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之法门,我是否已学呢?第四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不可犹豫不决,应誓修行以成佛道,否则,达不到佛的果位。
“垂诸华缨”:车上有华缨垂下,譬喻四种摄受众生之法——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1、布施: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若要众生入佛的智慧,先以方便法引导之。众生爱财,则施之与财,令其生欢喜心,继而教之以佛法,彼必乐于接受。布施本应以法施为先,财施为次。但以方便法使其接受,故先施之以财,继之以法施,再施以无畏施,令众生得闻佛法,离一切恐惧,遂能称心如意。2、爱语:用温柔善巧的言词化导,犹如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待众生以慈爱。3、利行:专做善事以利益众生。4、同事:表示与众生旨趣相同,与之作伴,即可导其信佛,使之反迷归觉。故菩萨行菩萨道,以四摄神通度众生,对其潜移默化,纵是有过错之众生,亦渐迁恶向善。菩萨对顽劣不知悔改的众生,仍常希望彼终能改恶向善。所以这四摄法是妙不可言。菩萨对我们如此慈悲爱护,我们应赶快忏悔,何以得菩萨善待而懵然不知呢?
“重敷婉筵”:即车内铺著重重叠叠的垫褥,软绵绵的。譬喻薰修一切禅,依观照般若来薰修,日久则有所成就。“重”表示重复、柔软,喻在坐禅时得轻安之感。这感觉是接连不断,乃至行不知行,立不知立,坐不知坐,卧不知卧,到无人无我之境。这境界是要用功修行才可达到,其中滋味亦要你们亲身体会,才可得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安置丹枕”:安放在车上的红色枕头,以红色的光譬喻无分别法。枕分内、外枕,外枕是车行时用以支柱,譬喻修道用功,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即静,静即动,动静一如。车行即动,车停即静,动静同是此车。我们修道亦复如是,动静都在我们本身。车内亦有枕,用以休息身首,譬喻一行三昧,能生真正般若智慧。
“驾以白牛”:譬喻无漏般若智慧。我们所有一切习气毛病都是“漏”,一切欲念都是“漏”。为何我们没有成佛,没有开悟,习气累累、欲念重重呢?就因为有“漏”,若无漏就得解脱了。得无漏智慧修四谛,四谛就成就。保持无漏智慧,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亦成就,而致开悟。修六度,亦得到彼岸。俗语云:“天天防火,月月防贼。”我们要天天防无明火起,月月防六贼(眼、耳、鼻、舌、身、意)打劫。这六贼常把你支配得颠颠倒倒,将你自性的法宝都偷去。人若能保持无漏,定会成佛。无漏即驾上白牛车。我讲心经时,有偈云:“白牛大车磷磷转,黄脸小儿跳跳钻。”黄脸小儿跳跳钻,譬喻人们的意念是反覆不定,像小孩子在蹦蹦跳跳一样。幸而人皆本有大白牛车——无漏,以把持这念生念灭的意。“驾以白牛”:“白”是色的本体,清净无染,此谓法之本体清净无染,与无漏之智相应。大白牛车表示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圆满成就,得以开悟。又表示四正勤(未生善根令生,已生善根令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消灭)。
“肤色充洁”:譬喻二世善圆满,二世恶消灭。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你们若能无淫欲心,本著无漏的智慧,你欲修道,就能满修道的善欲。你想精进,就可以发奋开拓西方佛教之先河。念如意足,即能遂心满愿。思惟如意足,是有所思惟就能达到理想。故欲得无漏智慧,必先去一切染污,以清洁为本。
“形体姝好”:即大白牛车形体美好,譬喻发大乘心,如形体姝好,只此一心就包括一切法。
“有大筋力”:即大白牛有强健之筋力,“筋”譬喻五根(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何以为“根”?根以生长为义,所谓“根生蒂固,本固枝荣”。根本坚固,枝叶才会茂盛。我曾说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故学佛法先要有信心,继而向前求进步,念玆在玆,永不忘却。有了“念”根,不被人所动摇,更要有“定”根坚持立场,才足以度人而不为人所转。有“定”根则能生“慧”根。“力”喻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由五根生五力,有五力则可证得无漏智慧,成就一切菩提种子。
“行步平正”:即此牛有大筋力,故行步稳当,毫不蹉跎。譬喻定慧均平,必须定慧并进。若单有定而缺慧,则成愚痴的修行人。单有慧而无定,就成太活跃的修行人。故必要“定”“慧”兼备,互助互勉才算标准。又譬喻七觉支,又名七觉分,亦即七菩提分,是七种觉道法门。佛为二乘所说之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乘佛法中亦包括此三十七道品。七菩提分:1、择法觉分:又名择法觉知,以无漏智慧择法眼,去选择是法非法、正法邪法、真法伪法、实法虚法,能从正而舍邪。2、精进觉分:依真正法门往前精进修行。3、喜觉分:“喜”有正邪之分,有依正道修行而欢喜,亦有依邪道修行,堕于颠倒诳喜。凡是依欲念而行,是为颠倒,应以禅定、佛法为喜,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闻佛法,知其高深奥妙,故生欢喜心。4、除觉分:明辨是非,取正除邪。5、舍觉分:舍离一切不当者,如坐禅不可执著好处,不可贪恋境界,应该舍离。6、定觉分:无所执著,有智慧就生定。你们若是昏沉,则应以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以对治之。若是有焦躁之心,则以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以对治之。7、念觉分:心有昏沉或焦躁皆是“念”。发菩提心之人,必须依照七菩提分修行。能依七菩提分而行,致身心安稳,故谓“行步平正”,是用功得力的表现。
“其疾如风”:此车被大白牛拉著,风驰电掣的向前走表示前进不退之义。“风”有清风,有飓风,此“风”可以是清风,亦可以是飓风。何以故?你被此风所吹而觉清凉舒畅,则可谓清风。但亦可算是飓风,因为此风能吹毁一切天魔外道,去一切邪见。“其疾如风”譬喻八正道,修道人应依八正道修行;1、正见:必须具足正知正见,以无漏智慧破除一切邪知邪见。非礼勿视是为正见。2、正思惟:非礼勿听是也,由所听闻而起思惟。3、正语:非礼勿言即正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切勿背后评论他人过失,应尽量包涵。大家有缘才会聚在一起修道,故应隐恶扬善,免起过咎,而使他人生退心。4、正业:非礼勿动即正业。勿经营邪业如赌馆、鸦片馆,贩卖牲畜、妓院等。何谓正业?参禅打坐,学习佛法就是正业。5、正命:一切所行都是光明磊落,是为正命。有五邪命(一标异现奇、二说己功德、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人供养)。6、正精进:有修邪精进者昼夜六时修习旁门左道,亦有行无益苦行,皆是邪精进。正精进是依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之法门、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波罗蜜等都是正精进。依佛之训诲而行,能依教奉行,是为正精进。正精进分身精进和心精进;心精进是勤念三宝,念念不忘思惟正法;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如拜经、念佛、礼忏、念佛名号等,都是属身精进。7、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就是正念。邪念就是念见、念爱、念私、念偏见,对情爱念念不忘,每一念都自私自利,就是邪念。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或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都是念佛。念大悲咒、楞严咒都是念法;念金刚经、法华经等也是念法。有几位女居士白天工作,晚间则到这里来念经,这就是正念。念僧:念十方贤圣僧。你们要念僧以供养僧,念法以供养法,念佛以供养佛。你若想修福报,就要供养三宝,所谓:“凡僧虽不能种福,祈福必假凡僧。泥龙虽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龙。”凡僧是未证果的僧人,这凡僧虽然不能给你种福,若你诚心地向凡僧求福,十方的贤圣僧必降福与你。在中国天旱时,一般人就会到龙王庙去求雨。庙中有泥造的龙,故说“祈雨必假泥龙”。天上的龙神是掌管降雨,不是凡夫肉眼所能见。
从前,我居于东北时,有一个徒弟,名果舜,他建了一个茅蓬,在一所龙王庙旁,恳请我为此茅蓬开光。于开光之日,有十条龙来求皈依三宝,当时有四个弟子在场,其中两个有天眼通,另两个打坐入定就可观察事情。我令此等龙先往谒玉帝,为我转达求雨之讯,若翌日得天降雨,我则遂彼等求皈依之愿。翌日,在我们所居处四十里内,天果降甘霖。我乃履行诺言为彼龙授皈依。这事虽是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又于我居香港时,一年天旱,佛教界各道场都求雨,毫无效果。后我令一弟子于三天内念“南无阿弥陀佛”,限她三天内必要求到雨。她至诚念佛,果然于两天后即得雨。我心知已皈依门下之十龙,必遵师命降雨。此等事例,屡应不爽,确是妙不可言。亲历其境者,则深信不疑。
8、正定:邪定是执著境界,而正定是修四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八定(四禅天再加上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修此法必先去我相,无所执著是为正定。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即有众多仆从侍奉卫护。“仆从”譬喻方便法门,修行人以方便法达到彼岸。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随方便智修道。维摩经云:“皆我侍者。”果地菩萨都有神通,皆能遂心如意,好像有很多仆从为其操作。故曰:“又多仆从,而侍卫之”,大乘法需要很多方便法助其成就。
念念观心,现前一念心,乃无先无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此心具足空、假、中三谛,故以“其车高广”之“高”以喻之。现前一念心乃具足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故谓之“广”。以“众宝庄校”譬喻一切众生之性德超逾恒河沙数;“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心外无法,法即是心。心是包括世法…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