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涵有余也。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镇武昌。举兵犯阙。刀协劝帝。尽诛王氏。王导帅群从。诣台待罪。周顗将入朝。导呼之曰。伯仁以百口累汝。顗不顾。及入极论导忠诚。申救甚至。及出导尚在门。又呼之不应。乃曰。今年杀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寻又上表。明导无罪。导不知甚恨之。敦兵既至。乃问导。周顗可得生否。导不应。敦乃杀顗。导后料中书。见顗救已表。流涕曰。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丛林又有肘后符。春秋后语。赵简子告诸子曰。吾藏肘后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山上。求无所得。唯襄子母恤还曰。恤已得之符矣。他人皆不可分。简子请奏之。母恤曰。从常山上下临代可取也。简子曰。母恤贤矣。立为太子。云岩示众云。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出云。他屋里有多少书籍。岩云。一字也无。洞山云。得恁么多知。岩云。日夜不曾眠。洞山又云。问一段事得也无。岩云。道得即不道。肘后谁分印。深密自得之道。他人皆不可分也。家中不蓄书。得恁多知。生而知之上。学而知之次也。这驴觑井。井觑驴。还许分割领览分也无。还许学解传布也无。夹山云。闻中生解。意下丹青。目下即美。久蕴成病。青山与白云。从来不相到。机丝不挂梭头事。文彩纵横意自殊。嘉祥一路智者知疏。瑞草无根贤者不贵。天童末后全用夹山一联。以明此话不落思惟。文彩自备。且道。具何三昧。便得如斯。只个无巴鼻。诸般没奈何。
第五十三则 黄檗[口+童]糟
示众云。临机不见佛。大悟不存师。定乾坤剑没人情。擒虎兕机忘圣解。且道。是甚么人作略。
【举】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口+童]酒糟汉(黄檗门下)。与么行脚何处有今日(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眼高四海)。时有僧出云。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黄檗兼身在)。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且救得一半)。
师云。此话就简。若全举当曰。一日上堂云。汝等诸人欲何所求。仍以棒趁之。众不散。师乃曰。汝等诸人尽是[口+童]酒糟汉。唐时爱骂人。[口+童]酒糟汉。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典。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古人糟粕矣。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扁曰。臣也以臣事观之。臣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于其间。臣不能喻臣之子。子亦不能受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矣。又云。恁么行脚取笑他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山僧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个汉。便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可中总似汝等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称行脚。亦须著些精神好。还知道大唐国里无禅师么。黄檗以来。岩头罗山爱行此令。近代佛日。北来庆寿顗公。至死无可意者。宁绝嗣无人。香山俊和尚叔祖儿孙。亦行此令。不知者唤作点胸。可中要个不愤底出来承头。果有一僧出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甚道无禅师。檗曰。不道无禅。只是无师。沩山问仰山云。作么生。仰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沩云。此实难辨。五祖戒出僧语。谢和尚说得道理好。万松道。生言孰语冷唇淡舌。石门聪云。黄檗垂示不妨奇特。才被布衲挨拶。失却一只眼。万松道。换了那僧两只眼。承天宗云。五祖戒眼照四天下。万松道。也只是一只眼。要见黄檗。犹未可。万松道。果然。若要扶竖正法眼藏。须是黄檗宗师。万松道。锦上更添花。翠岩真云。诸方商搉便道。黄檗坐却这僧。万松道。不知扶起这僧。又道。黄檗被这僧上来。直得分析不下。万松道。缁素转分明。何谓也。翠岩辄生拟议。雾豹泽毛。未尝下食。庭禽养勇。终待惊人。万松道。后五日看。檗又云。阇梨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余人。坐道场个个阿辘辘地。得大师正眼者。止三两人。唯归宗最较些子。夫出家须知从上来事分。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木+戾]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略举至此。要见此话始末。其后尚有百十余言。此是最初。出世示人之语。故诸方盛行。雪窦颂。佛果评唱。最详。尚阙本录上堂正意。天童颂出。极尽善尽美。颂云。
岐分丝染太劳劳(知事少时烦恼少)。叶缀花联败祖曹(议人多处是非多)。妙握司南造化柄(一朝权在手)。水云器具在甄陶(看取令行时)。屏割繁碎(大象不游兔径)。剪除氄毛(大悟不拘小节)星衡藻鉴(纤毫不昧)。玉尺金刀(度量深明)。黄檗老察秋毫(谩他一星不得)。坐断春风不放高(预备不虞)。
师云。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子追之。杨子曰。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墨子梁惠王时。有道之人。出行见素丝染从余色。悲之曰。人湛然同于圣体。为居恶俗。染之成累。岐分丝染太唠唠。敕交切闹唠唠也。或作劳亦可。叶缀花联者。达磨初祖颂云。吾本来此土。说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五叶。便是岐分丝染也。若大唐国里无禅师。达摩也无出头分。宗镜录司南之车。本示迷者。照胆之镜。为鉴邪人。古今注。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作大雾。迷于四方。帝在车以指指南而示。士卒擒蚩尤而斩之。遂号指南车。甄陶。陈留风俗记。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今姓甄。音真也。此玄炉陶乎群象。智海总乎万流也。屏割繁碎。剪除氄毛。去岐分之差路。剪缀叶之旁枝。斗为衡星。以运平四时也。藻鉴文明之鉴也。秤所以定轻重。鉴可以辨妍媸。玉尺。拾遗记。禹游龙门。八神探玉简。以授之。长尺二寸可以度量天地。金刀。古有金错刀钱金刃书。此颂黄檗品第诸方。秤尺在手。更兼聪闻蚁斗明察秋毫。防微杜渐。坐断春风不放高也。大圣安彝和尚竹笋诗。便好临根下斤斧。免教节外更生枝。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三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四
侍者离知录
后学性一校
生生道人梓
第五十四则 云岩大悲
示众云。八面棂栊。十方通畅。一切处放光动地。一切时妙用神通。且道。如何发现。
【举】云岩问道吾。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么(尔恁么问图个甚么)。吾云。如人夜间背手摸枕子(一上神通不同小小)。岩云。我会也(且莫诈明头)。吾云。汝作么生会(果然放不过)。岩云。遍身是手眼(无空缺处)。吾云。道即大晒道即得八成(某甲舌头短)。岩云。师兄作么生(理长即就)。吾云。通身是手眼(无隔碍处)。
师云。李翱问鹅湖。大悲用千手眼作么。湖云。今上用公作么。昔有无目山人。货卜。雨过泥。途著鲜白鞋入市。人问。山人失明。如何泥不污鞋。山人举拄杖云。拄杖头上有眼。以山人为证。夜间摸枕子。手上有眼。吃饭时舌上有眼。听语识人耳中有眼。苏子瞻与聋人说话。写字而已。复笑云。我与彼皆异人也。我以手为口。彼以眼为耳。佛说六根互用。信乎不疑。无尽居士潞州紫岩大悲殿记。举大悲经楞严经。最为详细。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然三十二应。百亿化身。亦随见不同。各据其说也。天觉曰。千手者示引迷接物之多也。千眼者示放光照暗之广也。苟无众生无尘劳。则一指不存。而况千万臂乎。一瞬不具。而况千万目乎。遍身通身。何必不必。似有浅深。实无损益。云居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住三峰庵时。兴化来曰。权借一问以为影草时如何。老僧当时机思迟钝道不得。为伊致得个问头。奇特不敢辜他。当时伊曰。想庵主答这话不得。不如礼拜了退。而今思量当时不消道个何必。万松道。若教容易得。后有化主到兴化处。化问。山中和尚住三峰庵时。老僧曾问伊话只对不得。而今道得也未。化主举前话了。化曰。云居二十年只道得个何必。兴化即不然。争如道个不必。万松道。斗兔角之短长。三圣云。云居二十年道得。犹较他兴化半月程。万松道。竞空花之浓淡。僧问觉范。如诸老宿所示有同异否。范云。佛令讷钝比丘诵苕帚。一日大悟得大辩才。于此当见先德为物之心。天童分上又作么生。颂云。
一窍虚通(竖穷三际)。八面棂栊(横遍十方)。无象无私春入律(应时纳祐)。不留不碍月行空(任运落前溪)。清净宝目功德臂(顾前盻后拈东掇西)。遍身何似通身是(分疏不下)。现前手眼显全机(贼脏已露)。大用纵横何忌讳(无可不可)。
师云。天童道。由一窍虚通。便得八面棂栊也。且如柳塘花坞暖日和风。春在何处。作何形段。然能应物乘时不留不碍。如月当天任运而转。知。通身遍身。背手摸枕底是甚么人。傀儡棚中。必有抽牵线索者。楞严说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八万四千姥陀罗臂。八万四千烁迦罗首。兴化堕马折臂颂云。大悲菩萨有千手。大丈夫儿谁不有。且道。那个是通身底手眼。师以手擘眼云。猫。
第五十五则 雪峰饭头
示众云。冰寒于水。青出于蓝。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养子不及父。家门一世衰。且道。夺父之机者是甚么人。
【举】雪峰在德山作饭头(少不努力)。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老不歇心)。峰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教得孩儿会骂娘)。山便归方丈(尽在不言中)。峰举似岩头(家返宅乱)。头云。大小德山不会末后句(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山闻令侍者唤岩头问。汝不肯老僧那(泼油救火)。岩遂启其意(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山乃休去(果然不会)。至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随风倒柁)。岩抚掌笑云。且喜老汉会末后句(家丑外扬)。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鼻孔为甚在我手里)。
师云。雪峰低头归庵。德山便归方丈。最…
《015 从容庵录(万松老人 评唱 天童觉和尚 颂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