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充滿”之樂,得天上的快樂。你們若要嘗其中滋味,就要用功參禅打坐。四禅是舍念清淨地,連一念也舍棄,無生無念,此時已除一切客塵的煩惱,但仍未證果。以上是修道所得之輕安的境界。
“定”是四無色定:(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叁)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四定天稱無色界天,“定”則稱“無色定”,這四天的天人只有識而無形色,故稱無色定,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亦稱四空處。“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加上四無色定合稱八定。“解脫”有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是八解脫,又稱八背舍。人初修道時,心中仍存有欲念,應用九想觀(不淨觀)對外色觀想,知其不淨則不會執于“色”上,就得解脫。放下則自在,看破則能放下,故要先修此觀。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修行用功時候久了,不知不覺中離色欲之念,內無色欲之念仍要觀外色,觀想美女將來亦難兔一死,老死時其身亦變壞,作青淤想、膿爛想,有膿致幼蟲滋生,幼蟲食肉,剩下白骨,骨變土,四大分離各有所歸,風大還于風,地大還于地,水大還于水,火大還于火,各有所還,畢竟成空。能作如是觀想就不生貪愛,去愛欲心而得解脫。得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具足住即住于清淨本體上,空、識、有、想都解脫,得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識亦將滅。但識仍未滅,八萬四千劫之後亦會生,故雖然有四空處境界,生死仍未了。四禅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稱九次第定。“叁昧”是空叁昧、無相叁昧、無願叁昧。成就這叁種叁昧,就成空無相願。“等”以上等等之道理。
“而自娛樂”:修行得禅悅爲食,法喜充滿。“便得無量安隱快樂”:尤其在禅定中得無量安隱快樂,得其空涅槃,永離一切災患。
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于火宅。
佛謂舍利弗,“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衆生前生曾從佛聞法,並能信而受,不生疑惑;信受是聞慧。“殷勤”是思慧,常作思惟。“精進”是修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爲求羊車,出于火宅”,只自顧自覺。“羊車”譬喻聲聞乘,如羊離群,只自了生死,不顧後群。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聞法信受不疑,信心是發自內心,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死自己了”,旁人是不能替代你生信心,必須自已生信心。“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喜獨居修行。“深知諸法因緣”:深知十二因緣,成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爲求鹿車,出于火宅”:以“鹿車”譬喻辟支佛乘。有佛出世時,名緣覺。無佛出世時,名獨覺。辟支佛是自證自了。
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爲摩诃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從佛聞法,心生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求知一切世出世法之智,“佛智”是一般衆生所不能有的智慧,“自然智”、“無師智”,皆爲佛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見”,如來知是一切種智,如來見是佛眼。“力”是十力,“無所畏”是四無所畏。佛發大慈悲心爲憐愍安樂一切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衆生,名大乘菩薩,所以名爲摩诃薩。“如彼諸子爲求牛車,出于火宅。”
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複如是。爲一切衆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衆生。以佛教門。出叁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佛謂舍利弗尊者,釋迦如來如大富長者一樣,見諸子(叁十子、五百人)得姒安隱出離火宅,長者既然擁有財富無量,便平等地賜予諸子大白牛車。正如佛見無量衆生因聞佛法而能信受護持,便離叁界之苦。叁界無安,在叁界內,險道滿布,而佛能使衆生出離並得常樂我淨之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衆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衆生脫叁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釋迦如來那時作如是想,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諸佛法藏”如四谛、六度、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是諸衆生,皆是我子,均平等賜予大車。“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不落偏空之理。使諸衆生脫離叁界,予之佛乘禅定解脫叁昧,解脫等快樂以作娛樂,從中可得樂趣無窮。
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一相”即實相,實相代表叁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已詳細闡明叁十七道品、六度、四谛、十二因緣,現在以叁德結束譬喻品,故說皆是一相,亦即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無所不相,一切有相是從實相而來,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實相是佛的法身德。“一種”即一切種智,是般若德。“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是解脫德,此法乃爲諸佛贊歎者,能生清淨微妙之樂,離一切苦即得解脫。
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叁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佛謂舍利弗尊者,佛如大富長者一樣,初以方便法門說有羊車、鹿車、牛車置于門外,誘騙諸子出離火宅,到安隱處,大長者財富無量,各賜予大白牛車,車有衆寶莊嚴飾之,安隱第一,各人既得大車,是故長者並無說謊。
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叁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衆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如來世尊亦如大長者一樣,以方便權巧之法,引導衆生,初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叁乘來引導衆生。叁藏教屬聲聞乘,別教屬緣覺乘,圓教屬菩薩乘。最後才說法華經實相妙理,圓頓法門,是大乘妙法,度脫衆生。何以故?佛本有無量無邊智慧,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又有十力、四無所畏、一切法門,開始已可賜予衆生大乘法門,可是,非一切衆生皆能接受。如初說華嚴經,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聾如啞,不但不能接受,對其中道理,彼等亦不能通達。
有些人在想,二乘況且不懂華嚴經,吾人根性還不及二乘人,又如何領略華嚴經呢?佛初成佛時,世界上根本沒有佛,所以人不能接受太深奧的道理。現在一切人都知道有佛法了,曉得有大乘、小乘佛法,我們的自性本來已種下大乘的種子,所以現在得聞大乘佛法。
佛又謂舍利弗,因爲衆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妙理這因緣,你應知十方諸佛及釋迦如來都是用這方便權巧的法門,在這唯一佛乘法上,分別說爲叁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沒有叁乘、一乘之分,乃因衆生的根性不及而說叁乘,叁乘最終目的乃是希望衆生早成佛道。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複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牆壁圯坼 泥塗池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 鳥鵲鸠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鼬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幹 咀嚼踐踏
哜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饑羸幛惶
處處求食 鬥诤擄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惡鬼 食啖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産生 各自藏護
佛悲心切切,唯恐衆生仍未明白其中道理,故再以偈頌重說一遍。
偈頌有四個字、五個字、六個字或七個字各種,以偈頌把前文所載的道理重說一遍,或未詳說者再以偈頌詳說一遍: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包括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是一大宅。叁界無安,猶如火宅。猶如我們的身體,有偈雲:“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爲門戶眼爲窗,四肢好比房四柱,頭發譬如山房草,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倒塌著了忙。”人身好比房子,要趁身體健康時修道,常參禅打坐、禮佛、誦經、持咒。一生之計在于勤,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應早起,四時起床,漱洗後就應打坐,早上萬籁俱寂,在這時候打坐很容易與道相應。坐禅完畢,拜佛是最佳的運動,使血液運行。拜佛後念經,使呼吸氣調和。繼而持咒,心中默念是金剛持咒,一切已辦,即開始一天的工作。下午下班後,又來佛教講堂,學習中文,實在獲益匪淺。
“其宅久故”:叁界從無始以來已存在故謂“久”,叁界亦非現在新造成的,故謂“故”。“而複頓弊”:譬喻人身會衰老,各器官功能衰退。“堂舍高危”:“堂”譬喻色界,“舍”譬喻欲界,在叁界中易失人身。從色界、欲界中隨時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故謂“高危”。“柱根摧朽”:“柱根”譬喻人的兩條腿,如柱支撐整個身體。“摧朽”即生老病死四相遷變,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有四相遷變。“梁棟傾斜”:譬喻我們的脊背,已彎曲不中用了。“基陛隤毀”:言這造業的人身,終會敗壞。
“牆壁圮坼,泥塗阤落”:譬喻人的皮膚衰老,皮膚如泥塗,會變壞。“覆苫亂墜”:“覆苫”是用以蓋房子的草,譬喻須發,須發都已亂墜。“椽梠差脫”:“椽梠”譬喻骨節,骨節差脫。“周…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