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可生天。猪和鸡都是被人送到庙上放生,而得生天。外道人有天眼通者,只见此等畜生生天,而不明其生天之因缘,误会学它们的行径和日常生活习偿就可生天,故效法它们。修道人必须具足择法眼,明辨是非,择善而从。“夜叉恶鬼”譬喻五利使之邪见,如夜叉恶鬼只可暗中行事。“人肉”譬喻善报,行善者可得善报。“食啖人肉”譬喻邪见人拨无因果,引导别人尽可为所欲为,做尽坏事也不会受恶报所加。“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即前面所述之虫类及禽兽。“孚乳产生”:“孚”由卵孵化而生,“乳”即胎生。“各自藏护”譬喻世间的因果,必得不失。
夜叉竞来 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 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
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 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
怖狗自乐
“夜叉竞来,争取食之”:夜叉是一种捷疾鬼,行动快速,互相争先恐后地争取食物。因食物少,而夜叉多,不够分配,故争取食之。譬喻拨无因果。“食之既饱”:譬喻邪见成就。“恶心转炽”:譬喻邪见增长。“斗诤之声,甚可怖畏”: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诤”是胜负之心,背道而驰,起争心就会生“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生此四相又何以得三昧呢?譬喻拨无因果的邪论,是甚可怖畏。又譬喻一般人听闻邪论被迷惑,而致造业,堕至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很难出离。“鸠槃荼鬼”:形如冬瓜,无手无脚,叫魇魅鬼,常在人睡著时压在人身上,使人喘不过气,甚至把人压死。譬喻五利使中戒禁取见。“蹲踞土埵”:虚坐即“蹲”,实坐即“踞”,土埵是地势高的地方。譬喻欲界的六天,外道持牛、狗、鸡、猪戒,依戒取修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以上属身业。不贪、不嗔、不痴,属意业。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两舌,是属口业),得生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高处。“或时离地一尺二尺”.“或”意不确定,外道依戒取修行得四禅,生到色界天即“离地一尺”,依戒取修四空定生到无色界天,即“离地二尺”。“往返游行”:“往”譬喻生到色界、无色界中。“返”譬喻生回欲界中。譬喻人如微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在三界火宅造善业,则生天;造罪业,则堕地狱,转饿鬼,或生为畜生,人随业风飘荡,而迁徙住处。“纵逸嬉戏”:譬喻人不明白真理,则不能得究竟之乐,所得者都是假快乐。“捉狗两足,扑令失声”:是持狗戒的狗,夜叉把这狗两脚抓著,把狗抛到远处。譬喻外道妄想修苦行可成就道业,其实持牛戒、狗戒、猪戒、鸡戒乃无益苦行,苦行外道非因计因。“以脚加颈”:譬喻外道非果计果。以为行苦行可得涅槃之乐。“怖狗自乐”:夜叉以使狗惊怖而乱吠为乐,譬喻外道欲以外道只可暂时降服现前的烦恼。或譬喻得味禅;证得离喜妙乐地(初禅),又叫味禅。
复有诸鬼 其身长大 身形黑瘦 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
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 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 或复啖狗 头发髼乱 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
叫唤驰走
“复有诸鬼”:除夜叉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鬼。“其身长大,身形黑瘦,常住其中”:譬喻五利使中“身见”,认为其身充满三界,故谓“长”,遍满五阴(色、受、想、行、识),故谓“大”。自觉满足,无惭无愧,不修善法,故谓“身形”。因罪恶遍体,故谓“黑”。无德行,故谓“瘦”。“常住其中”:常住三界中不求出离。“发大恶声”:譬喻修外道者执重我相,修各种苦行。“叫呼求食”:譬喻外道妄想以执著我相而得涅槃。“复有诸鬼,其咽如针”:另有一种腹大如鼓,咽细如针,譬喻五利使中“见取”,错认非非想处天之境界为涅槃。非非想处天寿命虽有八万大劫,寿终仍要堕落。“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譬喻偏见和身见,生断、常二见。“或食人肉”:“人肉”譬喻善根,譬喻断常二见,断出世善根。“或复啖狗”:譬喻断世间善根。
何谓出世善根呢?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具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功德,是为出世善根。世间善根即持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戒;再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贪、不嗔、不痴、不绮语、不妄言、不恶口、不两舌,共为十善。有断常二见者,则会断世、出世善根。“头发髼乱”:譬喻外道。“非常计常”:认为生而为神,则永远是神;生而为人,则永远是人;生为禽兽,永远是禽兽,永无改变。外道亦有一死永灭之谬论。这些理论皆过犹不及,未能合乎中道,互相矛盾,故谓“头发髼乱”。“残害凶险”:譬喻“常见”,破无常真理,而“断见”则破因缘真理。“饥渴所逼,叫唤驰走”:三国时曹操领兵出征,中途缺水,曹操为士兵打气说:前面十至二十里处有一梅林,各人听闻酸梅即顿时止渴,故有成语云:“望梅止渴”。单是望梅可止渴,但画饼却不能充饥。“饥渴”是对智慧的饥渴,修道人要有智慧食,禅定饮;不听经,则无智慧食;不打坐,则无禅定饮,故谓“饥渴所逼”。“叫唤驰走”:“叫唤”譬喻宣唱“断”见邪论,“驰走”譬喻在六道轮回中生死不息。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譬喻欲界中五利使和五钝使之烦恼。欲界众生都是有漏,故不知修道,更不能得禅悦的滋味。“饥急四向”:譬喻外道所修之邪观无法领悟真理,而他们却仰慕道果及禅味。“窥看窗牖”。“如是诸难,恐畏无量”:这样诸难,实在可怕之极。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
忽然火起
“是朽故宅”:譬喻无始故有的三界无安之所。“属于一人”:佛以应身到此三界教化众生,故“属于一人”。从佛发心到成佛,经三大阿僧祇劫,他发无量无边之誓愿:愿度一切众生,了生脱死。故我人身为佛教徒,应效法佛陀,发无量无边大誓愿,度一切众生。佛教徒应度父母信佛,所谓:“身得离尘垢,此道方成就”,若能度父母信真理,才是真正孝顺,然后度兄弟姊妹,明白真理,远离邪知邪见。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还到忉利天为母说地藏经,可见佛陀已成佛,仍不忘度其母。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于后舍宅,忽然火起”:释迦牟尼佛于大通佛时,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降伏五浊,完结一切业感,佛遂入涅槃。佛入涅槃后,一切众生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复现。亦可譬喻佛所教化的众生已得无生法忍,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再生于三界,故谓“出”。佛虽已成佛,超出三界,但佛也会倒驾慈航,再来世上教化众生,故谓“近”。经云:“佛数现涅槃”意谓出三界火宅。“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舍”譬喻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火把三界烧坏。
四面一时 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四面”譬喻四念处。佛入涅槃后,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观身不净:观身、受、心、法皆不净。(二)观受是苦:观身、受、心、法皆苦。(三)观心无常:心念念迁流,故曰“无常”,观身、受、心、法皆无常。(四)观法无我:观身、受、心、法皆无我。修四念先修:1、不净观,以破除我执。人常执著这臭皮囊,放纵享乐而造业。修道人应破除我执,借假修真。2、观受是苦,有三苦、八苦以至无量诸苦。三苦:(一)苦苦,是贫困之苦。(二)坏苦,是富贵之苦,人拥有的一切物质,难免损坏。(三)行苦,念念迁流生苦恼。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一时”譬喻五浊、八苦、四倒同时生出。四倒是外道之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其焰俱炽”:四倒、五浊、八苦互相助长,故曰“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譬喻支持身体的骨骼。
“爆声震裂”:命断为“爆”,譬喻断命时。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气断骨离为“摧折”,譬喻命终时四大解散,地、水、火、风各有所还,身体化为乌有。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诸鬼神等”: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
“扬声大叫”:诸鬼神等见忽然舍宅起火,墙倒屋塌,故惊恐大叫。
“雕鹫诸鸟,鸠槃荼等,周慞惶怖,不能自出”:譬喻三界不易出离,必须借助佛法僧始可得出。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孔穴”譬喻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啖精气鬼也是在色界中。
“薄福德故,为火所逼”:由于福德浅薄,所以常发脾气,故有云:“缺德带冒烟”。菩萨或会以折服法,以使众生醒觉,但只是权巧之法,并非发脾气。但普通人发脾气,是由于德行不足所致,发脾气如被火烧。譬喻三界无安,被四倒、八苦所逼。
“共相残害”:色界中厌下欣上,例如在色界中讨厌欲界,向往无色界;在上界者不欢喜下界,故“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饮血”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众生有默然的执著,止语而不与人交谈。“啖肉”譬喻色界及无色界中众生执著功德。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燎
四面充塞
“野干之属,并已前死”:“野干”譬喻欲界的“贪”。已生色界,故已离欲界的“贪”。“诸大恶兽,竞来食啖,臭烟烽燎,四面充塞”:“诸大恶兽”譬喻色界的“贪”。可把欲界的“贪”吞噬,虽无冒烟,但仍有微细的热恼,仍有味禅的境界,故以“臭烟”喻之。亦通身受心法及以…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