自己清净圆满的佛性呢?比如,当别人无端辱骂你时,你要观照自己内心为什么那么难受,当别人赞扬你时,也要观照自己内心为什么那么受用?——既然一切都是虚妄的,又何必在意?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你的心,应该如如不动,应该随时保持如明镜止水一般。
实际上,禅修即是让我们把自己打开,身体打开,心灵打开,脑袋打开。所有的东西打开时你的思维就会畅通,没有限制,那么,创新就变得很容易了。你的创新和突破,一定来自没有固有观念的束缚。
因此要学会打开思维的枷锁,打开故有的局限。
在宋代,有个官员叫虞愿,他曾直言犯上,斥责欲建湘宫寺的宋明帝,他说:“皇上,你建立此寺的钱,全是来自老百姓卖儿救穷的钱,如果世上真有佛,佛知道后哭还来不及,哪有什么功德可言?!”佛的本意是普度众生,但是愚蠢的统治者却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佞佛,这哪里是正道。真正的崇佛、信佛,就应该怜悯众生,发大悲心,菩提心,救众生于水火,这才与佛意相合。
在这里,虞愿回归到了本源,打破了对佛教迷信固有的束缚,可以说他是真正懂佛的人,佛教不是让人烧香,让人跪拜,而是让你依照佛的旨意走正道,办正事。
好,时间有限,今天就讲到这里。回去后希望大家能经常打坐,体悟禅的深刻内涵和无量受用。禅修就是自修自得,不修不得。我们要把文字禅传化成行动禅,把静中禅转化成动中禅。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