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P4

  ..續本文上一頁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

  另一方面,思想本是各種概念的顯現,就像我們聽到的各種聲音一樣,其內容皆是刹那生滅如夢如幻的東西,在人的心身活動中,它也並不直接造成業力而構成心身緊張與煩惱,所以,如果在思想上進行計較,不僅是錯認修行對象,而且是自尋恚礙,自找煩惱。

  因此,在《六祖壇經》中,當六祖聽說了臥輪禅師的“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的偈頌時,立即鄭重指出:“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並隨即另爲開示一首偈頌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佛教的修行,與其它宗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這就是他特別強調智慧。思想不僅決定人的心身行爲的關鍵,也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工具之一,佛教的平等性智、以及文字般若皆由思想産生。如果斷滅了思想,不僅自己無法修行,而且也無法幫助他人學佛達成解脫。

  爲此,“心無恚礙”的關鍵,並不是思想,而是心態以及構成心態的脾氣,只有這東西才會讓你煩惱得要死要活,忍無可忍,然後稀裏糊塗地怨天尤人,胡亂發泄,讓自己和他人乃至身邊的物事共同遭殃。構成心態的脾氣,乃是由人的第六識意識支配的,其決定因素乃是內心的注意力。(本講前面部分所介紹的實驗,其本質也就是注意力作用的超越問題)。

  這裏我們同樣也有一個實驗: 請大家嘗試著用眼睛觀察眼前的事物,在發現某個複雜的物體之後,再嘗試著用心去分辨其中的某些微小細節,就這樣凝聚注意力去認真地觀察叁至五分鍾,然後看看自己心身感覺有什麼變化……(——實驗四)

  (說明:如果本實驗造成心身疲勞或者緊張,請及時放松心態,並用歡喜心去面對疲勞等感覺,如此即可使心身重歸安樂)。

  由意識習慣産生的注意力,乃是影響與支配人的心身活動、並決定人的心身狀態的根本動力,它不僅是心身內外信息的傳輸紐帶,也是心身活動的指揮中心,人的感覺障礙與種種錯覺以及妄想皆由其産生,人的種種煩惱與緊張也是這種力量作用的結果。

  禅宗最早的根本經典《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指出:“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與因者是心,爲識之所依,……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所以,擒賊應擒王,修行“心無恚礙”,關鍵就在于注意力的打消。只有從根本上滅除注意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應無所住”,才能獲得更爲客觀、更爲深刻的覺悟和智慧。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把握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禅宗的修行重點。

  

  四、達成心無恚礙的途徑——觀心息念

  那麼,應該如何做到“心無恚礙”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可如果要真正做到,可以說難如上青天。爲什麼呢?因爲內心中只要有絲毫作意,注意力將隨之生起,而恚礙亦由此産生。所以,自古以來,佛道聖人到此都極難開口,禅宗一般只教人一個“歇”字,亦即連“放下”也一同“放下”。大圓滿在這一步上,同樣也只是說個“休息”,或者“安住”。道家也就說個“任其自然”。要想真正進入這個境地,如果“偷心”不能滅盡,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以上只是目標。在真正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仍然必須有對治相關過患的手段才行。

  對治過患,主要是對治“心有恚礙”,以此消除與轉變內心中慣于沖動以及執迷外相的比較粗重的妄習。其入手辦法通常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觀心,即時時留心覺察並守護好自己的心態,這是最粗淺的觀心修法,乃是對治過患的根本基礎。這種觀心,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留心自己的心輪,稍複雜一點的方式是同時留心身(頂)、口(喉)、意(心)叁輪,更複雜的甚至包括臍輪、密輪、足輪在內。

  一般情況下,只要自己的內心被外緣的顯現所迷惑,這時,其注意力就會形成沖動,並由此作用于心身所感受到的外緣——包括種種感受、感受的境界、以及感受形成的思想等等。由于注意力的作用,此時,人體的脈輪深處尤其是心輪深處肯定會有緊張産生。通過對這種緊張的覺知,即可隨時發現注意力的妄動。這就是這種觀心法的要點所在。

  第二是息念,即當即息返注意力的妄動,這是對治過患的關鍵。其具體方法有:

  1、觀空法:思維觀想諸法空相與五蘊皆空之理,直接破除自心對外在事相的妄想執著。

  2、回心法:即在覺知到注意力的住于外在事相之後,及時打起一個“不管他”的正念,而使注意力當即返回心輪而歸于息滅。

  3、舍念法:即在覺知到注意力執于外在事相並造作貪業、癡業時,當下舍棄心中所貪所疑,或者用一聲“呸”及時中止妄念,使注意力及其作用歸于息滅。

  4、轉意法:即在覺知到注意力執于外在事相、並造作嗔業(排斥)、慢業(上舉或下沈)之時,及時行于智慧,發起慈悲歡喜等心,將業力煩惱轉化爲安樂,然後將安樂回向于衆生。

  第叁是觀心息念合修。其具體方法有:

  1、觀脈輪種子字法:這是密乘的修法。即安心于身、口、意等脈輪中的注意力的生起處,使注意力無法馳于外在事相造作貪業嗔業等。這種修法的設計非常高妙。

  2、老實念佛法:這是淨土宗的稍深修法,也是密乘的本尊相應法。即從內心中發起強烈真信,將一切外在事相都交由佛菩薩安排,自心藉由一句佛號或者咒語而坦然安歇。

  以上是對治“心有恚礙”的觀心息念法的介紹。在具體的修行過程中,如果內心處于自然安歇放松的狀態,此時爲“心無恚礙”之征相,應該任其自然,而無須加以對治。但是,如果一旦發覺身口意叁輪尤其是心輪中出現緊張,此時已成“心有恚礙”,應當及時提起正智而以“息念”爲對治。一當妄念止息,心態歸于寬松,此時就應當下停止對治,重歸于安歇,由此任運于自然。

  觀心息念法,在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禅宗修法中中,屬于有次第的方便之法,其目的在于迅速解脫煩惱妄想,達成心意的自在,並由此成就本元覺心妙智慧。這種修法,在禅宗中稱爲離相之法,屬于如來禅。《六祖壇經》中說,“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觀心息念法,雖然還不能算是大手印的正行,在本元覺心的回歸與應用上,其手段亦不是非常直截,但是,對于一般初學者來說,這種修法卻是極爲容易上手的方便之法。它不僅可以用在打坐中,也可以貫穿于工作與生活之中,其修行非常方便,而且靈活有效。只要真正如法而修,多數人大約只須叁五年功夫,即可滅盡慣于見取的偷心,由此達成心意的解脫自在。如果閉關專修的話,其效果可能更爲快捷。

  

  第五節、大手印正行要訣——返觀覺性

  

  原文:譬如以眼觀察虛空無所見

  如是以自心觀本淨妙明心

  一切邪妄分別消除證覺地

  譬如虛空雲霧散 本無住者及去者

  分別識浪生于心 觀心本淨浪自滅

  譬如空離一切色 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離諸色 善惡白黑不能染

  譬如晴明日光照 千劫黑暗頓開朗

  本淨妙心放光明 多劫輪回業障消

  

  一、略論衆生自心的錯覺

  前一節介紹的觀心息念法,所講的內容主要是大手印的定。這種修法的最高成就,也就是達成內心的安樂,由此成就阿羅漢果。

  我們已經知道,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佛乘中怎麼會修出阿羅漢果呢?所以,這個只是副産品,只是大手印的基礎准備。要想真正圓滿佛智、成就佛果,首先必須有效開顯自己的佛性——本元覺心才行。所以,大手印的正行,不在于修定,而在于修觀。只有通過深刻入微的觀察,才有可能覺悟心身與事物的實相,由此而獲得解脫心身煩惱的智慧。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去進行觀察呢?在現實生活中,事實上每個衆生都在不停地觀察著,也正是這些觀察的經驗決定與影響著衆生的行爲。如此,衆生的觀察與佛法修行的觀察又有何不同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有關錯覺與正覺的問題。假如不能事先明白這個關鍵,我們的觀察行爲可能就不會有真正的意義。

  很多人大概會有這種印象:在自己特別高興的時候,好像一切感覺都很好,看什麼都順眼,吃什麼都香,甚至連打罵與諷刺也覺得好玩;在自己特別煩惱的時候,好像一切感覺都不好,看什麼都不順眼,吃什麼都沒胃口,甚至對好心的關懷與安慰也覺得反感……

  那麼,在這些情況下,爲什麼同樣的事情會讓我們産生不同的感受?甚至有時對惡意覺得歡喜、對善意覺得煩惱呢?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感知中存在錯覺。事實上,讓我們産生歡喜或者煩惱感受的,並非外在的事相,我們的自心——由種種外在因緣所構成的內在經驗與情緒,才是決定我們感受的關鍵。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在觀察外在事物時,往往都有各自不同的觀點與視角。同樣一件事情,不同思想意識的人,其觀察的結果也絕對不會相同。譬如一匹馬,騎士看重的是速度,獸醫看重的是健康,馬夫看重的是牙口,農夫看重的是力量,屠夫看重的是膘肉,皮匠看重的是毛皮,商人看重的是價錢,畫家看重的是形態……,如此等等。——每個人的觀察感受,實際上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意識決定。

  我們的思想意識,很多人常常都把它當成自心,並由其決定著自己的行爲。那麼,這個思想意識到底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呢?從因緣上說,我們的思想意識,只不過是眼耳筆舌身意六種感覺系統所獲得的種種感受經驗。它們實際上都是某些外在因緣的顯現,而且這顯現還與自心原有的意識習氣相關。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不同種類的衆生,對于現實事物的感知是有極大差異的。譬如對水來說,魚類生活其中自由自在,而人類進入其中則會被窒息;譬如對黑暗,人類會感到障礙,而狗類、鼠類則在黑暗中活…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