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7

  ..续本文上一页、出世法,是为“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因心能普遍受应一切,演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谓“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喻心乃一切诸法中上妙者,无法不包,无法不容。“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识心王,其余为心佐,心王作观想,此观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应。心佐与善心心佐,互相连系,息息相关,故曰:“宝绳交络”。善心的心佐能生无量智慧,亦能成就无量福德,故为“垂诸华缨”。一念心性具足柔软轻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诸法,重重无尽,故谓“重敷婉筵”。心性能动亦能静,动不碍静,静不碍动,动静一如,是为“安置丹枕”。“驾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观察智显现出来。“肤色充洁”:即诚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议,心性无量功德,若不掺杂无明烦恼,是为“色洁”。心圆融无碍,故日“形体姝好”。观心圆融无碍之智慧,能生长一切善根,圆观又能摧伏三界以内的见爱,又能摧伏三界以外的颠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圆观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圆融,故云:“行步平正”。圆观能使其达彼岸,故“其疾如风”。圆观能支配一切心佐,故为“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大长者,财富无量”:即佛所说种种诸藏,包括一切法,总而言之,即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单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须切实修行,才能直达涅槃彼岸。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逆来顺受,无我相、我执、我见,常观想:“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假名我,转眼蒙眬又是谁?”去我相,就可逆来顺受。学佛法是必须躬行实践,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动,才真正领悟到妙法莲华经之妙处。不要执著「我”相,这个“我”终会死,何必为这个“我”争名夺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业的果报。你今生骂人,来生就会被人骂;你今生给他人添麻烦,则来生他人也会给你添麻烦,所以因果丝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应作“无我”观想,如果你难以放下这个“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当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可自我解嘲,当他在唱歌,或说某种外国语言而你听不懂。你能用这种种的反面方法以对治,烦恼自能消除。人有业障才有烦恼,既有业障就应消除业障,修忍辱行。如弥勒菩萨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罗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无明火起,能把日积月累的功德烧尽。因此,人学习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罗蜜,不为外境而生烦恼。

  精进是昼夜六时勤精进。禅定是静虑。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是为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罗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谓“种种诸藏”。“悉皆充满”:譬喻权、实二智。权智充满为“溢”,实智充满为“充”。权实二智都圆满,故谓“悉皆充满”。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长者而作是念,我这法财乃至高无上,不应以小乘法教导一切众生。“与诸子等”:诸子即声闻、缘觉、菩萨。“今此幼童”:譬喻以上三乘诸子初发心,皆是无智无识,犹如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他们皆是吾子,我对他们一律平等看待,并无轻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譬喻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五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称三十七道品,以庄严这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我应当平等以待之,皆与之大车,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缘故呢?“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一国”譬喻常寂光净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况诸子”:我的法宝布施给全国人民犹不缺乏,何况是我的儿子呢?

  我们要认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烦恼,若无烦恼,即已得佛法的好处,否则更要切实修行,到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处。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长者赐与诸子大车之时,言长者就是有财富无量。若诸子非其儿子,则不会与之大车。若是其子,而长者无财亦无以与之。是长者既有种种诸藏,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赐与大车。本来诸子只求得羊车或鹿车,已心满意足,长者因财富无量,乃赐与大车给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众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诸子从未见过如此上乘法,并非他们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来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现藉著他们本来修习小乘的法门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变易生死,此乃超乎他们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长者平等与诸子珍宝大车,是否适当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长者并没有打妄语,他确能使诸子免于被火烧之难,得保全性命,非为妄语也。何以故?人身命诚可贵,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况长者广设方便,把一切众生从三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一小车不与我们,亦不算虚妄。何以故?因这位长者在未救出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权巧之法,令诸子从火宅中逃出。以这因缘故不算打妄语。何况是长者,自知有财富无量,使诸子得好处,如得大车。”前文谓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众生,故非妄语。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众生如长者救诸子一样,如来是一切世间众生之父。众生被一切怖畏、衰恼、忧患、无明所遮盖,如今把这一切烦恼一扫而尽,成就一切佛知见。正如舍利弗尊者乃从佛智慧门开佛知见,得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从神通门开佛知见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佛具足权巧方便法门,智慧波罗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众生乐,大悲是找众生苦,永无懈倦。佛以教化一切众生为本怀,这也如阿难尊者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佛怜愍众生在世界上颠倒度日,终日东奔西跑,认假作真,不知出离三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众生,而生于三界苦宅中,为救拔众生,令之醒悟,愿求出离。

  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生于火宅为救度众生,众生无恐无怖,受众苦交煎而不知。生时如生龟脱壳,老时各器官机能衰退,病卧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动不能,死时如活牛剥皮。充满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以及贪、嗔、痴三毒之火。佛教化众生,令得无上正等正觉,得佛果位。佛时刻等待众生成佛,我们应早离此三界,免令佛久等。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迫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交煎,皆因贪求五欲故,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或色、声、香、味、触。人常被五欲所转,而颠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则能放下贪著,作种种功德。人若明白财、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来时,一切也得放下,就不会再贪著五欲。楞严经上载: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恋则贪著,看破则放下。人由于贪求故,求不得而生种种苦恼。在世上贪求而造罪,至死后堕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间,则受贫穷困苦。境况贫困时,欲造功德亦无法布施。又有爱别离苦,与心爱的人分离,难舍难离。怨憎会苦,乃与所厌恶的人,却狭路相逢,如是种种诸苦。沉没其中,欢喜游戏三界中,不知苦集之烦恼,故不惊不怖,不生厌倦,不求解脱。于三界中东西驰走,所遭所遇虽然尽是苦恼事,却不以为患。佛谓舍利弗,佛见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长者,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救拔彼等离苦难,更与以无量无边佛智慧之乐,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游戏作乐。

  人贫穷当然困苦,但富贵亦有乐苦,乐极生悲,所以说:“贫穷布施难,…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