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P4

  ..续本文上一页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另一方面,思想本是各种概念的显现,就像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一样,其内容皆是刹那生灭如梦如幻的东西,在人的心身活动中,它也并不直接造成业力而构成心身紧张与烦恼,所以,如果在思想上进行计较,不仅是错认修行对象,而且是自寻恚碍,自找烦恼。

  因此,在《六祖坛经》中,当六祖听说了卧轮禅师的“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的偈颂时,立即郑重指出:“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并随即另为开示一首偈颂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佛教的修行,与其它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他特别强调智慧。思想不仅决定人的心身行为的关键,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工具之一,佛教的平等性智、以及文字般若皆由思想产生。如果断灭了思想,不仅自己无法修行,而且也无法帮助他人学佛达成解脱。

  为此,“心无恚碍”的关键,并不是思想,而是心态以及构成心态的脾气,只有这东西才会让你烦恼得要死要活,忍无可忍,然后稀里糊涂地怨天尤人,胡乱发泄,让自己和他人乃至身边的物事共同遭殃。构成心态的脾气,乃是由人的第六识意识支配的,其决定因素乃是内心的注意力。(本讲前面部分所介绍的实验,其本质也就是注意力作用的超越问题)。

  这里我们同样也有一个实验: 请大家尝试着用眼睛观察眼前的事物,在发现某个复杂的物体之后,再尝试着用心去分辨其中的某些微小细节,就这样凝聚注意力去认真地观察三至五分钟,然后看看自己心身感觉有什么变化……(——实验四)

  (说明:如果本实验造成心身疲劳或者紧张,请及时放松心态,并用欢喜心去面对疲劳等感觉,如此即可使心身重归安乐)。

  由意识习惯产生的注意力,乃是影响与支配人的心身活动、并决定人的心身状态的根本动力,它不仅是心身内外信息的传输纽带,也是心身活动的指挥中心,人的感觉障碍与种种错觉以及妄想皆由其产生,人的种种烦恼与紧张也是这种力量作用的结果。

  禅宗最早的根本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指出:“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所以,擒贼应擒王,修行“心无恚碍”,关键就在于注意力的打消。只有从根本上灭除注意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应无所住”,才能获得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觉悟和智慧。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把握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的修行重点。

  

  四、达成心无恚碍的途径——观心息念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心无恚碍”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可如果要真正做到,可以说难如上青天。为什么呢?因为内心中只要有丝毫作意,注意力将随之生起,而恚碍亦由此产生。所以,自古以来,佛道圣人到此都极难开口,禅宗一般只教人一个“歇”字,亦即连“放下”也一同“放下”。大圆满在这一步上,同样也只是说个“休息”,或者“安住”。道家也就说个“任其自然”。要想真正进入这个境地,如果“偷心”不能灭尽,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以上只是目标。在真正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必须有对治相关过患的手段才行。

  对治过患,主要是对治“心有恚碍”,以此消除与转变内心中惯于冲动以及执迷外相的比较粗重的妄习。其入手办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观心,即时时留心觉察并守护好自己的心态,这是最粗浅的观心修法,乃是对治过患的根本基础。这种观心,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留心自己的心轮,稍复杂一点的方式是同时留心身(顶)、口(喉)、意(心)三轮,更复杂的甚至包括脐轮、密轮、足轮在内。

  一般情况下,只要自己的内心被外缘的显现所迷惑,这时,其注意力就会形成冲动,并由此作用于心身所感受到的外缘——包括种种感受、感受的境界、以及感受形成的思想等等。由于注意力的作用,此时,人体的脉轮深处尤其是心轮深处肯定会有紧张产生。通过对这种紧张的觉知,即可随时发现注意力的妄动。这就是这种观心法的要点所在。

  第二是息念,即当即息返注意力的妄动,这是对治过患的关键。其具体方法有:

  1、观空法:思维观想诸法空相与五蕴皆空之理,直接破除自心对外在事相的妄想执着。

  2、回心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的住于外在事相之后,及时打起一个“不管他”的正念,而使注意力当即返回心轮而归于息灭。

  3、舍念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执于外在事相并造作贪业、痴业时,当下舍弃心中所贪所疑,或者用一声“呸”及时中止妄念,使注意力及其作用归于息灭。

  4、转意法:即在觉知到注意力执于外在事相、并造作嗔业(排斥)、慢业(上举或下沉)之时,及时行于智慧,发起慈悲欢喜等心,将业力烦恼转化为安乐,然后将安乐回向于众生。

  第三是观心息念合修。其具体方法有:

  1、观脉轮种子字法:这是密乘的修法。即安心于身、口、意等脉轮中的注意力的生起处,使注意力无法驰于外在事相造作贪业嗔业等。这种修法的设计非常高妙。

  2、老实念佛法:这是净土宗的稍深修法,也是密乘的本尊相应法。即从内心中发起强烈真信,将一切外在事相都交由佛菩萨安排,自心藉由一句佛号或者咒语而坦然安歇。

  以上是对治“心有恚碍”的观心息念法的介绍。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如果内心处于自然安歇放松的状态,此时为“心无恚碍”之征相,应该任其自然,而无须加以对治。但是,如果一旦发觉身口意三轮尤其是心轮中出现紧张,此时已成“心有恚碍”,应当及时提起正智而以“息念”为对治。一当妄念止息,心态归于宽松,此时就应当下停止对治,重归于安歇,由此任运于自然。

  观心息念法,在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修法中中,属于有次第的方便之法,其目的在于迅速解脱烦恼妄想,达成心意的自在,并由此成就本元觉心妙智慧。这种修法,在禅宗中称为离相之法,属于如来禅。《六祖坛经》中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观心息念法,虽然还不能算是大手印的正行,在本元觉心的回归与应用上,其手段亦不是非常直截,但是,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这种修法却是极为容易上手的方便之法。它不仅可以用在打坐中,也可以贯穿于工作与生活之中,其修行非常方便,而且灵活有效。只要真正如法而修,多数人大约只须三五年功夫,即可灭尽惯于见取的偷心,由此达成心意的解脱自在。如果闭关专修的话,其效果可能更为快捷。

  

  第五节、大手印正行要诀——返观觉性

  

  原文: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见

  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

  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

  譬如虚空云雾散 本无住者及去者

  分别识浪生于心 观心本净浪自灭

  譬如空离一切色 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离诸色 善恶白黑不能染

  譬如晴明日光照 千劫黑暗顿开朗

  本净妙心放光明 多劫轮回业障消

  

  一、略论众生自心的错觉

  前一节介绍的观心息念法,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大手印的定。这种修法的最高成就,也就是达成内心的安乐,由此成就阿罗汉果。

  我们已经知道,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佛乘中怎么会修出阿罗汉果呢?所以,这个只是副产品,只是大手印的基础准备。要想真正圆满佛智、成就佛果,首先必须有效开显自己的佛性——本元觉心才行。所以,大手印的正行,不在于修定,而在于修观。只有通过深刻入微的观察,才有可能觉悟心身与事物的实相,由此而获得解脱心身烦恼的智慧。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进行观察呢?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每个众生都在不停地观察着,也正是这些观察的经验决定与影响着众生的行为。如此,众生的观察与佛法修行的观察又有何不同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有关错觉与正觉的问题。假如不能事先明白这个关键,我们的观察行为可能就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很多人大概会有这种印象:在自己特别高兴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很好,看什么都顺眼,吃什么都香,甚至连打骂与讽刺也觉得好玩;在自己特别烦恼的时候,好像一切感觉都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吃什么都没胃口,甚至对好心的关怀与安慰也觉得反感……

  那么,在这些情况下,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有时对恶意觉得欢喜、对善意觉得烦恼呢?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感知中存在错觉。事实上,让我们产生欢喜或者烦恼感受的,并非外在的事相,我们的自心——由种种外在因缘所构成的内在经验与情绪,才是决定我们感受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观察外在事物时,往往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思想意识的人,其观察的结果也绝对不会相同。譬如一匹马,骑士看重的是速度,兽医看重的是健康,马夫看重的是牙口,农夫看重的是力量,屠夫看重的是膘肉,皮匠看重的是毛皮,商人看重的是价钱,画家看重的是形态……,如此等等。——每个人的观察感受,实际上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意识决定。

  我们的思想意识,很多人常常都把它当成自心,并由其决定着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个思想意识到底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从因缘上说,我们的思想意识,只不过是眼耳笔舌身意六种感觉系统所获得的种种感受经验。它们实际上都是某些外在因缘的显现,而且这显现还与自心原有的意识习气相关。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不同种类的众生,对于现实事物的感知是有极大差异的。譬如对水来说,鱼类生活其中自由自在,而人类进入其中则会被窒息;譬如对黑暗,人类会感到障碍,而狗类、鼠类则在黑暗中活…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