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富貴學道難”。釋迦牟尼佛貴爲太子,亦能學道。在佛住世時有一公案:佛前燃點的油燈,本是晚間才燃點,日間熄掉。一日,有一窮人供養油作佛前燈用,廟上的香燈師按照平常的習慣,于日間欲把油燈熄滅,可是,該窮人所供養的油燈,總不熄滅。此人往告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風,也吹不滅那盞油燈,複從須彌山後使出毗藍風,亦吹不滅此燈。衆人不明其故,往請問佛,佛謂:“此窮人以他一生之積蓄,購油以供養,誠志可嘉,故此燈長明不滅。”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這比起富人布施,更爲難能可貴。
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爲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爲叁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釋迦如來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而舍棄方便法門,爲衆生贊歎一切佛的知見、十力及四無所畏,衆生不能以這因緣而得度脫。何以故?因爲一切衆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憂愁苦惱,猶如幼子般無知,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燒,何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人若從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從未聽過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懼心。人都有掩耳盜鈴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錯,總不願面對現實,改過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錯,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後仍明知故犯,則罪加叁等。有過者,宜改之;無過者,則勉之。愈勇猛精進,精益求精。人有過而屢犯不改,罪業彌增而致墮落。然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應知痛改前非。孔子曰:“過則勿憚改。”言有過應勇于改過,不怕改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中智高而爲上者,但在菩薩乘中上智者則爲文殊師利菩薩。佛謂舍利弗,如前文所載之長者,雖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實智不用,而用方便權巧之法——說叁乘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救度諸子,即叁十子(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衆生),免于在火宅中,被叁毒(貪、嗔、癡)之火所燒。長者以鹿車、羊車、牛車置于門外,誘幼子往門外,然後各贈與大白牛車。大車有六度萬行嚴飾之,即惟一佛乘。佛觀機逗教,見幼子根機所限,故先與之鹿車、羊車、牛車,即小乘法。佛先說小乘法,及至法華會上才開權顯實,示衆生以大乘法——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十智力及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爲說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所以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衆生被貪、嗔、癡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蓋著。貪者貪得無厭,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發雷霆,無明火起,現修羅相。癡心蒙蔽衆生之良知良能,令他們昏昧因果,做顛倒事。人常被這貪、嗔、癡之火所燒。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使聲聞、緣覺、菩薩乃至九法界之衆生,聞佛所脫之法,皆發菩提心。佛于叁界救拔一切衆生。
佛不怕被火燒死,而發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衆生。慈能予樂,悲能拔苦,佛把我們從苦中拯救出來,我人實應發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發脾氣,須知佛在等待我們!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說“不怕死呢?”佛確已了生死,但衆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覺有切膚之痛,如同身受。我們要猛然醒覺,痛改前非,精進修行,以免牽累佛久等矣!佛爲救拔衆生,分別爲彼等說叁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車、羊車、大白牛車,讓我們隨意選擇。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叁界火宅。勿貪粗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爲所燒。汝速出叁界。當得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叁十子與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衆生。佛告一切衆生,切勿誤認此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爲樂居,此叁界實乃四谛法(苦、集、滅、道)中之苦谛。衆生顛倒是非,以苦爲樂,迷不知返。“勿貪粗弊”言勿貪戀粗弊,被煩惱所蔽,擾亂心志。“色聲香味觸”即五塵亦稱五欲:有形相者爲色塵,色、聲、香、味、觸塵則無形相可見,衆生被五塵所迷,但修行人要對境無心。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沈淪”。處身于境界中而能覺悟,就能超出叁界,但被境界所迷就會墮落。常言道:“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面對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要能自我把持,堅定宗旨。切勿被色聲香味觸五塵動搖心志。“若貪著生愛”: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愛”,因愛生欲,欲愛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頭。“則爲所燒”:則爲愛火所燒,此乃“集”谛,有情愛則生煩惱。何以有情愛呢?因太重視這身體故,欲令身體得享受。試想釋迦牟尼佛爲何到雪山上修行?爲何在菩提樹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愛斷煩惱,而得證果成佛。最初轉四谛*輪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煩惱是由于內有煩惱,才會招致外來之煩惱。
“汝速出叁界,當得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佛謂汝等即出叁界,慎勿再在此中流連忘返,把本有家鄉也忘卻,當即修行出離叁界。聲聞乘是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緣覺,“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觀天地萬物榮凋,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爲緣覺,生于無佛之世爲獨覺。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與外界接觸,修行證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語,中譯爲“覺”。“覺”分爲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佛與凡夫有別,凡夫是不知不覺者,而佛能自覺,並且能覺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覺覺他之行皆圓滿,故謂“叁覺圓,萬德備”,名爲“佛”。“佛乘”是異乎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者。法華經載“唯一佛乘,更無余乘”。聲聞、緣覺、菩薩皆權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實法,開權顯實。
第二次轉四谛*輪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叁次轉四谛*輪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對憍陳如叁轉四谛*輪,法華經此文亦是示以苦集滅道之道理。
我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
佛保證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絕非虛妄,汝等一切衆生當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猶如說食數寶,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楞嚴經上亦說:譬如說食,終不能飽。必須勤修精進。精進分身精進,心精進。拜經、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進。否則,心猿意馬,妄想紛纭,故要身精進。心精進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體力行,“說得好,說得妙,不實行,不是道。”單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處,要精進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衆生”:佛說方便法,誘騙衆生出火宅,謂有鹿車、羊車、牛車于門外,待彼等出離火宅後,與之大乘。“誘進”衆生,猶如佛空拳度子,見小孩將掉進井中,一時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聞語即回頭,朝佛處爬。小兒得免墜井,而佛手中實無糖。衆生欲離叁界,則應受佛“誘”而離火宅矣!
複作是言。汝等當知。此叁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系。無所依求。乘是叁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禅定解脫叁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穩快樂。
佛複作是言,汝等衆生當知此叁乘法,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叁乘法皆爲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所稱歎,此叁法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接引衆生的法門,故贊歎之。“自在無系,無所依求”:得自然智則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衆生的心意,則得自在。“無系”即得解脫,無挂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無所依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即已了生死。我們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無所依。何謂無所求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即無所求。若能無所依無所求,就能證果,了生脫死。
“乘是叁乘”:乘于叁乘車上,以無漏之五根:信、進、念、定、慧,勤加精進,五根能增進善根,而生五力(信、進、念、定、慧)。“覺”是七覺支:1、擇法覺支,擇善而從之。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舍覺支。6、定覺支。7、念覺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聖道:1、正語。2、正見。3、正思惟。4、正業。5、正命。6、正念。7、正精進。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初禅有叁天,二禅有叁天,叁禅有叁天,四禅有叁天。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無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還天是聖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間參禅打坐亦可達到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達初禅天的境界,叫離生喜樂地,得禅悅爲食之樂,但覺身心舒暢,快樂而不知時日已過,好像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這境界。誠心用功修行,參禅打坐就可得這境界,這初禅的境界,非獨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證入,僅是修行入門最初階段。前幾天本會有人證得此地,證得此地祇不過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證聖果仍要繼續努力不懈,精進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樂地,不要貪著快樂,要修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如入定,不務外緣,心如止水,玲珑透徹,打坐時不僅脈搏停止,連呼吸氣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會打妄想,一念生出來就會出定。叁禅是離喜妙樂地,離一切喜樂,不再貪著「禅悅爲食,法…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