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P6

  ..续本文上一页觉悟的人自己来说,虽然纯属多余,但是,在达成觉悟目标之前,如果不能以有为法妄治妄,那么很可能难以获得真正的觉悟。即使能够勉强地偶尔见道,但也不能从中获得真切的受用。因此,偶尔见道所获得的只能是狂慧,空有狂慧而不得自在的行为是为狂禅,这些东西对于佛法自利利人的目标是毫无益处的。

  为此,《六祖坛经》中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一些禅宗祖师也一再强调:“高山顶上见,深深海底行”。许多大圆满的祖师都反复强调要打好五加行的基础,大圆满传承中的许多祖师,反复完成十来遍加行的多不胜数。

  有为法的修行,不仅是达成觉悟的基础,同时也是觉悟后成就神通妙用的关键。尤其是发心仅求自利的修行人,如果没有有为法锻炼出来的定力,而直截进修无为法的话,即使可能有机会获得开悟,但由于开悟破执后再难修成定力,所以,其结果只能是慧解脱,毫无神通妙力可用,这种觉悟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所以,开悟所获得仅仅是智慧,要想真正成就功德事业之力,非修好有为法不可。尤其是发大心行大愿而修菩萨道者,更应在有为法上多下工夫。毕竟真正觉悟者行于有为亦不为障。在这方面,近代禅宗大成就者虚云老和尚悟后三步一拜朝五台山的苦修行径,以及《大威德之光》的主人翁——以降伏法闻名的热罗多吉扎祖师悟后依然勤修生圆二次第的事例,可以说都是很好的借鉴。

  

  二、略论无为合觉

  无为合觉的修行,乃是修道位的开始,它是以见道位的明心见性为基础的,乃是自性定(止)慧(观)双运之法。无为合觉与见道前的无为修定不同。见道前的无为修定,乃是缘空而成的空定,这种空定修出的境界,禅家称作“鬼窟”,如果不能用观智打破虚空,其一切功夫尽在生死之中,禅家斥为“枯禅”。

  明心见性后的无为合觉,由于其觉智如同虚空无有障碍,所谓一真一切皆真,其定其慧尽是自性妙用,纯属智慧之举。所以,这种无为,是超离空有两边与一切我执障碍的,其目的旨在化度残余我习而已。《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种差别,一个指残余我习的多少,二个指转化种种我习的智慧深浅。

  那么,如何才能无为合觉呢?

  真正明心见性之后,我们已然知道自性本与虚空万物同体无二,一切有为皆是梦幻泡影,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修呢?所以,无上乘教法到此尽说无为,大手印只说“安住任运无取舍”,大圆满亦是“无修无证无散乱”,道家也只教人“无忘无助”,禅宗则只说个“惺惺着”、“平常心是道”。

  那么,在这些无为的教授背后,真正所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本元觉心的照用,《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那个“照”即是。这个照与前面所说的观,虽然皆属观照般若起用,但是,观略显有为造作,且有反、正、偏、圆等方向之别,而照则纯是清净觉心妙用,寂然无为而遍察无碍,乃无观之观,所以,观属识,照为智,修行人当依智而不依识才为正确。

  无为合觉,也就是行于般若三昧,安住于遍知妙智以灭度心识余习。《六祖坛经》中说:“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无为合觉的目的,旨在进一步灭度我心余习,由此与本元觉心合一,成就遍智圆满的大手印印体——具足大圆镜智的自受用报身——无边大身,以及能够促成他受用的大乐智慧报身,由此获得超生脱死的决定性智慧和力量。

  大乐智慧报身,也就是密乘的无死虹光身,道家则称为的长寿仙身。对此,近代各派学人,往往误以为其中各有不同,其实在修证原理上判断,这些妙身实无二别。藏密大师宗萨蒋扬钦哲三世也有“报身亦即虹身”之说。

  据印度佛教史料介绍,印度古代曾经出现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五人是修“中国瑜珈”(道家方法)成就的。据中国佛教史料介绍,禅宗著名的寒山、拾得也是不舍肉身隐遁于山岩中的。道教的张三丰祖师生前的色身已能显现神变,清代道家大师黄元吉圆寂时,更是当场于八仙桌上将色身隐化。所以,不论任何教派,都是在本心上殊途同归。只是在佛教接引世人方面,其手段更为直截与平易而已。

  无为合觉的修证,如果严格按照无上乘的方式,应该只身到野外,或者山洞、茅篷中,象“活死人”一样放下心身地闭关修行才行。如果不能使身语意达到深度的寂静,许多细微的我习根本觉察不到,所谓化度我习,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步功夫,按密宗的规矩,一般要到闭关一个或者几个三年三个月又三天才行,除非提前得大成就从关房顶上飞出来才允许出关。

  无为合觉的功夫,乃是真实功德智慧力的积累,它必须需要很长时间才行。对此,弥勒日巴大师在山洞中闭关了六年,六祖慧能大师则是在猎人队伍中隐修了十五年,也有禅宗祖师悟后花三十年功夫才打成一片的。所以,各位如果想在佛法上得大成就,首先应该有闭关专修的心理准备才行。

  ——————————————————————————————

  圆智心法,学佛心印,应机而说,前无古人。

  恳求正见,欢迎批评,保留版权,谢绝改编!

  (普门禅院圆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三日撰于海口)

  

  (圆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一日撰于海口)

  

  (后注:恒河大手印的后面部分,主要谈悟后起修,其内容不宜深说,故此暂时搁笔,待因缘具足时再予补讲)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