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12

  ..续本文上一页四大,故言“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譬喻无色界。无色界比色界更高一层,修道人到无色界中,讨厌色界,因色界仍是有形相可见,色界众生被形相所局限,仍有苦粗相,在色界中被八苦五蕴所烧,故欲脱离色界牢笼生到无色界中。

  “为火所烧,争走出穴”:“穴”譬喻色界天,“出穴”譬喻无色界天,到无色界中定力则更进一步。到无色界天,色界天灭,故以“鸠槃荼鬼,随取而食”喻之。“鸠槃荼鬼”譬喻本五钝使及五利使皆可得无色定,但文中执著五钝使厌色界天,而欣向无色界,五利使已证得无色界,故厌弃色界天,故曰:“鸠槃荼鬼,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然 饥渴热恼 周慞闷走

  饿鬼腹大如鼓,喉细似针,故难填饱。头上著火,饥渴热恼,而漫无目的地四处乱跑。“饿鬼”譬喻四空处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虽已空但仍有识,未了生死,未得无漏饮食,犹如饿鬼未得无漏饮食,虽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顶,但仍未了生死,被无常所烧,故“头上火然”。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为八万大劫,天福享尽仍要堕落,被无常火所烧,得不到正道之食,故云“饥”。无助道浆水滋润,故云“渴”。在四空处众生,虽是三界中最高者,但有细微的八苦所逼,八苦仍存于八识田中,故云“热”。仍有微细诸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对境生贪爱。思惑:迷理起分别。尘沙惑:菩萨教化众生,必须通达如尘如沙那样多的法门,否则,自在教化,则为尘沙惑。无明惑:不辨是非,认假作真。因有诸惑故云“恼”。四空处众生仍在生死中,不想出离,故云“周慞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三界无安,故云:“甚可怖畏”。若不求出离犹如:“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著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宅主”即佛,佛在门外立,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已证得法身地果位,故谓“在门外”。“立”即佛常存大悲心,欲救众生,故不住第一义空座。“闻有人言”:譬喻三昧,佛得三昧法,观机逗教。“汝诸子等”:五道中一切众生。“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此等众生初发心时求出此火宅,但未得三不退转(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仍有见惑和思惑。一切众生理性本清净,因无明妄起执著,而致生死相续,故以“先因游戏”喻之。“稚小无知”:即修行末圆满,被见惑、思惑、无明惑所缠。“欢娱乐著”:生于三界中不知出离,误以为此间是乐土。“长者闻已,惊入火宅”:譬喻佛怜悯众生,要到三界中度化众生。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莚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 嬉戏不已

  “方宜救济”:此时佛欲以大乘法救度所有众生。“令无烧害”:以免众生被五蕴火所烧。“告喻诸子,说众患难”:令诸子得悉,火宅中充满患难——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恶鬼、毒虫”: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灾火蔓莚”:五蕴之火四处蔓延,把三界烧坏。“众苦次第”:众苦相续不绝。“毒蛇蚖蝮,及诸夜叉,鸠槃荼鬼,野干狐狗,雕鹫鸱枭,百足之属”:譬喻五钝使和五利使。“饥渴恼急,甚可怖畏,此苦难处,况复大火”:因既无正道之食,又无助道之浆,故惑饥渴,所以饥渴恼急,甚可怖畏。三界有各种怪物,何况复有大火所烧。“诸子无知”:一切众生无大乘根性。“虽闻父诲”:虽常受长者训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仍逗留其间嬉戏作乐。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此时佛又作是念,诸子如此,更为我添烦恼。佛的愿力是度众生,而众生不知醒悟,故添佛愁恼。三界中实无可留恋,而诸子等,却沉迷留恋这三界。

  人在三界中,被无明缠绕,不发菩提心,不修菩提道,甚至根本不信佛。我有一个弟子,他的父母最近来三藩市,见其子在臂上曾燃香,大感不满。现在的人多是颠倒是非,本来燃香供佛,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他们竟为儿子燃香供佛而感不满。人做颠倒事,一般人却不以为然,不加干涉。可是人要修道学好,却有亲眷反对,岂不是颠倒。

  最近我有一个弟子,他见一切物件都在移动,有如在阳光注照下,可见微尘晃动。他这境界是开五眼前的一种现象,有时又如瞎了,甚么也看不见,这是五眼正要开而未开时的现象。人若对这境界有所执著,或想得五眼,或不欲有此境界,若有所差池犯错或多管闲事,则五眼会闭。故开五眼后要具足定力,有定力才能生真正智慧。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即使思惟,设诸方便”:众生不受教诲,恐怕都会被火所烧,佛即作思惟,既然众生不受大乘法教化,即以方便权巧之法教化众生。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珍玩之具,妙宝好车”:以上四句是劝转。“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今在门外”:是示转。“汝等出来”:是示转。“吾为汝等,造作此车”:即佛已证得佛果。“随意所乐,可以游戏”:即证转。劝转、示转、证转,乃三转四谛*轮。佛告诉诸子,我有一些玩具,比你们现在所玩的更有趣,有上乘之车,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置于门外,你们快出门外,我为你们预备了这些车,你们可随意驾驶到处游玩。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诸子闻说”:譬喻闻慧。“如此诸车”:譬喻上乘妙法。“即时奔竞”:譬喻思慧和修慧。“驰走而出”:譬喻见地。“到于空地”:譬喻证得四果阿罗汉,即无学位。“离诸苦难”:到无学位,已了分段生死,但变易生死仍未了。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著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譬喻佛见诸子得出三界火宅。“住于四衢”:譬喻四谛。“坐师子座”:释迦牟尼佛坐于师子座上。“而自庆言,我今快乐”:佛见诸子免难而感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抚育此等诸子并不容易。“愚小无知,而入险宅”:他们幼稚无知,所以入火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大火猛焰,四面俱起”:火宅中既有毒虫魑魅,还四面起火。“而此诸子,贪著嬉戏,我已救之,令得脱离”:诸子贪恋嬉戏,幸而我已救拔他们出离火宅。“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我在所有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以上的经文详细而言:

  “长者”即佛,长者有十德。“四衢”譬喻四谛。三十子及五百人既已出离火宅,到无学位上,对苦、集、灭、道四谛法已明了。众生未得度时,佛站在门外,为众生在火宅中而担忧。因佛具大悲心,不愿舍离众生,唯恐众生在三界中坠落。现见众生已免于灾难,故无所顾虑,佛遂坐“师子座”上。此时佛深感快乐。以前佛未遇具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在教化小乘众生已圆满,将要度大乘众生,故升“师子座”。已应得度的众生,此等众皆已得度,大乘众生已成佛,故“而自庆言,我今快乐”。“此诸子等,生育甚难”譬喻佛教化众生,并不容易。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弘扬佛法,也不容易。你们初遇佛法时,对佛毫不认识,现已学佛法一年,仍对佛法半信半疑,可见教化众生实不容易。佛在三万亿佛时教化众生以大乘法,故谓“生”,此等众生的菩提根在二万亿佛时已生长出。讲经说法责任重大,不可轻率乱讲,若把经义说错,使听者误入歧途,那么你的果报是坠地狱。佛在三万亿佛以前已以大乘佛法教化众生,期间有少数众生成熟,故云“育”。佛历尽千辛万苦,久经劫数,才得栽培出大乘的种子,大乘的根基,故云“甚难”。“愚小无知”:譬喻众生的善根微薄,常被妄想所覆。

  人缺乏智慧,才生五浊,而致受果报,故“而入险宅”。“多诸毒虫,魑魅可畏”:譬喻三界中利使和钝使。“大火猛焰,四面俱起”:譬喻三界火宅中有八苦、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而此诸子,贪著嬉戏”:众生起见爱惑,执著见爱,不能放下。“我已救之,令得脱离”:佛已救拔众生,离诸苦难。“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所以在一切人中,我是最快乐者。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唯垂给与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尔时诸子得出火宅,见其父端然安坐于师子座上,乘机向其父讨车,譬喻佛正宣畅妙法莲华经大乘妙法时。“皆诣父所,而白父言”诸子恭敬地到父前,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譬喻彼等仍执著于小乘法、中乘法而对大乘法心怀疑惑。

  以佛威德住世说法这么久,一般众生尚且生疑惑,难怪现在人对法华经的道理,半信半疑,与佛理得不到相应,皆因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真正生信心故。应除去以往一切的邪知邪见,生真正信心。“诸子出来,当以三车”:诸子已从火宅出来,当以三乘法度众生。“随汝所欲”:佛曾说三乘法,随个人所爱好而得证果。在法华会上,既然说三乘法是方便法…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