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者亲切地领悟到真实的自性。
这里可以进行一个实验:大家可以尝试着对心身上的烦恼感觉一次又一次地发欢喜心,并用欢喜的心态去认真地感受烦恼的情况,看看有什么变化……(——实验二)
因此,菩提心法,极为能够改变自己的感受,让人觉悟到感受的虚幻本质。所以,在佛教中,菩提心法被看成是觉悟菩提之因。真能如法而修,必定能生菩提之智。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修学最上乘的大手印、大圆满以及无上禅宗之法,唾手可入矣。
三、发菩提心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许多人学法都有一个通病,这就是贪求一步登天,只想修大法、深法、无上乘法,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心态。如果没有一定的佛法理论基础,其结果很可能会象许多法伦功弟子一样,被江湖邪师所骗,以至使修行误入歧途。其实,法本无大小,对机才高妙。就象治病的药物一样,假如是感冒症状,如果用人参燕窝十全大补来治,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有害健康。
各位当知,菩提心,不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学无上大道的本愿之心,而且也是他们证道后的同体大悲之心,其不仅能够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而且与诸佛菩萨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诸佛菩萨的意密之钥,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宝藏。
各位当知,菩提心,不仅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学无上大道的本愿之心,而且也是他们证道后的同体大悲之心,其不仅能够与诸佛菩萨的愿力相应,而且与诸佛菩萨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诸佛菩萨的意密之钥,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宝藏。
为此,菩提心法不仅是显宗的基础,也是密法修行的关键。尤其是密宗的本尊修法,如果没有菩提心为基础,而只修观想、供祀、结印、持咒,其结果皆与外道相同,不能引生觉悟之果。密乘的古今大德皆有训诫:“有菩提心,修魔法亦能成就正果;无菩提心,修佛法也可能成就魔果”。为什么呢?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菩提心培养出来的善根,以及舍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一旦真空实相现前,修行人将难以面对并深入其中。
关于这个问题,李哄志就是一个典型。他在《转法伦》第三讲“修炼要专一”中有一段自述,其中说道:“我有一次把自己的思想和四、五个层次极高的大觉者、大道联在一起。……连上之后,我有点受不了,……可是他们那颗心静到什么程度啊?静到一种可怕的程度。你要一个人静到这种程度远行,四、五个人坐在那里边,都静到那种程度,象一潭死水什么都没有,我想感受他们感受不了。那几天我真的心里头很难受,就殷到那么一种滋味。”
更为可惜的是,对于这种难得的难受经验,李哄志并没有在自心上进行反省,反而一错再错地引导别人说,“修炼人不能笑,一笑就跑功了”。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竟然连笑一下都不敢,那这种修行到底有什么安乐可得。
所以,要想真正了悟大手印,必须首先修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由此成熟自己的善根。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即使能够借助得道上师的指示与加持一时悟入,但其悟境亦很难持久,不及菩提心成熟之后能够长远与稳固。
第四节、大手印修法原理——离相无执
原文:譬如虚空无可依,大手印亦无依境,
住于任运境界中,定从系缚证解脱。
一、略说明心见性
修行者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其业障得到消除,这时,修行者的心会有一种“无云晴空”似的感觉,而能见这个“无云晴空”的心,就是我们的本元觉心,同时也就是我们的大手印自性、大圆满自性。只有能够了悟到这个自性,才能有资格进入大手印或者大圆满的修行。否则只能是妄想。
了悟我们的自性,按照禅宗的说法,叫做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向来不少人有所误解,以为在心外有个什么可见的东西,这种见解是错误的。如果以心外的某个可见之物为见,这个叫做迷失本心。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进入菩萨地,初地见人我空,八地见法我空,十地见无明空。真正进入佛乘时,其所见者,就会象《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以及《金刚经》所说的“如梦幻泡影”一样,一切万法皆如空性。
为此,见到心外的无云晴空或者无边光明,这一步在修行中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到这一步还有一个叉口,如果误以此相为究竟,则落在《楞严经》所说的“色阴境界”。禅宗云岩昙晟祖师的《宝镜三昧》指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所以,达到这一步境界之后,仍然必须反照自心,然后才能省悟真正的自心本性,以及自性的“常寂光”特性。
我们的自心本性,也就是本元觉心的能见之性,这个是只能明悟而不可以见到的。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指出:“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着头?”因此,我们的自心本性,能见能闻一切有无诸相的就是,只有通过一切有无诸相去反省自己的知觉,才能明悟自己的本心。
我们的能见之性,也就是我们的本心,这个心,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省悟到他的存在。正如苏东坡先生所说的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成天陷在心身感觉的“庐山”之中,如果上不能跳出种种感受与感受经验,如果不能智慧地反省能够了知种种感受的本心,的确很难明白自己的本元觉心的存在。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经感慨万千地说:“奇哉,原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缘妄想所覆而不能证得。”所以,要想能够有效地明悟自心,首先应该学会超越自己的妄想,换一个角度去进行观察与思考。为了方便大家快速地明悟自心,圆智特别设计了一个实验,有兴趣者不妨试一试——
本实验的内容主要是尝试控制自己的知觉。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功能入手,尝试着运用意志力去抑制这些感知功能,坚决地不让它们有所感知。如此坚持三至五分钟,然后看看自己还能否有所感知……(——实验三)
——经过这个实验,我想大家应该有所省悟,哇塞!原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的知觉,竟然在我们不想使用时也仍然存在,而且根本不受我们自己的控制!哈哈!
所以,我们的本元觉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体悟到了这一点,你才会真正明白《心经》中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永恒,由此而真正地了解与信受佛教的真理,并由在此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方面,窥测到一点修学的门径。
二、略说无为旨趣
《六祖坛经》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我们的本元觉心,是本来具足、本无垢净生灭、本来解脱自在的,乃是我们的一切功德智慧之本。既然如此,那么,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到底修个什么东西呢?
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因此,真正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的修法,从根本上都属于无为法,如果说有所为,也只是息却自心对外境的贪嗔取舍,由此自然复归于自己的本元觉心,落个透彻明白。
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的修法,是以了悟自己的本元觉心为基础的,其所归依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感受经验或者感受对象,而是自心中能够感知外在事物的本体——自己的本心。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说的“无相三归依”一样,“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其归依者一切不离自性。
为此,修学大手印、大圆满、与无上禅宗,是不寻求任何外在依托的,一旦于心外寻求依托,其道途即成迂曲。因为不论任何心外之物,都将难免成住坏灭,最终一切还成泡影。所以,最上乘的修行见解,皆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具体的修行方式,也只在“应如是降服其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么,如何做到“应如是降服其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所谓降服者,乃是自己面对感受的种种计较——贪嗔痴慢疑是也。所谓“应无所住”,也即是《心经》中的“心无恚碍”是也。而生其心者,使本元觉心的智慧自然发露是也。
所以,对于解脱烦恼来说,“心无恚碍”乃是非常关键的口诀。禅宗的“放下”或“随他去”皆由此衍生而出。这种修法见解,对于惯于心外求法的一般众生来说,如果不逢明师指授,可能谁也难以相信原来“回头是岸”。
三、批判断思想的谬见
关于“心无恚碍”,其中也有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不少人刚刚接触禅宗的修法时,很容易把它当成“什么也不思想”,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在佛教心理学中,思想属于第七识末那识的功能,第七识又叫做“意根”,它不仅具有逻辑推理的作用,同时也能像眼根、耳根等一样用于感知,其受众生的直觉支配,所感知的对象为“法”——也就是种种概念。所以,思想乃是最基本的生命功能之一,不可以断。如果强断,有可能导致生命的死亡。这只是其一。
更为重要的是,如此而死亡之后,其神识可能往生无色界的无想天。这个无想天,又名长寿天,其中的众生,寿命可长达八万大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坏灭八万次的时间。这个世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众生没有任何心意以及语言的交流,包括没有佛法可闻,所以,在这近乎无限漫长的世间中,众生根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也没有办法能够解脱。所以,《六祖坛经》着重指出:“若只百物不…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