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世法,是爲“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因心能普遍受應一切,演諸音教,皆不出一念心,故謂“四面懸鈴”。“又于其上,張設幰蓋”:喻心乃一切諸法中上妙者,無法不包,無法不容。“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譬喻心有心王——八識心王,其余爲心佐,心王作觀想,此觀想起于所有心佐,互相照應。心佐與善心心佐,互相連系,息息相關,故曰:“寶繩交絡”。善心的心佐能生無量智慧,亦能成就無量福德,故爲“垂諸華纓”。一念心性具足柔軟輕安之法,更具足一切諸法,重重無盡,故謂“重敷婉筵”。心性能動亦能靜,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動靜一如,是爲“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心性之理是由妙觀察智顯現出來。“膚色充潔”:即誠心之功德乃微妙不可思議,心性無量功德,若不摻雜無明煩惱,是爲“色潔”。心圓融無礙,故日“形體姝好”。觀心圓融無礙之智慧,能生長一切善根,圓觀又能摧伏叁界以內的見愛,又能摧伏叁界以外的顛倒想,故曰:“有大筋力”。圓觀乃定慧不二,即定即慧,定慧圓融,故雲:“行步平正”。圓觀能使其達彼岸,故“其疾如風”。圓觀能支配一切心佐,故爲“又多仆從,而侍衛之”。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這是什麼緣故呢?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即佛所說種種諸藏,包括一切法,總而言之,即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單知六度,而不去行,不能登彼岸。必須切實修行,才能直達涅槃彼岸。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忍辱是逆來順受,無我相、我執、我見,常觀想:“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蒙眬又是誰?”去我相,就可逆來順受。學佛法是必須躬行實踐,若遇逆境仍能如如不動,才真正領悟到妙法蓮華經之妙處。不要執著「我”相,這個“我”終會死,何必爲這個“我”爭名奪利呢?若有人打你,那是你前生所造業的果報。你今生罵人,來生就會被人罵;你今生給他人添麻煩,則來生他人也會給你添麻煩,所以因果絲毫不爽。若有人打你,就應作“無我”觀想,如果你難以放下這個“我相”,有一妙法可助你把“我相”放下。有人打你,你當自己走路不小心撞到門框上;有人罵你,你可自我解嘲,當他在唱歌,或說某種外國語言而你聽不懂。你能用這種種的反面方法以對治,煩惱自能消除。人有業障才有煩惱,既有業障就應消除業障,修忍辱行。如彌勒菩薩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去“我相”修忍辱波羅蜜,才是真正明白佛法。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一把無明火起,能把日積月累的功德燒盡。因此,人學習佛法,必定修忍辱波羅蜜,不爲外境而生煩惱。
精進是晝夜六時勤精進。禅定是靜慮。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是爲福德藏,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波羅蜜,是般若藏,亦名智慧藏,故謂“種種諸藏”。“悉皆充滿”:譬喻權、實二智。權智充滿爲“溢”,實智充滿爲“充”。權實二智都圓滿,故謂“悉皆充滿”。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長者而作是念,我這法財乃至高無上,不應以小乘法教導一切衆生。“與諸子等”:諸子即聲聞、緣覺、菩薩。“今此幼童”:譬喻以上叁乘諸子初發心,皆是無智無識,猶如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他們皆是吾子,我對他們一律平等看待,並無輕此重彼。“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譬喻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合稱叁十七道品,以莊嚴這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我應當平等以待之,皆與之大車,不宜有所偏差。“所以者何”:是何緣故呢?“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匮”:“一國”譬喻常寂光淨土,“不匮”譬喻佛法永不缺乏。“何況諸子”:我的法寶布施給全國人民猶不缺乏,何況是我的兒子呢?
我們要認真回光返照,反省自己是否有煩惱,若無煩惱,即已得佛法的好處,否則更要切實修行,到有八風吹不動的定力,才算得到佛法的好處。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長者賜與諸子大車之時,言長者就是有財富無量。若諸子非其兒子,則不會與之大車。若是其子,而長者無財亦無以與之。是長者既有種種諸藏,諸子乃真佛子,故佛等賜與大車。本來諸子只求得羊車或鹿車,已心滿意足,長者因財富無量,乃賜與大車給其子,即佛以大乘法救度衆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是諸子從未見過如此上乘法,並非他們意料所及。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已了分段生死,現藉著他們本來修習小乘的法門回小向大,成就大乘法,了變易生死,此乃超乎他們本有的希望。“舍利弗,于汝意雲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甯有虛妄不”:舍利弗!你意下如何?是長者平等與諸子珍寶大車,是否適當呢?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爲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爲已得玩好之具。況複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舍利弗尊者答佛道:“否,世尊,此長者並沒有打妄語,他確能使諸子免于被火燒之難,得保全性命,非爲妄語也。何以故?人身命誠可貴,若已保其身命,已算得到好玩之器具,何況長者廣設方便,把一切衆生從叁界火宅中救出,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一小車不與我們,亦不算虛妄。何以故?因這位長者在未救出諸子之前,已作如是想:我要以方便權巧之法,令諸子從火宅中逃出。以這因緣故不算打妄語。何況是長者,自知有財富無量,使諸子得好處,如得大車。”前文謂佛以大乘法救度一切衆生,故非妄語。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爲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叁界朽故火宅。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正如你所言,佛救衆生如長者救諸子一樣,如來是一切世間衆生之父。衆生被一切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所遮蓋,如今把這一切煩惱一掃而盡,成就一切佛知見。正如舍利弗尊者乃從佛智慧門開佛知見,得智慧第一。目犍連尊者從神通門開佛知見得天眼第一,成就十力、四無所畏。佛有大神力救拔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佛有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佛具足權巧方便法門,智慧波羅蜜——乘般若船登彼岸。大慈是予衆生樂,大悲是找衆生苦,永無懈倦。佛以教化一切衆生爲本懷,這也如阿難尊者發願:“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佛憐愍衆生在世界上顛倒度日,終日東奔西跑,認假作真,不知出離叁界火宅,故佛以大神通力、大智慧力,以利益一切衆生,而生于叁界苦宅中,爲救拔衆生,令之醒悟,願求出離。
爲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叁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生于火宅爲救度衆生,衆生無恐無怖,受衆苦交煎而不知。生時如生龜脫殼,老時各器官機能衰退,病臥床上苦不堪言,求死不得,行動不能,死時如活牛剝皮。充滿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以及貪、嗔、癡叁毒之火。佛教化衆生,令得無上正等正覺,得佛果位。佛時刻等待衆生成佛,我們應早離此叁界,免令佛久等。
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迫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佛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苦交煎,皆因貪求五欲故,五欲爲財、色、名、食、睡,或色、聲、香、味、觸。人常被五欲所轉,而顛倒是非,但人若看破五欲,則能放下貪著,作種種功德。人若明白財、色、名、食、睡皆身外物,大限來時,一切也得放下,就不會再貪著五欲。楞嚴經上載:六根能令人造罪,亦能令人成佛。五欲亦如是,迷戀則貪著,看破則放下。人由于貪求故,求不得而生種種苦惱。在世上貪求而造罪,至死後墮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人間,則受貧窮困苦。境況貧困時,欲造功德亦無法布施。又有愛別離苦,與心愛的人分離,難舍難離。怨憎會苦,乃與所厭惡的人,卻狹路相逢,如是種種諸苦。沈沒其中,歡喜遊戲叁界中,不知苦集之煩惱,故不驚不怖,不生厭倦,不求解脫。于叁界中東西馳走,所遭所遇雖然盡是苦惱事,卻不以爲患。佛謂舍利弗,佛見此情形,便作是念;亦即是譬喻中之長者,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救拔彼等離苦難,更與以無量無邊佛智慧之樂,使之在大慈大悲之大乘佛法中遊戲作樂。
人貧窮當然困苦,但富貴亦有樂苦,樂極生悲,所以說:“貧窮布施難,…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