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行者親切地領悟到真實的自性。

  這裏可以進行一個實驗:大家可以嘗試著對心身上的煩惱感覺一次又一次地發歡喜心,並用歡喜的心態去認真地感受煩惱的情況,看看有什麼變化……(——實驗二)

  因此,菩提心法,極爲能夠改變自己的感受,讓人覺悟到感受的虛幻本質。所以,在佛教中,菩提心法被看成是覺悟菩提之因。真能如法而修,必定能生菩提之智。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修學最上乘的大手印、大圓滿以及無上禅宗之法,唾手可入矣。

  

  叁、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從古至今,許多人學法都有一個通病,這就是貪求一步登天,只想修大法、深法、無上乘法,這是一種極爲危險的心態。如果沒有一定的佛法理論基礎,其結果很可能會象許多法倫功弟子一樣,被江湖邪師所騙,以至使修行誤入歧途。其實,法本無大小,對機才高妙。就象治病的藥物一樣,假如是感冒症狀,如果用人參燕窩十全大補來治,不僅毫無用處,而且有害健康。

  各位當知,菩提心,不僅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修學無上大道的本願之心,而且也是他們證道後的同體大悲之心,其不僅能夠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而且與諸佛菩薩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意密之鑰,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寶藏。

  各位當知,菩提心,不僅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修學無上大道的本願之心,而且也是他們證道後的同體大悲之心,其不僅能夠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而且與諸佛菩薩的果德妙力相通。如果用密法概念表述,菩提心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意密之鑰,其直通法界一切智慧功德寶藏。

  爲此,菩提心法不僅是顯宗的基礎,也是密法修行的關鍵。尤其是密宗的本尊修法,如果沒有菩提心爲基礎,而只修觀想、供祀、結印、持咒,其結果皆與外道相同,不能引生覺悟之果。密乘的古今大德皆有訓誡:“有菩提心,修魔法亦能成就正果;無菩提心,修佛法也可能成就魔果”。爲什麼呢?其關鍵之處就在于,如果沒有菩提心培養出來的善根,以及舍我利他的大無畏精神,一旦真空實相現前,修行人將難以面對並深入其中。

  關于這個問題,李哄志就是一個典型。他在《轉法倫》第叁講“修煉要專一”中有一段自述,其中說道:“我有一次把自己的思想和四、五個層次極高的大覺者、大道聯在一起。……連上之後,我有點受不了,……可是他們那顆心靜到什麼程度啊?靜到一種可怕的程度。你要一個人靜到這種程度遠行,四、五個人坐在那裏邊,都靜到那種程度,象一潭死水什麼都沒有,我想感受他們感受不了。那幾天我真的心裏頭很難受,就殷到那麼一種滋味。”

  更爲可惜的是,對于這種難得的難受經驗,李哄志並沒有在自心上進行反省,反而一錯再錯地引導別人說,“修煉人不能笑,一笑就跑功了”。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竟然連笑一下都不敢,那這種修行到底有什麼安樂可得。

  所以,要想真正了悟大手印,必須首先修好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由此成熟自己的善根。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即使能夠借助得道上師的指示與加持一時悟入,但其悟境亦很難持久,不及菩提心成熟之後能夠長遠與穩固。

  

  第四節、大手印修法原理——離相無執

  原文:譬如虛空無可依,大手印亦無依境,

  住于任運境界中,定從系縛證解脫。

  

  一、略說明心見性

  修行者如果菩提心真正成熟,其業障得到消除,這時,修行者的心會有一種“無雲晴空”似的感覺,而能見這個“無雲晴空”的心,就是我們的本元覺心,同時也就是我們的大手印自性、大圓滿自性。只有能夠了悟到這個自性,才能有資格進入大手印或者大圓滿的修行。否則只能是妄想。

  了悟我們的自性,按照禅宗的說法,叫做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見性,向來不少人有所誤解,以爲在心外有個什麼可見的東西,這種見解是錯誤的。如果以心外的某個可見之物爲見,這個叫做迷失本心。爲什麼呢?因爲只要進入菩薩地,初地見人我空,八地見法我空,十地見無明空。真正進入佛乘時,其所見者,就會象《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以及《金剛經》所說的“如夢幻泡影”一樣,一切萬法皆如空性。

  爲此,見到心外的無雲晴空或者無邊光明,這一步在修行中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到這一步還有一個叉口,如果誤以此相爲究竟,則落在《楞嚴經》所說的“色陰境界”。禅宗雲岩昙晟祖師的《寶鏡叁昧》指出:“銀碗盛雪,明月藏鹭,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所以,達到這一步境界之後,仍然必須反照自心,然後才能省悟真正的自心本性,以及自性的“常寂光”特性。

  我們的自心本性,也就是本元覺心的能見之性,這個是只能明悟而不可以見到的。黃檗禅師的《傳心法要》指出:“性即是見,見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見性;聞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聞性。只你作性見能聞能見性,便有一異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見者不可更見,你雲何頭上更著頭?”因此,我們的自心本性,能見能聞一切有無諸相的就是,只有通過一切有無諸相去反省自己的知覺,才能明悟自己的本心。

  我們的能見之性,也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個心,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省悟到他的存在。正如蘇東坡先生所說的一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成天陷在心身感覺的“廬山”之中,如果上不能跳出種種感受與感受經驗,如果不能智慧地反省能夠了知種種感受的本心,的確很難明白自己的本元覺心的存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經感慨萬千地說:“奇哉,原來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緣妄想所覆而不能證得。”所以,要想能夠有效地明悟自心,首先應該學會超越自己的妄想,換一個角度去進行觀察與思考。爲了方便大家快速地明悟自心,圓智特別設計了一個實驗,有興趣者不妨試一試——

  本實驗的內容主要是嘗試控製自己的知覺。大家可以從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功能入手,嘗試著運用意志力去抑製這些感知功能,堅決地不讓它們有所感知。如此堅持叁至五分鍾,然後看看自己還能否有所感知……(——實驗叁)

  ——經過這個實驗,我想大家應該有所省悟,哇塞!原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使用的知覺,竟然在我們不想使用時也仍然存在,而且根本不受我們自己的控製!哈哈!

  所以,我們的本元覺心是本來就存在的,也是無法改變的。只有體悟到了這一點,你才會真正明白《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你才能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永恒,由此而真正地了解與信受佛教的真理,並由在此大手印、大圓滿、與無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方面,窺測到一點修學的門徑。

  

  二、略說無爲旨趣

  《六祖壇經》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本元覺心,是本來具足、本無垢淨生滅、本來解脫自在的,乃是我們的一切功德智慧之本。既然如此,那麼,大手印、大圓滿、與無上禅宗等佛教最上乘教法,到底修個什麼東西呢?

  禅宗叁祖僧璨的《信心銘》指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因此,真正大手印、大圓滿、與無上禅宗的修法,從根本上都屬于無爲法,如果說有所爲,也只是息卻自心對外境的貪嗔取舍,由此自然複歸于自己的本元覺心,落個透徹明白。

  大手印、大圓滿、與無上禅宗的修法,是以了悟自己的本元覺心爲基礎的,其所歸依的,不是任何外在的感受經驗或者感受對象,而是自心中能夠感知外在事物的本體——自己的本心。就像《六祖壇經》中所說的“無相叁歸依”一樣,“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其歸依者一切不離自性。

  爲此,修學大手印、大圓滿、與無上禅宗,是不尋求任何外在依托的,一旦于心外尋求依托,其道途即成迂曲。因爲不論任何心外之物,都將難免成住壞滅,最終一切還成泡影。所以,最上乘的修行見解,皆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具體的修行方式,也只在“應如是降服其心”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麼,如何做到“應如是降服其心”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呢?所謂降服者,乃是自己面對感受的種種計較——貪嗔癡慢疑是也。所謂“應無所住”,也即是《心經》中的“心無恚礙”是也。而生其心者,使本元覺心的智慧自然發露是也。

  所以,對于解脫煩惱來說,“心無恚礙”乃是非常關鍵的口訣。禅宗的“放下”或“隨他去”皆由此衍生而出。這種修法見解,對于慣于心外求法的一般衆生來說,如果不逢明師指授,可能誰也難以相信原來“回頭是岸”。

  

  叁、批判斷思想的謬見

  關于“心無恚礙”,其中也有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不少人剛剛接觸禅宗的修法時,很容易把它當成“什麼也不思想”,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在佛教心理學中,思想屬于第七識末那識的功能,第七識又叫做“意根”,它不僅具有邏輯推理的作用,同時也能像眼根、耳根等一樣用于感知,其受衆生的直覺支配,所感知的對象爲“法”——也就是種種概念。所以,思想乃是最基本的生命功能之一,不可以斷。如果強斷,有可能導致生命的死亡。這只是其一。

  更爲重要的是,如此而死亡之後,其神識可能往生無色界的無想天。這個無想天,又名長壽天,其中的衆生,壽命可長達八萬大劫,也就是世界成住壞滅八萬次的時間。這個世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其中的衆生沒有任何心意以及語言的交流,包括沒有佛法可聞,所以,在這近乎無限漫長的世間中,衆生根本沒有辦法改變自己,也沒有辦法能夠解脫。所以,《六祖壇經》著重指出:“若只百物不…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