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召对便殿。引见致恭。即日孟冬薄塞。恭惟皇帝陛下。圣躬万福。臣前冬涬奉清光。继蒙颁赐禅号。仰荷圣恩。赐坐。师就坐。
上曰。朕近看华严经。至善财入法界品。思见善知识。如卿在前。
师云。陛下今日召臣僧。陛下是主。臣僧是伴。主伴交参机感相投。便是入华严法界。所以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此乃不出陛下一念。上曰是。朕得暇常于损齌静坐。但日用事繁不能纯一。
师云。陛下但正心术。自然如明镜当台。物来斯照。
上曰。朕每见臣僚上殿。开口便知他肺腑。可与者即与。不可即不与。
师云。世间事不出一个公字。
上曰。是如此。朕每看方册。自古帝王无悟道者。
师云。古今唯陛下一人。更须退步体究方得纯一。觉得省力处。便是得力处。
上曰。秀才家多不信佛法。
师云。佛者觉也。须是当人见性成佛。昔有一官人。著无佛论呈仰山。接得便问云。公所述论。意谓本来有佛故论。谓本来无佛故论。官人无对。山又云。若本来有。公争得云无。若本来无。今制此论。岂不成有。官人又无对。
上曰。好一拶。
师云。三教圣人设教。只要整顿今人脚手。且如孔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此乃八字打开。自是时人不会。
上曰。孔子好。孟子辨不及孔子。
师云。陛下圣明见得甚亲切。昔德山和尚道。凡有文字语言。尽是依草附木竹石精灵。所以老僧从头棒将出去。待有独脱底出来。共伊商量。陛下须是独脱始得。
上曰。朕未尝放舍此事。
师云。此事无有穷尽。譬如入海转深。上曰是。宗门紧要因缘。更举一二。
师云。昔兴化和尚。一日见同参来。才上法堂。化便喝。僧亦喝。行三两步。化又喝。僧亦喝。须臾近前。化拈棒。僧又喝。化云。你看这汉犹作主在。僧拟。化便打。直打下法堂。却归方丈。侍僧问云。适来僧有甚言句。触忤和尚。化云。是他适来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却去不得。似这般汉。不打更待何时。
上曰。如此作家。
师云。只如兴化道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遭处。这此子须是著眼向上看得透始得。此是临济骨髓。
上曰。山中想多有衲子理会得者。
师云。做工夫者极多。亦有受得钳锤者。
上曰。闻说住持得甚好。
师云。上感圣恩。乃辞下殿。师淳熙七年四月二十九日。进札乞归老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奉圣旨依准。至五月三十日。召对便殿赐坐。
上曰。禅师何遽思山林而去朕耶。
师云。臣本是山林人。今复山林去。理当然也。既此心契合。虽千里对面。又安能逃于至化也。昔南泉和尚道。山僧自小牧得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放。不免食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放。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臣今虽归林下。实不出陛下所统。上曰然。但不得时复论道。
师云。道不可说时有。不说时无。且诸天天鼓。常演苦空。弥陀国上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傥正念现前。喧寂不间。则弹丝吹竹。皆谭实相也。
上曰。造次必于是。
师云。直须如此。
上曰。朕今心意释然。常自怡说。且如寻常所做工夫。并所作偈颂语言。透彻已否。
师云。陛下乘夙愿力下生。以夙熏种智纯熟。闻举便知落处。既知落处。自然身心喜悦。此乃初心入道境界。暂得如是。实未曾啐地折嚗地断百了千当。如臣所见。陛下所得正住欢喜地耳。
上曰。何谓欢喜地。
师云。菩萨进修有十地。欢喜乃初地。故经云。若有菩萨。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乃至立广大智。生广大解。慈悲现前。又云。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乃至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菩萨住此地。成就多欢喜。今陛下心意释然。常自怡悦。正合此耳。
上曰。余九地可尽说。
师云。辞繁恐浼圣听。容别具奏闻。
上曰。古来悟得性燥者谁。
师云。临济水潦德山岩头诸大老。皆悟得性燥。上曰说看。
师云。临济因缘向来已曾举了。如水潦参江西马大师。当胸踏倒。忽然大悟。起来抚掌大笑云。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尽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已后示众每云。自从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又呵呵大笑。
上曰。悟后直得如此快活。
师云。这个便是啐地折嚗地断底样子。
上曰。德山岩头如何。
师云。德山参龙潭。因侍立至夜深。潭云。子且下去。山便珍重揭帘而出。却回云。外面昏黑。龙潭乃点纸烛度与德山。山拟接。潭即吹灭。山便礼拜。潭云。子见个什么道理。山云。某甲从今日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后来保宁勇和尚颂云。一条瀑布岩前落。半夜金乌掌上明。大开口来张意气。与谁天下共横行。又岩头参德山。才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德山便喝。岩头便礼拜。洞山闻得乃云。若不是[大/岁]公。也大难承当。岩头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
上曰。祖师也是性燥。俗人中还有如此者么。师云有。如本朝李附马。问石门聪和尚云。弟子欲学禅得否。门云。此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李于是契悟。乃述颂云。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上曰。俗人能如此也难得。
师云。此事无僧无俗。上至佛祖下及蠕动。皆悉具足。故古人有言。悟则事同一家。不悟则万别千差。
上曰。至言。朕须到此田地方已。
师云。佛法至妙无有穷已。如有穷已则成住著。才成住著便有窠臼。如僧问石霜。拨尘见佛时如何。霜云。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望陛下卓起脊梁。以金刚王宝剑。挥除见剌。自然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佛祖亦奈何不得也。
上曰。当如禅师之言。今辞朕去。后几时复来。
师云。臣既归林下。不敢妄动。
上曰。每遇朕生辰。可来一次。
师云。谨领圣旨。乃辞下殿。上赐御制云。禅师所陈菩萨十地。乃是修行渐次。从凡入圣夫复何疑。方知脚踏实处。十二时中曾无间断。以至圆熟。杂染纯净俱成障碍。任作止灭。脱此禅病。当如禅师之言。常挥剑刃卓起脊梁。发心精进犹恐退堕。每思到此。兢兢业业未尝敢忽。今俗人乃有以禅为虚空。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事至大。岂在笔下可穷也。聊叙所得耳。师淳熙九年十月十一日。恭奉圣旨。召对便殿。起居并进香毕。
师云。臣恭别圣颜三载。荷陛下恩覆隆厚。臣与徒众日夕焚诵。仰报万一。
上曰。闻安众行道不易。
师云。上感圣恩。良久赐坐。
上曰。久思与禅师说话。
师云。陛下圣明天纵。道德日新。大圆镜中。初无间隔。
上曰。做工夫如何得彻。
师云。做工夫是有心。打彻是无心。陛下但于日用应缘处。常常提撕。
上曰。朕于日用应缘。甚觉得力。
师云。只这得力。便是受用处。陛下地位中人。乘愿力而来。示现帝王身。但正心术。于富贵声色中。使得富贵声色。乃见力量。正如赵州道。时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辰底道理。七月间蒙赐问。以物见则惑。以目见则著。臣尝对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此语乃体圣意而对。上曰善。师有语云。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上曰。好个心不负人面无惭色。如向来所答圆觉经中四病语。亦惬朕意。且如经中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大意如何。
师云。这个境界。须是亲证自然世出世间打成一片。昔妙喜因读至此。尝有颂。上曰举看。
师云。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毬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上曰。好颂。别有甚因缘。更举一二。
师云。昔兴化大觉会下每云。我在南方二十年。脚尖头未尝踢著个会佛法底。觉云。你据什么道理。化便喝。觉便打。化又喝。觉又打。至明日大觉在法堂上。见兴化乃云。我直下疑你昨日两喝。化便喝。觉便打。化又喝。觉又打。化云。我在三圣处。学得宾主句。总被师兄折倒了也。觉云。这汉来这里纳败阙。脱下衲衣痛打一顿。化于是大悟。
上曰。古人相见直是痛快。
师云。临济不作用当如此。
上曰。见禅师举此。胸次豁然。
师云。又如俱胝住庵时。有一尼戴笠子绕禅床一币云。道得即放下笠子。胝无对。尼拂袖便打。胝云。何不且住。尼云。道得即住。胝又无对。尼去后自叹云。我虽是丈夫汉。无丈夫志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学。其夜山神告曰。不须下山。将有肉身大士来为和尚说法也。果旬日天龙举起一指示之。胝下大悟。后凡有问。只举一指。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也举指祗对。有人谓胝曰。和尚。这童子也会佛法。凡有所问。也举一指。胝闻得。一日潜袖刀子唤童子。问云。闻你也会佛法是否。童子云是。胝云。如何是佛。童子举起一指头。被胝一刀斫断。童子叫唤走出。胝遂唤童子。子回首。胝云。如何是佛。童子将手起。不见指头。忽然大悟。
上曰。俱胝为人如此切。
师云。俱胝自谓。我得天龙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上曰。正如弹琴。初拘指法已后。弦指俱忘。自然得妙。
师云。又如惠超问法眼。如何是佛。眼云。汝是惠超。法眼与么答。圣意以谓如何。
上曰。昨夜三更月正明。
师云。陛下多了这一句。
上曰。曾有人颂么。师云有。雪窦颂云。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又白云颂云。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粢。吃放肚里了。当下便不饥。
上曰。古人制颂。大能显理。
师云。昔保宁尝作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颂云。平生疏散无拘检。酒肆茶坊任意游。汉地不收秦不管。又骑驴子下扬州。
上曰。可谓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师云。陛下此语暗合孙吴。昔佛果与妙喜俱爱前颂。佛果云。我二人各说一颂。要胜过他底时。有小儿子。于窗外念。壁上安灯盏。堂前置酒台。闷来吃三盏。何处得愁来。妙…
《009 古尊宿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