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动自如;还有地震爆发之前,许多动物都会有所感知并提前做出反应,而人类却无动于衷。那么,在这些相互矛盾的感受之中,到底谁所看到的是真实呢?

  为此,假如不能认清构成自己心身意识的相关因缘,我们就可能堕入心身意识所构成的骗局,错误地将某些外在因缘的集合当成是自心,由此而迷失自己本心的所在,并且不断地轮回与漂泊在自己的错觉中。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觉悟心身及事物的实相,首先必须能够超越自心的错觉,只有首先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观察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二、超越错觉之法——返观觉性

  前面介绍的感觉控制实验已经揭示,在思想意识所支配的感知行为背后,还有一种不受思想意识控制的自然感知存在。相对于思想意识所造成的错觉来说,能够超越思想意识支配的感知才是我们的正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跳出错觉而归于正觉呢?是不是必须象做实验时一样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意识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在实验中所认识到的深层知觉,并不是真正的正觉,只是相似的正觉,如果严格地用佛教术语来表述,它只能叫做净识。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显现并不是意识作用完全中止的结果,只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运用意识的结果。

  强力采用反向运用意识的方式去修,佛教中叫做止观。这种修法虽无大错,但是在超越意识习气方面还不能超越有为的造作,其手段还不够直接。所以,要想从错觉更快地走向正觉,必须选择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这就是反观觉性之道。

  反观觉性之道,这种修法主要传自观世音菩萨。反观觉性,又称观自在之法,就是反观能够观察事物的自心,由此远离迷惑、觉悟本心、达成正觉、获得觉智自在之法。这种修法,如果观心息念未能达成自心的相对安定,则根本没法起修。

  反观自性之法,与前述观心息念法有所不同。观心息念法,主要是用触觉来观察自己身口意三轮中的意识力的生起情况,并以意识力的息返为归宿。而反观自性之法,则可以从任何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觉来进行起修,其主要是通过这些感觉功能来反观能够感知的自心。不过,如果论及效果,最为快捷深入的途径,莫过于从听觉“反闻闻自性”的“耳根圆通法”。

  “耳根圆通法”乃是佛陀在《楞严经》中为末法众生重点推荐的觉悟解脱之法,其修法主要包括十大步骤。这就是:1、发求觉悟之心;2、思维耳根圆通之理;3、进入普遍听闻状态;4、开始循察能听之意识;5、观入意识力习气之流;6、由此灭尽意识的妄动;7、反观无念中能觉之心识;8、反观知空的心体归于寂灭;9、勘破虚空无明而证圆明;10、通达诸佛众生悲愿因缘。(说明:关于“耳根圆通法”,本人另著的《耳根圆通法心要综述》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菩提心》杂志上发表的《耳根观修法种种》及其续篇为该文的一部分)。

  由上述“耳根圆通法”的修行步骤可知,反观觉性之道,乃是以“见受即离、步步反观”为基本原则的,直到离无所离、常寂圆明的大觉妙智全体显现为止。所以,反观觉性之法,不仅是超越错觉之法,同时也是心性解脱之法、圆成正觉妙智之法。其修法原理至简亦至奥。

  这种反观自性之法,如果改换成禅宗的公案,也就是“知道觉受的本心在哪里?”如此,用眼耳鼻舌身意皆可念念反参觉本心,其手段将更加灵活。《楞严经》中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之说,也就是这种道理。所谓“尘念只在觉性中”,只要时时反照自性,即能不受事相所惑,由此而于事相中当下解脱。

  修习反观自性之法,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见到“十方圆明”是否就是“明心自性”呢?对此,不少人常常以为就是,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最上乘的说法,“十方圆明”仍然是相,而不是自性本体,自性本体虽然也在此相中,但只能悟得而不能见得。如果把“十方圆明”误当成自性,则会死在妙相中,难以成为活泼泼的大机大用。

  所以,反观自性之法,其宗旨并不在于寻求自性,只是一种超离错觉、圆成正觉的方便而已。因为能观者即为自性,自性之外无一可得,有所得者即非自性。正如《心经》所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三、顿见自性要诀——于无见处见本心

  众生的根本自性,也即是众生的本元觉心,它是与虚空万物本体相通一切事物的共性。它虽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却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隐盖。它虽然是众生的本心,但众生却不能直观到它的存在,只能通过观察行为而反省到它的存在。如果不是由于释迦牟尼等佛道圣人的省悟与指点,一般众生很难会想到自己原来还有这个本心。

  那么,我们的自性到底是怎样的呢?

  《六祖坛经》中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心经》中说,诸法的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圆满本觉道龙钦心髓》中说:自性本来清净,体性空,用性明,大悲周遍。这些文字表述,为我们认识自性的体、相、用等特性,的确提供了极大的信心与方便。

  然而,古德有云,“说食不饱”,对文字的领悟毕竟不是事实上的受用。只有真切的体会,才对于我们的心身安乐具有真正的意义。为此,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个自顿见性的大手印见要诀——于无见处见本心。

  在前面介绍的聆听虚空的实验(实验一)中,大家在经过观察“虚空中哪些地方有声音、哪些地方没有声音”之后,已经通过反省而明白,“在没有声音的地方,我们能听的心仍然能及”。这个实验,实际上也就是“于无见处见本心”要诀的活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用的只是耳根,这种方法,与大圆满目视虚空的原理是一样的。真正修大圆满,如果不明此理而只看明点,只如小儿游戏不成大用。

  由于无始以来的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虚空一般的感受,常常会用“看不见”、“听不到”、“没感觉”等等语句去表述,因此这里就形成了一种误导——好像是自心的感觉功能出了问题,于是内心中就有了不安,开始产生寻求感觉的妄想冲动。因此,不能认识能够感知虚空的本心,乃是一切错觉中最根本的错觉,佛教中叫做虚空无明。所以,要想断除自心迷惑的根源,必须在这个虚空无明上完全突破才行。

  其实,看不见乃是看到黑暗,听不到乃是听到寂静,没感觉乃是感觉到虚空。在这黑暗、寂静、虚空之中,我们的知觉其实很正常,能知之心从来都与我们同在。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管是黑暗、寂静,还是没感觉的感觉,都是我们知觉的显现。我们的知觉在黑暗、寂静、以及虚空之中同样存在。

  因此,于无见处见本心,乃是直接破除虚空无明之惑的要诀。老子《道德经》中的“知白守黑”一句,其秘义也在于此。所以,儒释道三教圣人对自心的觉悟完全是一样的,所不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方法而已。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当我们面临黑暗、寂静以及虚空之时,我们就能智慧地明悟自心所在,由而处之泰然,从烦恼不安中得到解脱和自在。

  于无见处见本心,这句要诀乃是顿见自性的方便之法。这句要诀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的自性本元觉心只在黑暗、寂静与空虚中,只是于无见处见比较方便直截而已。其实,黑暗、寂静与空虚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属性,如果能够于无见之处通达自性,也就等于能于一切处通达自性。大手印传承上师贡噶活佛所传的“大圆满法界心中心黑关导引法”,其奥妙也在于此。

  所以,我们的自性本元觉心是遍存于一切显有与虚空之中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以及非色、非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等感受,皆依自性本元觉心而显现。只要我们能够首先于无见处见得,然后于一切有见处将自然无碍,由此也将自然超越一切有无的迷惑,步步趣向于内心的安乐和自在。《六祖坛经》说:“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第六节、大手印取证宗旨——无为合觉

  原文:虚空言说强安立 虚空究竟离言诠

  觉心虽亦强言释 究竟成就实离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 无余摄尽一切法

  身离诸作安闲住 语离尘声空谷音

  意离思量比对法 如竹中空持此身

  心合超绝言思空 安住任运无取舍

  无著心契大手印 恒修决证正菩提

  

  一、有为与无为之判

  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方法,虽然所提倡的目标是无为,但在事实上,不论是观心息念,还是反观自性,实际上都是有为之法。《金刚经》指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严格地说,这些有为的修法,依然只是佛法修证的前行方便,要想成就无上佛果,还必须进入无为法的修行才行。

  观心息念法,关键在定心。反观自性法,关键在发慧。其整个定心发慧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以妄治妄地破除自心妄习的过程,其目的旨在消除自心的见惑,让我们悟明心身万物的本性,由此达成“见道”而明确修行的真正目标。

  《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达摩破相论》亦指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只有真正地悟明心身万物的本性,达至见道位,这样,我们的修道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

  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与妄想的遮盖,我们每个众生虽然皆有遍知真相的佛性,但是却一直不得丝毫受用与自在,其关键就是我们有为的习惯强顽难息,以至我们被其所驱,漂流于妄想轮回而不得自在。所以,只有首先灭除自心的妄动,我们才能超越自心的迷惑,由此而悟明解脱烦恼的真正方向。孔子《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及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无欲观妙”,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有为法的修行,对于已经…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