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自如;還有地震爆發之前,許多動物都會有所感知並提前做出反應,而人類卻無動于衷。那麼,在這些相互矛盾的感受之中,到底誰所看到的是真實呢?
爲此,假如不能認清構成自己心身意識的相關因緣,我們就可能墮入心身意識所構成的騙局,錯誤地將某些外在因緣的集合當成是自心,由此而迷失自己本心的所在,並且不斷地輪回與漂泊在自己的錯覺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覺悟心身及事物的實相,首先必須能夠超越自心的錯覺,只有首先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觀察才會具有真正的意義。
二、超越錯覺之法——返觀覺性
前面介紹的感覺控製實驗已經揭示,在思想意識所支配的感知行爲背後,還有一種不受思想意識控製的自然感知存在。相對于思想意識所造成的錯覺來說,能夠超越思想意識支配的感知才是我們的正覺。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跳出錯覺而歸于正覺呢?是不是必須象做實驗時一樣努力控製住自己的意識活動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在實驗中所認識到的深層知覺,並不是真正的正覺,只是相似的正覺,如果嚴格地用佛教術語來表述,它只能叫做淨識。爲什麼呢?因爲它的顯現並不是意識作用完全中止的結果,只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運用意識的結果。
強力采用反向運用意識的方式去修,佛教中叫做止觀。這種修法雖無大錯,但是在超越意識習氣方面還不能超越有爲的造作,其手段還不夠直接。所以,要想從錯覺更快地走向正覺,必須選擇更爲方便快捷的方式——這就是反觀覺性之道。
反觀覺性之道,這種修法主要傳自觀世音菩薩。反觀覺性,又稱觀自在之法,就是反觀能夠觀察事物的自心,由此遠離迷惑、覺悟本心、達成正覺、獲得覺智自在之法。這種修法,如果觀心息念未能達成自心的相對安定,則根本沒法起修。
反觀自性之法,與前述觀心息念法有所不同。觀心息念法,主要是用觸覺來觀察自己身口意叁輪中的意識力的生起情況,並以意識力的息返爲歸宿。而反觀自性之法,則可以從任何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直覺來進行起修,其主要是通過這些感覺功能來反觀能夠感知的自心。不過,如果論及效果,最爲快捷深入的途徑,莫過于從聽覺“反聞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法”。
“耳根圓通法”乃是佛陀在《楞嚴經》中爲末法衆生重點推薦的覺悟解脫之法,其修法主要包括十大步驟。這就是:1、發求覺悟之心;2、思維耳根圓通之理;3、進入普遍聽聞狀態;4、開始循察能聽之意識;5、觀入意識力習氣之流;6、由此滅盡意識的妄動;7、反觀無念中能覺之心識;8、反觀知空的心體歸于寂滅;9、勘破虛空無明而證圓明;10、通達諸佛衆生悲願因緣。(說明:關于“耳根圓通法”,本人另著的《耳根圓通法心要綜述》有比較詳細的介紹,《菩提心》雜志上發表的《耳根觀修法種種》及其續篇爲該文的一部分)。
由上述“耳根圓通法”的修行步驟可知,反觀覺性之道,乃是以“見受即離、步步反觀”爲基本原則的,直到離無所離、常寂圓明的大覺妙智全體顯現爲止。所以,反觀覺性之法,不僅是超越錯覺之法,同時也是心性解脫之法、圓成正覺妙智之法。其修法原理至簡亦至奧。
這種反觀自性之法,如果改換成禅宗的公案,也就是“知道覺受的本心在哪裏?”如此,用眼耳鼻舌身意皆可念念反參覺本心,其手段將更加靈活。《楞嚴經》中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之說,也就是這種道理。所謂“塵念只在覺性中”,只要時時反照自性,即能不受事相所惑,由此而于事相中當下解脫。
修習反觀自性之法,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這就是見到“十方圓明”是否就是“明心自性”呢?對此,不少人常常以爲就是,其實這是錯誤的。按照最上乘的說法,“十方圓明”仍然是相,而不是自性本體,自性本體雖然也在此相中,但只能悟得而不能見得。如果把“十方圓明”誤當成自性,則會死在妙相中,難以成爲活潑潑的大機大用。
所以,反觀自性之法,其宗旨並不在于尋求自性,只是一種超離錯覺、圓成正覺的方便而已。因爲能觀者即爲自性,自性之外無一可得,有所得者即非自性。正如《心經》所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叁、頓見自性要訣——于無見處見本心
衆生的根本自性,也即是衆生的本元覺心,它是與虛空萬物本體相通一切事物的共性。它雖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是卻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隱蓋。它雖然是衆生的本心,但衆生卻不能直觀到它的存在,只能通過觀察行爲而反省到它的存在。如果不是由于釋迦牟尼等佛道聖人的省悟與指點,一般衆生很難會想到自己原來還有這個本心。
那麼,我們的自性到底是怎樣的呢?
《六祖壇經》中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心經》中說,諸法的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大圓滿本覺道龍欽心髓》中說:自性本來清淨,體性空,用性明,大悲周遍。這些文字表述,爲我們認識自性的體、相、用等特性,的確提供了極大的信心與方便。
然而,古德有雲,“說食不飽”,對文字的領悟畢竟不是事實上的受用。只有真切的體會,才對于我們的心身安樂具有真正的意義。爲此,這裏有必要介紹一個自頓見性的大手印見要訣——于無見處見本心。
在前面介紹的聆聽虛空的實驗(實驗一)中,大家在經過觀察“虛空中哪些地方有聲音、哪些地方沒有聲音”之後,已經通過反省而明白,“在沒有聲音的地方,我們能聽的心仍然能及”。這個實驗,實際上也就是“于無見處見本心”要訣的活用。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所用的只是耳根,這種方法,與大圓滿目視虛空的原理是一樣的。真正修大圓滿,如果不明此理而只看明點,只如小兒遊戲不成大用。
由于無始以來的錯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于虛空一般的感受,常常會用“看不見”、“聽不到”、“沒感覺”等等語句去表述,因此這裏就形成了一種誤導——好像是自心的感覺功能出了問題,于是內心中就有了不安,開始産生尋求感覺的妄想沖動。因此,不能認識能夠感知虛空的本心,乃是一切錯覺中最根本的錯覺,佛教中叫做虛空無明。所以,要想斷除自心迷惑的根源,必須在這個虛空無明上完全突破才行。
其實,看不見乃是看到黑暗,聽不到乃是聽到寂靜,沒感覺乃是感覺到虛空。在這黑暗、寂靜、虛空之中,我們的知覺其實很正常,能知之心從來都與我們同在。孔子曾經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不管是黑暗、寂靜,還是沒感覺的感覺,都是我們知覺的顯現。我們的知覺在黑暗、寂靜、以及虛空之中同樣存在。
因此,于無見處見本心,乃是直接破除虛空無明之惑的要訣。老子《道德經》中的“知白守黑”一句,其秘義也在于此。所以,儒釋道叁教聖人對自心的覺悟完全是一樣的,所不一樣的只是表述的方法而已。只要明白了這一點,當我們面臨黑暗、寂靜以及虛空之時,我們就能智慧地明悟自心所在,由而處之泰然,從煩惱不安中得到解脫和自在。
于無見處見本心,這句要訣乃是頓見自性的方便之法。這句要訣的意義,並不是說我們的自性本元覺心只在黑暗、寂靜與空虛中,只是于無見處見比較方便直截而已。其實,黑暗、寂靜與空虛乃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屬性,如果能夠于無見之處通達自性,也就等于能于一切處通達自性。大手印傳承上師貢噶活佛所傳的“大圓滿法界心中心黑關導引法”,其奧妙也在于此。
所以,我們的自性本元覺心是遍存于一切顯有與虛空之中的,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以及非色、非聲、非香、非味、非觸、非法等感受,皆依自性本元覺心而顯現。只要我們能夠首先于無見處見得,然後于一切有見處將自然無礙,由此也將自然超越一切有無的迷惑,步步趣向于內心的安樂和自在。《六祖壇經》說:“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第六節、大手印取證宗旨——無爲合覺
原文:虛空言說強安立 虛空究竟離言诠
覺心雖亦強言釋 究竟成就實離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 無余攝盡一切法
身離諸作安閑住 語離塵聲空谷音
意離思量比對法 如竹中空持此身
心合超絕言思空 安住任運無取舍
無著心契大手印 恒修決證正菩提
一、有爲與無爲之判
前面所介紹的種種方法,雖然所提倡的目標是無爲,但在事實上,不論是觀心息念,還是反觀自性,實際上都是有爲之法。《金剛經》指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嚴格地說,這些有爲的修法,依然只是佛法修證的前行方便,要想成就無上佛果,還必須進入無爲法的修行才行。
觀心息念法,關鍵在定心。反觀自性法,關鍵在發慧。其整個定心發慧的過程,實際上只是以妄治妄地破除自心妄習的過程,其目的旨在消除自心的見惑,讓我們悟明心身萬物的本性,由此達成“見道”而明確修行的真正目標。
《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達摩破相論》亦指出:“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只有真正地悟明心身萬物的本性,達至見道位,這樣,我們的修道才會具有真正的意義。
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與妄想的遮蓋,我們每個衆生雖然皆有遍知真相的佛性,但是卻一直不得絲毫受用與自在,其關鍵就是我們有爲的習慣強頑難息,以至我們被其所驅,漂流于妄想輪回而不得自在。所以,只有首先滅除自心的妄動,我們才能超越自心的迷惑,由此而悟明解脫煩惱的真正方向。孔子《大學》所說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以及老子《道德經》所說的“無欲觀妙”,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有爲法的修行,對于已經…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