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的法。爲什麼?譬如:我們念書必須要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二乘人就橡小學的程度,菩薩乘屬于中學的程度,佛乘就到了最高的程度,也就是大學。實非大學可比。佛法本來是沒有什麼高下的,但佛用方便法門來接引一切衆生,就像小兒童,先要讓他在小學念書,吸收小學的知識。
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觀點和目標,就是視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假使佛起初就對我們說這個法,衆生必定有畏難怕苦不願信受,心生恐懼不前,故佛示現權巧方便法門來教化誘導衆生。
有四種方法來解釋佛說此一品的意思:(一)根據因緣。(二)根據所需的教法。(叁)根據衆生的根性。(四)根據觀察一切衆生的心行。
(一)根據因緣:衆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願往前進步,住空法中以爲到達究竟之處,這就是小乘人存有的一個觀念,把他們所得到的有余涅槃當作最高無上的境界,故佛開權顯實,破其執著,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了悟真實法是沒有體性。因爲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進半途而廢,故佛用方便法門,以“化城”爲二乘人的“暫歇城”,免其墮落惡道,故暫示現“化城”的存在。
(二)根據所需的教法: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當作最圓滿的教法,把有余涅槃當作究竟不生不滅的無余涅槃,故他們只願自求解脫而不願度脫衆生,佛視此輩人爲佛教的焦芽敗種來呵責二乘,不像菩薩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菩薩深怕一切六道衆生墮落惡趣,頭頭救拔群生,脫離苦海,菩薩有慈悲平等、倒駕慈航的無畏精神,發願“度盡一切衆生,方證菩提”,而佛願二乘人也能回小向大,發大菩提心,學菩薩法。故必須爲他們說出大乘的教法。
(叁)根據衆生的根性:佛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世尊,當佛成道後,叁七日內爲大乘菩薩說華嚴經。這時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可見二乘人的根性比較淺劣。但是佛不願舍去不救度每一個衆生,故爲二乘人說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法等,讓他們都要精進修行,增長善根,超凡入聖,最後才顯示開導給他們真實的一乘教法。
(四)根據觀察一切衆生的心行:佛觀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惟有開權顯實,佛說這部法華經,來破除衆生的執著和自私自利的心,不使障礙他們成佛的機會和佛性。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衆,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時有一尊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他有很廣大的神通和大智慧,具足佛的十名號稱之德,即是如來(如如不動,寂照常明,表體性德)、應供(所應作者,皆已辦之,表慈悲願德)、正遍知(理智無礙,圓融周徹,具足正知正見。無不遍知,表理智德)、明行足(明即得無上善果菩提,行足、戒慧滿足,表修因克果德)(亦名表神通德)、善逝、世間解(入無余涅槃。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事,表斷證智德)、無上士(一切衆中,佛爲無上,表住位德)、調禦丈夫(以柔軟語、苦切語,使人入善道,表教主德)、天人師(如日遍照,無不蒙益,人天導師,表普利德)、佛(叁覺究竟圓滿,表覺果德)、世尊(萬德具、福智圓,爲世出世間所尊,表圓滿德)。
大通智勝佛有一個國土,名好城,因爲他國土裏的人民都很善良,此劫名爲大相。諸比丘!這位佛已在過去世,不可說久遠劫中,進入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有多久的時間呢?以下佛就說出一個比喻。
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爲墨。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譬如有人用此叁千大千世界的國土,磨成寫字用的墨汁。如此經過東方千國土之時,點上一點墨點。又經過千國土,再點上一點墨點,如是這樣的點盡所有磨成墨點,計算在每一點上的土地多嗎?你們的看法如何?即使由算術家與他們的學生,一起來計算此數目,能算得出其數目嗎?所有的比丘都說:“不能,世尊。”
諸比丘衆,這人所經過的國土,在每一個點上和沒有點到的國土,皆再磨爲微塵。以一微塵等做一劫,而大通智勝佛進入滅度的劫數,還超過此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佛是一切智人,以禅定叁昧智力,故我釋迦牟尼佛,觀如是久遠劫來猶如今日,並不長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這時釋迦牟尼佛欲重述以上的意義,故說偈頌:
我憶念在過去世,無量無邊劫中,有一位佛,具足福慧圓滿,此佛名大通智勝佛。
如人以力磨 叁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爲墨
過于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複盡抹爲塵 一塵爲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複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譬如有人把叁千大千世界國土都磨成墨汁,然後經過千個國土,點上一點墨點。再過千個國土,如前一樣點上一墨點,乃至繼續把此墨點點完,點滿了叁千大幹世界土地爲止。雖然他走遍了諸國土,散或不散盡所有的微塵,然後,以所有的點與未點到的中間所有國土,以一粒微塵爲一劫,大通智勝佛滅度後,已經有如是無量劫了。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具足圓融無礙的智慧,悉知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菩薩已滅度,如見到他們現在正滅度一樣。諸比丘!你們應當知道,佛的智慧是非常純淨、微細和奧妙,沒有一切漏,也沒有一切的挂礙,通達無量數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爲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爲供養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佛告訴會上的比丘,大通智勝佛的壽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當大通智勝佛端坐其道場,破除一切魔軍之後。凡是修道證果的人,都要經過魔考的一關。釋迦牟尼佛如何成無上正等正覺呢?就是要經過魔考。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魔王派了一群變化成美豔的少女,來擾亂佛的禅定。這時,佛已斷一切欲念和妄想,遠離諸系縛。觀宇宙間萬事萬物如夢如幻,何況面對著這一群美女?更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佛即時對她們說:“你們現在雖然長得青春美麗,但是當你們年老時,就會發白面皺,像老太婆一樣,而容貌醜陋不堪,你們只不過是一些盛滿汙穢的臭皮囊!”當魔女一聽佛這麼說,便知道她們的美人計用不上,于是她們互相看看自己的形貌,果然,變得又醜又老,于是嚇得拔腿就跑。
所有一切佛成道之前,都要經過這一種的考驗,故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才能達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時,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身心不動,入甚深禅定,但還未成佛道,故佛法還未出現于前。如此經過了一小劫,乃至十個小劫,佛法還未現前。
當爾之時,忉利天上的天人,爲此佛准備了天衣敷設菩提樹下,師子之座,座高一由旬(四十裏)。佛即時坐到此座上,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時諸梵天王雨諸天華,散落于一百由旬的地方。一陣陣的香風把萎謝的花朵吹去,新的天華又缤紛而下,繼續不停的滿了十個小劫,如此供養于佛。乃至佛滅度以後,他們還是照常的雨下天華。
同時,四王諸天常擊天鼓鳴天樂供養佛,甚至于其他的諸天也常作種種諸天之樂,如此滿十個小劫,乃至佛滅度,無有停止。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個小劫,佛法才出現于前,他才真正的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廣爲衆生,轉大*輪。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當這位佛還未出家之前,他有十六個兒子。第一個長子,名叫智積,他具足大智慧。每一個兒子都有他種種不同功德寶福德貴,具足奇異的享樂珍玩。可是當他們聽到其父親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立刻舍去所有珍貴的舒適寶玩,前往佛成道之處(菩提樹下)。其母親心愛不舍故痛哭流涕,和他們一起去見佛。爲什麼其母如此傷心呢?因爲她的十六個兒子,皆要離開她而去跟佛修道。
當時,其祖父是一位轉輪聖王,帶領著一百個大臣及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而至佛的道場,來親近大通智勝佛,恭敬供養,尊重贊歎佛。他們到達佛所,五體投地,頭面接足,恭敬頂禮,向佛圍繞叁匝,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然後,以一首偈頌來贊歎佛。
大威德世尊 爲度衆生故 于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寂然安不動 其心常憺怕 未曾有散亂
…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