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六祖坛经》亦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只有借助明师与大善知识的智慧,一般人才有可能明悟自己的本元觉心,由此确立修行的真正目标,而不致误入歧途。
第二节、略释敬礼的密意——神力因缘
原文:敬礼金刚空行!
一、介绍众生觉悟成佛的大事因缘
各位看到这一句敬礼,有没有觉得有点奇怪?一般人学佛,都是敬礼佛法僧三宝,而这里却敬礼金刚空行,到底是什么用意?
各位须知,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是已经明心见性、开悟佛智之后的修法,真正能够有资格修大手印的人,其心证法身佛,语同了义法,身成圣僧身,已经一体具足真正的佛法僧三宝。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假如不是为言传身教引导众生,也就没有必要礼拜心身之外的三宝,其所需要礼拜并修行成就的,只是佛的功德及事业成就而已。
所谓金刚空行,有些人往往将其看成是与十方三世诸佛不同的愤怒金刚男女,这种见解是不太了义的。其实,他们从本质上都是佛的果德显现,是佛的智慧结合众生的业力因缘而显现的佛的事业化身。这个,按照《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中的说法,也就是能够引导众生觉悟成佛的“大事因缘”。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指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真佛无相,觉性本空。所谓佛性人人本具,上至十方诸佛,下至虫鱼鸟兽,佛性无二无别。可是为什么众生空有佛性而不成自他受用呢?其关键就在于其佛性被自己的坚固妄想所覆盖,以至后天心识执于谬见,轮回于妄想烦恼之中。
为此,要想有效打破众生的坚固妄想,让众生觉悟自心的佛性,唯有根据众生的不同因缘,将佛性的智慧妙力转换到与众生的心识相应的层次,以此大事因缘强力介入众生的心身因缘之中,施加相应的引导与影响,如此才能让众生有所觉悟和受用。这个依众生因缘而显现出来的智慧妙力,也就是金刚空行。
二、如来二种神力的重要性
在金刚空行一语中,金刚,指如钻石一般坚硬与明澈的破执妙力。空行,指体性如空而能行使教化方便的无上妙智。如果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中的说法来进行解释,这个金刚空行,也就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二种神力”。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中说:“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悕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是故,一切众生的觉悟解脱,莫不是来自诸佛菩萨的二种神力的加被。其中,言说神力授之以理,开理入之智慧;手灌顶神力除之以事,开行入之方便。这二种神力,是为佛教显密二法之本,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也正是鉴于二种如来神力的存在,所以,在佛教密宗中,不论显密教法都严格讲究传承。而传承加持的微妙与神奇,常常也是不可思议的。
据《弥勒日巴尊者传记》中记载:当年噶举巴祖师弥勒日巴跟玛尔巴大师修行时,玛尔巴大师见其杀业深重,一直巧令弥勒日巴勤修苦行,而不赐予其大手印等真正教法,甚至在弥勒日巴的后背被巨石磨穿成三个伤洞之时,玛尔巴大师也不开恩授法。其师母因心肠慈悲而怜悯弥勒日巴的苦心,运用巧计令弥勒日巴到其师兄俄巴喇嘛处骗取教法,但是,由于其未得传承上师化现的金刚空行的加持,密勒日巴得法之后连修数日却无丝毫觉受改变,为其师兄察觉传法中可能存在过失,于是只好两人一同到玛尔巴大师面前忏悔。直到玛尔巴大师重新为弥勒日巴授法之后,弥勒日巴的修行才有相应的证量显现。
所以,修学密宗的教法,上师的灌顶与传承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上有人为了一己之利,到处宣扬学密法无须灌顶传承之说,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这样的修行最终只能是白费功夫。即使是在最为提倡自力修行的禅宗,也从来都没有否定过明师心传口授的重要性。宋代灵源惟清禅师指出:“古人言下脱生死,效在偷心死尽;然非学者能尔,实由师家钳锤妙密也。”圆智九五年初吃茶间参破初关之时,恩师影像历然显现眼前,是以深知禅门中师之大恩。
当今学佛之人,或有学密者轻视于显,或有学显者毁谤于密,此皆不明佛法事理圆融之理,尽为各人一己之见,其已构成谤法之过,如果不加忏悔,终成觉悟解脱之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经》中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指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因此,敬礼金刚空行,不仅是敬礼促成大手印修行者明心见性的大事因缘,同时也就是敬礼如来的果德与事业方便。《六祖坛经》中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所以,学佛之人求证无上菩提,应当秉乘“以方便为究竟”旨趣,力行“法门无量誓愿学”,做到理行兼备,如此,才能达至更好地成就自他二利之方便。
第三节、大手印见的悟入——发菩提心
原文: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者,具种修心如是行。
一、大手印的见——无见之见
修学密乘的大手印,最难的是大手印的悟入与大手印见的获得。
由于真正的大手印就是众生的本元觉心,也就是本心。这个本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却没法用任何事相去表示,一旦有所表示,即已成心外之相。也正是因为如此,禅宗才智慧地建立了“不立文字”宗旨,提倡学人通过观自本心而自悟。
为此,在佛教最上乘的教法之中,不论是大手印、大圆满、亦或是禅宗,都是尽量避免用语言文字去进行介绍。至多也只是告知学人一些在认知中去反省的手法,引导学人在观照心身的过程中去自我省悟。但是,即使是这种方式,学人也常常会错认外境,而不能醒悟其心。
因而,真正最上乘的教法,在见解问题上从来都是提倡破,而不提倡立,就象龙树菩萨的《中论》一样,直到破无所破、妄见除尽,学人成就无见之见之后,才允许学人有个立足之处。
所谓无见之见,其本质并不是某种理论上的见解,而是一种了无任何成见的观察方式。这个见,也就是《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观照,又称为正觉,其乃佛法修行一切功德智慧之本。
在大手印、大圆满、以及禅宗等最上乘修法中,无见之见的建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由于无始以来养成的条件反射习气,人的心身行为随时都在受自己的偏执成见支配,而且自己常常难以觉察。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善心基础,不能坦然面对外境变幻与苦乐得失,其将很难契入无见之见,由此亦很难与大手印法相应并获得相应的修行效果。
二、苦行与修心的辩证
为此,令心性变得更加坦然,由此从定发慧,乃是大手印修行的根本基础。大手印教法弘传之初,不论是祖师那若巴还是祖师弥勒日巴,皆是以苦行闻名。那若巴尊者在帝洛巴大师门下,曾历经大死十二次,小死廿四次。弥勒日巴在玛尔巴门下,也是历经六年痛苦磨炼。直到他们对生死苦乐变得完全坦然,能够见痛苦如同无见,其师才分别赐予大手印修法的教授。
通过苦行来修心,在佛法修行中,乃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修法。如果不是从调伏自心出发,而去勉力追求某种境界,这种修行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偏执,由于其自心不自觉地与痛苦相抗,由此会增长嗔业而养成暴戾之气,造成难以消除的心身紧张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对觉悟心性构成障碍。
释迦牟尼佛当年苦修六年无功而退,而后沐浴饮食安坐软草而成大觉,其关键差别也就在于心能离执与否。据《虚云和尚传》所载,当年虚云和尚在鼓山岩洞苦修七年毫无所获,随后上天台山被镜融法师喝斥,也就是因其不明修心之理。
目前,社会上有人教学禅法,开口每言苦坐不动之法,这种修法,如果不能从心上去改变,其习气根本难以突破,最后的结果,不是死在阴境,就是同于外道。假如苦坐不动能生觉悟,那么一切树木都早成菩萨。《六祖坛经》指出:“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不明修心之理,盲目在身体上用功夫,是为外道。
真正的佛法修行,其调伏的对象在心而不在身,而调心的正趣在破而不在立,其宗旨只在《心经》的“心无恚碍”一句。而“心无恚碍”有死活两种修法,其中,小乘的灰身灭智谓之死,大乘的菩提心法谓之活。噶举派的大手印修法传至刚波巴大师之后,其原来的苦行修心之法,之所以被刚波巴大师所学的噶当派《大乘菩提心法》所代替,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大乘菩提心法》,是将佛教缘起理论与性空理论融为一体的智慧之法。这种修法,在理论上充分把握了烦恼由心造、亦能由心改的缘起秘密,在修法上教人念念发菩提心,尤其是用猛烈无边的慈悲欢喜舍我之心去对待烦恼障碍,由此而强力转化构成烦恼障碍的贪嗔习气,使之成为引生善乐的智慧功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修法在转变心身烦恼的同时,能够很容易地让烦恼背后的本元觉心显现出来,由此让修…
《圆智《恒河大手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