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三▪P6

  ..续本文上一页乘的法。为什么?譬如:我们念书必须要从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二乘人就橡小学的程度,菩萨乘属于中学的程度,佛乘就到了最高的程度,也就是大学。实非大学可比。佛法本来是没有什么高下的,但佛用方便法门来接引一切众生,就像小儿童,先要让他在小学念书,吸收小学的知识。

  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观点和目标,就是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假使佛起初就对我们说这个法,众生必定有畏难怕苦不愿信受,心生恐惧不前,故佛示现权巧方便法门来教化诱导众生。

  有四种方法来解释佛说此一品的意思:(一)根据因缘。(二)根据所需的教法。(三)根据众生的根性。(四)根据观察一切众生的心行。

  (一)根据因缘:众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愿往前进步,住空法中以为到达究竟之处,这就是小乘人存有的一个观念,把他们所得到的有余涅槃当作最高无上的境界,故佛开权显实,破其执著,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了悟真实法是没有体性。因为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进半途而废,故佛用方便法门,以“化城”为二乘人的“暂歇城”,免其堕落恶道,故暂示现“化城”的存在。

  (二)根据所需的教法: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当作最圆满的教法,把有余涅槃当作究竟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故他们只愿自求解脱而不愿度脱众生,佛视此辈人为佛教的焦芽败种来呵责二乘,不像菩萨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菩萨深怕一切六道众生堕落恶趣,头头救拔群生,脱离苦海,菩萨有慈悲平等、倒驾慈航的无畏精神,发愿“度尽一切众生,方证菩提”,而佛愿二乘人也能回小向大,发大菩提心,学菩萨法。故必须为他们说出大乘的教法。

  (三)根据众生的根性:佛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世尊,当佛成道后,三七日内为大乘菩萨说华严经。这时二乘人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可见二乘人的根性比较浅劣。但是佛不愿舍去不救度每一个众生,故为二乘人说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法等,让他们都要精进修行,增长善根,超凡入圣,最后才显示开导给他们真实的一乘教法。

  (四)根据观察一切众生的心行:佛观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惟有开权显实,佛说这部法华经,来破除众生的执著和自私自利的心,不使障碍他们成佛的机会和佛性。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众,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这时有一尊佛,名大通智胜如来,他有很广大的神通和大智慧,具足佛的十名号称之德,即是如来(如如不动,寂照常明,表体性德)、应供(所应作者,皆已办之,表慈悲愿德)、正遍知(理智无碍,圆融周彻,具足正知正见。无不遍知,表理智德)、明行足(明即得无上善果菩提,行足、戒慧满足,表修因克果德)(亦名表神通德)、善逝、世间解(入无余涅槃。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事,表断证智德)、无上士(一切众中,佛为无上,表住位德)、调御丈夫(以柔软语、苦切语,使人入善道,表教主德)、天人师(如日遍照,无不蒙益,人天导师,表普利德)、佛(三觉究竟圆满,表觉果德)、世尊(万德具、福智圆,为世出世间所尊,表圆满德)。

  大通智胜佛有一个国土,名好城,因为他国土里的人民都很善良,此劫名为大相。诸比丘!这位佛已在过去世,不可说久远劫中,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有多久的时间呢?以下佛就说出一个比喻。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譬如有人用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磨成写字用的墨汁。如此经过东方千国土之时,点上一点墨点。又经过千国土,再点上一点墨点,如是这样的点尽所有磨成墨点,计算在每一点上的土地多吗?你们的看法如何?即使由算术家与他们的学生,一起来计算此数目,能算得出其数目吗?所有的比丘都说:“不能,世尊。”

  诸比丘众,这人所经过的国土,在每一个点上和没有点到的国土,皆再磨为微尘。以一微尘等做一劫,而大通智胜佛进入灭度的劫数,还超过此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佛是一切智人,以禅定三昧智力,故我释迦牟尼佛,观如是久远劫来犹如今日,并不长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这时释迦牟尼佛欲重述以上的意义,故说偈颂:

  我忆念在过去世,无量无边劫中,有一位佛,具足福慧圆满,此佛名大通智胜佛。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抹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譬如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国土都磨成墨汁,然后经过千个国土,点上一点墨点。再过千个国土,如前一样点上一墨点,乃至继续把此墨点点完,点满了三千大干世界土地为止。虽然他走遍了诸国土,散或不散尽所有的微尘,然后,以所有的点与未点到的中间所有国土,以一粒微尘为一劫,大通智胜佛灭度后,已经有如是无量劫了。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佛具足圆融无碍的智慧,悉知大通智胜佛以及声闻菩萨已灭度,如见到他们现在正灭度一样。诸比丘!你们应当知道,佛的智慧是非常纯净、微细和奥妙,没有一切漏,也没有一切的挂碍,通达无量数劫。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佛告诉会上的比丘,大通智胜佛的寿命,有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当大通智胜佛端坐其道场,破除一切魔军之后。凡是修道证果的人,都要经过魔考的一关。释迦牟尼佛如何成无上正等正觉呢?就是要经过魔考。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魔王派了一群变化成美艳的少女,来扰乱佛的禅定。这时,佛已断一切欲念和妄想,远离诸系缚。观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梦如幻,何况面对著这一群美女?更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佛即时对她们说:“你们现在虽然长得青春美丽,但是当你们年老时,就会发白面皱,像老太婆一样,而容貌丑陋不堪,你们只不过是一些盛满污秽的臭皮囊!”当魔女一听佛这么说,便知道她们的美人计用不上,于是她们互相看看自己的形貌,果然,变得又丑又老,于是吓得拔腿就跑。

  所有一切佛成道之前,都要经过这一种的考验,故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才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大通智胜佛结跏趺坐,身心不动,入甚深禅定,但还未成佛道,故佛法还未出现于前。如此经过了一小劫,乃至十个小劫,佛法还未现前。

  当尔之时,忉利天上的天人,为此佛准备了天衣敷设菩提树下,师子之座,座高一由旬(四十里)。佛即时坐到此座上,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时诸梵天王雨诸天华,散落于一百由旬的地方。一阵阵的香风把萎谢的花朵吹去,新的天华又缤纷而下,继续不停的满了十个小劫,如此供养于佛。乃至佛灭度以后,他们还是照常的雨下天华。

  同时,四王诸天常击天鼓鸣天乐供养佛,甚至于其他的诸天也常作种种诸天之乐,如此满十个小劫,乃至佛灭度,无有停止。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大通智胜佛经过十个小劫,佛法才出现于前,他才真正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转大*轮。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当这位佛还未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第一个长子,名叫智积,他具足大智慧。每一个儿子都有他种种不同功德宝福德贵,具足奇异的享乐珍玩。可是当他们听到其父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立刻舍去所有珍贵的舒适宝玩,前往佛成道之处(菩提树下)。其母亲心爱不舍故痛哭流涕,和他们一起去见佛。为什么其母如此伤心呢?因为她的十六个儿子,皆要离开她而去跟佛修道。

  当时,其祖父是一位转轮圣王,带领著一百个大臣及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而至佛的道场,来亲近大通智胜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佛。他们到达佛所,五体投地,头面接足,恭敬顶礼,向佛围绕三匝,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然后,以一首偈颂来赞叹佛。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憺怕 未曾有散乱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