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六祖壇經》亦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只有借助明師與大善知識的智慧,一般人才有可能明悟自己的本元覺心,由此確立修行的真正目標,而不致誤入歧途。

  

  第二節、略釋敬禮的密意——神力因緣

  

  原文:敬禮金剛空行!

  

  一、介紹衆生覺悟成佛的大事因緣

  各位看到這一句敬禮,有沒有覺得有點奇怪?一般人學佛,都是敬禮佛法僧叁寶,而這裏卻敬禮金剛空行,到底是什麼用意?

  各位須知,大手印乃是佛乘的修法,是已經明心見性、開悟佛智之後的修法,真正能夠有資格修大手印的人,其心證法身佛,語同了義法,身成聖僧身,已經一體具足真正的佛法僧叁寶。所以,這樣的修行人,假如不是爲言傳身教引導衆生,也就沒有必要禮拜心身之外的叁寶,其所需要禮拜並修行成就的,只是佛的功德及事業成就而已。

  所謂金剛空行,有些人往往將其看成是與十方叁世諸佛不同的憤怒金剛男女,這種見解是不太了義的。其實,他們從本質上都是佛的果德顯現,是佛的智慧結合衆生的業力因緣而顯現的佛的事業化身。這個,按照《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中的說法,也就是能夠引導衆生覺悟成佛的“大事因緣”。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指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所謂真佛無相,覺性本空。所謂佛性人人本具,上至十方諸佛,下至蟲魚鳥獸,佛性無二無別。可是爲什麼衆生空有佛性而不成自他受用呢?其關鍵就在于其佛性被自己的堅固妄想所覆蓋,以至後天心識執于謬見,輪回于妄想煩惱之中。

  爲此,要想有效打破衆生的堅固妄想,讓衆生覺悟自心的佛性,唯有根據衆生的不同因緣,將佛性的智慧妙力轉換到與衆生的心識相應的層次,以此大事因緣強力介入衆生的心身因緣之中,施加相應的引導與影響,如此才能讓衆生有所覺悟和受用。這個依衆生因緣而顯現出來的智慧妙力,也就是金剛空行。

  

  二、如來二種神力的重要性

  在金剛空行一語中,金剛,指如鑽石一般堅硬與明澈的破執妙力。空行,指體性如空而能行使教化方便的無上妙智。如果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簡稱《楞伽經》)中的說法來進行解釋,這個金剛空行,也就是如來爲教化衆生而顯現的“二種神力”。

  《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二》中說:“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诃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雲何二種神力建立。謂叁昧正受。爲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爲離魔業煩惱故。及不墮聲聞地禅故。爲得如來自覺地故。及增進所得法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鹹以神力建立諸菩薩摩诃薩。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則墮外道惡見妄想及諸聲聞衆魔悕望。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故諸佛如來鹹以神力。攝受諸菩薩摩诃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神力人中尊,大願悉清淨,叁摩提灌頂,初地及十地。”

  是故,一切衆生的覺悟解脫,莫不是來自諸佛菩薩的二種神力的加被。其中,言說神力授之以理,開理入之智慧;手灌頂神力除之以事,開行入之方便。這二種神力,是爲佛教顯密二法之本,兩者互爲表裏,缺一不可。

  也正是鑒于二種如來神力的存在,所以,在佛教密宗中,不論顯密教法都嚴格講究傳承。而傳承加持的微妙與神奇,常常也是不可思議的。

  據《彌勒日巴尊者傳記》中記載:當年噶舉巴祖師彌勒日巴跟瑪爾巴大師修行時,瑪爾巴大師見其殺業深重,一直巧令彌勒日巴勤修苦行,而不賜予其大手印等真正教法,甚至在彌勒日巴的後背被巨石磨穿成叁個傷洞之時,瑪爾巴大師也不開恩授法。其師母因心腸慈悲而憐憫彌勒日巴的苦心,運用巧計令彌勒日巴到其師兄俄巴喇嘛處騙取教法,但是,由于其未得傳承上師化現的金剛空行的加持,密勒日巴得法之後連修數日卻無絲毫覺受改變,爲其師兄察覺傳法中可能存在過失,于是只好兩人一同到瑪爾巴大師面前忏悔。直到瑪爾巴大師重新爲彌勒日巴授法之後,彌勒日巴的修行才有相應的證量顯現。

  所以,修學密宗的教法,上師的灌頂與傳承的加持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社會上有人爲了一己之利,到處宣揚學密法無須灌頂傳承之說,這種說法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這樣的修行最終只能是白費功夫。即使是在最爲提倡自力修行的禅宗,也從來都沒有否定過明師心傳口授的重要性。宋代靈源惟清禅師指出:“古人言下脫生死,效在偷心死盡;然非學者能爾,實由師家鉗錘妙密也。”圓智九五年初吃茶間參破初關之時,恩師影像曆然顯現眼前,是以深知禅門中師之大恩。

  當今學佛之人,或有學密者輕視于顯,或有學顯者毀謗于密,此皆不明佛法事理圓融之理,盡爲各人一己之見,其已構成謗法之過,如果不加忏悔,終成覺悟解脫之障。《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中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因此,敬禮金剛空行,不僅是敬禮促成大手印修行者明心見性的大事因緣,同時也就是敬禮如來的果德與事業方便。《六祖壇經》中說,“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所以,學佛之人求證無上菩提,應當秉乘“以方便爲究竟”旨趣,力行“法門無量誓願學”,做到理行兼備,如此,才能達至更好地成就自他二利之方便。

  

  第叁節、大手印見的悟入——發菩提心

  原文:大手印法雖無表,然于上師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者,具種修心如是行。

  

  一、大手印的見——無見之見

  修學密乘的大手印,最難的是大手印的悟入與大手印見的獲得。

  由于真正的大手印就是衆生的本元覺心,也就是本心。這個本心,雖然每個人都有,但是,卻沒法用任何事相去表示,一旦有所表示,即已成心外之相。也正是因爲如此,禅宗才智慧地建立了“不立文字”宗旨,提倡學人通過觀自本心而自悟。

  爲此,在佛教最上乘的教法之中,不論是大手印、大圓滿、亦或是禅宗,都是盡量避免用語言文字去進行介紹。至多也只是告知學人一些在認知中去反省的手法,引導學人在觀照心身的過程中去自我省悟。但是,即使是這種方式,學人也常常會錯認外境,而不能醒悟其心。

  因而,真正最上乘的教法,在見解問題上從來都是提倡破,而不提倡立,就象龍樹菩薩的《中論》一樣,直到破無所破、妄見除盡,學人成就無見之見之後,才允許學人有個立足之處。

  所謂無見之見,其本質並不是某種理論上的見解,而是一種了無任何成見的觀察方式。這個見,也就是《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觀照,又稱爲正覺,其乃佛法修行一切功德智慧之本。

  在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禅宗等最上乘修法中,無見之見的建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由于無始以來養成的條件反射習氣,人的心身行爲隨時都在受自己的偏執成見支配,而且自己常常難以覺察。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善心基礎,不能坦然面對外境變幻與苦樂得失,其將很難契入無見之見,由此亦很難與大手印法相應並獲得相應的修行效果。

  

  二、苦行與修心的辯證

  爲此,令心性變得更加坦然,由此從定發慧,乃是大手印修行的根本基礎。大手印教法弘傳之初,不論是祖師那若巴還是祖師彌勒日巴,皆是以苦行聞名。那若巴尊者在帝洛巴大師門下,曾曆經大死十二次,小死廿四次。彌勒日巴在瑪爾巴門下,也是曆經六年痛苦磨煉。直到他們對生死苦樂變得完全坦然,能夠見痛苦如同無見,其師才分別賜予大手印修法的教授。

  通過苦行來修心,在佛法修行中,乃是一種比較危險的修法。如果不是從調伏自心出發,而去勉力追求某種境界,這種修行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偏執,由于其自心不自覺地與痛苦相抗,由此會增長嗔業而養成暴戾之氣,造成難以消除的心身緊張以及人際關系緊張,對覺悟心性構成障礙。

  釋迦牟尼佛當年苦修六年無功而退,而後沐浴飲食安坐軟草而成大覺,其關鍵差別也就在于心能離執與否。據《虛雲和尚傳》所載,當年虛雲和尚在鼓山岩洞苦修七年毫無所獲,隨後上天臺山被鏡融法師喝斥,也就是因其不明修心之理。

  目前,社會上有人教學禅法,開口每言苦坐不動之法,這種修法,如果不能從心上去改變,其習氣根本難以突破,最後的結果,不是死在陰境,就是同于外道。假如苦坐不動能生覺悟,那麼一切樹木都早成菩薩。《六祖壇經》指出:“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因此,不明修心之理,盲目在身體上用功夫,是爲外道。

  真正的佛法修行,其調伏的對象在心而不在身,而調心的正趣在破而不在立,其宗旨只在《心經》的“心無恚礙”一句。而“心無恚礙”有死活兩種修法,其中,小乘的灰身滅智謂之死,大乘的菩提心法謂之活。噶舉派的大手印修法傳至剛波巴大師之後,其原來的苦行修心之法,之所以被剛波巴大師所學的噶當派《大乘菩提心法》所代替,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大乘菩提心法》,是將佛教緣起理論與性空理論融爲一體的智慧之法。這種修法,在理論上充分把握了煩惱由心造、亦能由心改的緣起秘密,在修法上教人念念發菩提心,尤其是用猛烈無邊的慈悲歡喜舍我之心去對待煩惱障礙,由此而強力轉化構成煩惱障礙的貪嗔習氣,使之成爲引生善樂的智慧功德。更爲重要的是,這種修法在轉變心身煩惱的同時,能夠很容易地讓煩惱背後的本元覺心顯現出來,由此讓修…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