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P8

  ..续本文上一页富贵学道难”。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亦能学道。在佛住世时有一公案:佛前燃点的油灯,本是晚间才燃点,日间熄掉。一日,有一穷人供养油作佛前灯用,庙上的香灯师按照平常的习惯,于日间欲把油灯熄灭,可是,该穷人所供养的油灯,总不熄灭。此人往告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又以神通刮起神通风,也吹不灭那盏油灯,复从须弥山后使出毗蓝风,亦吹不灭此灯。众人不明其故,往请问佛,佛谓:“此穷人以他一生之积蓄,购油以供养,诚志可嘉,故此灯长明不灭。”人在困苦中仍作布施,是真布施,这比起富人布施,更为难能可贵。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释迦如来又作如是想,若我只以神通力量及所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而舍弃方便法门,为众生赞叹一切佛的知见、十力及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这因缘而得度脱。何以故?因为一切众生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苦,及忧愁苦恼,犹如幼子般无知,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中被火所烧,何以知道如来的智慧呢?

  人若从未遇到佛法,又何以懂得佛法呢?如西方从未听过佛法,一旦遇到佛法,就生恐惧心。人都有掩耳盗铃的心理,明知自己犯错,总不愿面对现实,改过向善。未遇佛法之前犯错,情有可原,但遇佛法后仍明知故犯,则罪加三等。有过者,宜改之;无过者,则勉之。愈勇猛精进,精益求精。人有过而屡犯不改,罪业弥增而致堕落。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应知痛改前非。孔子曰:“过则勿惮改。”言有过应勇于改过,不怕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中智高而为上者,但在菩萨乘中上智者则为文殊师利菩萨。佛谓舍利弗,如前文所载之长者,虽身手有力,喻佛有大神通及真实智不用,而用方便权巧之法——说三乘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救度诸子,即三十子(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即佛的真子)和五百人(五道众生),免于在火宅中,被三毒(贪、嗔、痴)之火所烧。长者以鹿车、羊车、牛车置于门外,诱幼子往门外,然后各赠与大白牛车。大车有六度万行严饰之,即惟一佛乘。佛观机逗教,见幼子根机所限,故先与之鹿车、羊车、牛车,即小乘法。佛先说小乘法,及至法华会上才开权显实,示众生以大乘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十智力及四无所畏,而不用之。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支配方便法,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众生被贪、嗔、痴所蔽,法身慧命都被遮盖著。贪者贪得无厌,毫不知足。嗔者遇逆境,即大发雷霆,无明火起,现修罗相。痴心蒙蔽众生之良知良能,令他们昏昧因果,做颠倒事。人常被这贪、嗔、痴之火所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使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九法界之众生,闻佛所脱之法,皆发菩提心。佛于三界救拔一切众生。

  佛不怕被火烧死,而发大悲到火宅中救拔一切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佛把我们从苦中拯救出来,我人实应发大菩提心,生忏悔心不可再常发脾气,须知佛在等待我们!佛既然已了生死,何以又说“不怕死呢?”佛确已了生死,但众生之生死未了,佛感觉有切肤之痛,如同身受。我们要猛然醒觉,痛改前非,精进修行,以免牵累佛久等矣!佛为救拔众生,分别为彼等说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佛予以鹿车、羊车、大白牛车,让我们随意选择。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佛而作是言:“汝等”,即三十子与五百人,亦包括你和我及一切众生。佛告一切众生,切勿误认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为乐居,此三界实乃四谛法(苦、集、灭、道)中之苦谛。众生颠倒是非,以苦为乐,迷不知返。“勿贪粗弊”言勿贪恋粗弊,被烦恼所蔽,扰乱心志。“色声香味触”即五尘亦称五欲:有形相者为色尘,色、声、香、味、触尘则无形相可见,众生被五尘所迷,但修行人要对境无心。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处身于境界中而能觉悟,就能超出三界,但被境界所迷就会堕落。常言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面对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要能自我把持,坚定宗旨。切勿被色声香味触五尘动摇心志。“若贪著生爱”:一般人不能了生死,主要原因是有“爱”,因爱生欲,欲爱是生死之根本,有漏之源头。“则为所烧”:则为爱火所烧,此乃“集”谛,有情爱则生烦恼。何以有情爱呢?因太重视这身体故,欲令身体得享受。试想释迦牟尼佛为何到雪山上修行?为何在菩提树下成道?就是他能去情爱断烦恼,而得证果成佛。最初转四谛*轮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烦恼是由于内有烦恼,才会招致外来之烦恼。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佛谓汝等即出三界,慎勿再在此中流连忘返,把本有家乡也忘却,当即修行出离三界。声闻乘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者。辟支佛亦即缘觉,“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观天地万物荣凋,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生于有佛之世为缘觉,生于无佛之世为独觉。辟支佛多居于深山幽谷,不与外界接触,修行证果,成辟支佛。佛乘,“佛”是梵语,中译为“觉”。“觉”分为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与凡夫有别,凡夫是不知不觉者,而佛能自觉,并且能觉他,既然自利又能利他。自觉觉他之行皆圆满,故谓“三觉圆,万德备”,名为“佛”。“佛乘”是异乎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者。法华经载“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声闻、缘觉、菩萨皆权便之法,唯有“佛”法是实法,开权显实。

  第二次转四谛*轮佛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转四谛*轮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初对憍陈如三转四谛*轮,法华经此文亦是示以苦集灭道之道理。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佛保证你若依大乘法修行,必能成佛,绝非虚妄,汝等一切众生当勤修精进。若不勤修精进,犹如说食数宝,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楞严经上亦说:譬如说食,终不能饱。必须勤修精进。精进分身精进,心精进。拜经、念佛、打坐、持咒是身精进。否则,心猿意马,妄想纷纭,故要身精进。心精进是常念玆在玆。佛法是要身体力行,“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不是道。”单知而不行,就得不到其妙处,要精进修行才有所裨益。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佛说方便法,诱骗众生出火宅,谓有鹿车、羊车、牛车于门外,待彼等出离火宅后,与之大乘。“诱进”众生,犹如佛空拳度子,见小孩将掉进井中,一时情急,告以此子他手中有糖,孩子闻语即回头,朝佛处爬。小儿得免坠井,而佛手中实无糖。众生欲离三界,则应受佛“诱”而离火宅矣!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佛复作是言,汝等众生当知此三乘法,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法皆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称叹,此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接引众生的法门,故赞叹之。“自在无系,无所依求”:得自然智则自在,即得他心智,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意,则得自在。“无系”即得解脱,无挂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得最高智慧,把一切放下。“无所依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已了生死。我们的自性是“能依”,生死是“所依”,已了生死,即无所依。何谓无所求呢?诸漏已尽,梵行已立,即无所求。若能无所依无所求,就能证果,了生脱死。

  “乘是三乘”:乘于三乘车上,以无漏之五根:信、进、念、定、慧,勤加精进,五根能增进善根,而生五力(信、进、念、定、慧)。“觉”是七觉支:1、择法觉支,择善而从之。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舍觉支。6、定觉支。7、念觉支。又叫七菩提分。“道”是八圣道:1、正语。2、正见。3、正思惟。4、正业。5、正命。6、正念。7、正精进。8、正定。“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三天。这是凡夫禅定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禅定的境界,五不还天是圣人禅定的境界。四禅天人修禅定,而人在人间参禅打坐亦可达到这境界。修禅定的人打坐入定达初禅天的境界,叫离生喜乐地,得禅悦为食之乐,但觉身心舒畅,快乐而不知时日已过,好像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是得这境界。诚心用功修行,参禅打坐就可得这境界,这初禅的境界,非独天人的境界,而是修道人以凡夫之身,修行而可证入,仅是修行入门最初阶段。前几天本会有人证得此地,证得此地祇不过是修行的第一步而已!欲证圣果仍要继续努力不懈,精进向前。

  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不要贪著快乐,要修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行住坐卧都如入定,不务外缘,心如止水,玲珑透彻,打坐时不仅脉搏停止,连呼吸气亦停止,唯有念未停止,仍会打妄想,一念生出来就会出定。三禅是离喜妙乐地,离一切喜乐,不再贪著「禅悦为食,法…

《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