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悟的人自己來說,雖然純屬多余,但是,在達成覺悟目標之前,如果不能以有爲法妄治妄,那麼很可能難以獲得真正的覺悟。即使能夠勉強地偶爾見道,但也不能從中獲得真切的受用。因此,偶爾見道所獲得的只能是狂慧,空有狂慧而不得自在的行爲是爲狂禅,這些東西對于佛法自利利人的目標是毫無益處的。
爲此,《六祖壇經》中說:“理可頓悟,事須漸除”,一些禅宗祖師也一再強調:“高山頂上見,深深海底行”。許多大圓滿的祖師都反複強調要打好五加行的基礎,大圓滿傳承中的許多祖師,反複完成十來遍加行的多不勝數。
有爲法的修行,不僅是達成覺悟的基礎,同時也是覺悟後成就神通妙用的關鍵。尤其是發心僅求自利的修行人,如果沒有有爲法鍛煉出來的定力,而直截進修無爲法的話,即使可能有機會獲得開悟,但由于開悟破執後再難修成定力,所以,其結果只能是慧解脫,毫無神通妙力可用,這種覺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所以,開悟所獲得僅僅是智慧,要想真正成就功德事業之力,非修好有爲法不可。尤其是發大心行大願而修菩薩道者,更應在有爲法上多下工夫。畢竟真正覺悟者行于有爲亦不爲障。在這方面,近代禅宗大成就者虛雲老和尚悟後叁步一拜朝五臺山的苦修行徑,以及《大威德之光》的主人翁——以降伏法聞名的熱羅多吉紮祖師悟後依然勤修生圓二次第的事例,可以說都是很好的借鑒。
二、略論無爲合覺
無爲合覺的修行,乃是修道位的開始,它是以見道位的明心見性爲基礎的,乃是自性定(止)慧(觀)雙運之法。無爲合覺與見道前的無爲修定不同。見道前的無爲修定,乃是緣空而成的空定,這種空定修出的境界,禅家稱作“鬼窟”,如果不能用觀智打破虛空,其一切功夫盡在生死之中,禅家斥爲“枯禅”。
明心見性後的無爲合覺,由于其覺智如同虛空無有障礙,所謂一真一切皆真,其定其慧盡是自性妙用,純屬智慧之舉。所以,這種無爲,是超離空有兩邊與一切我執障礙的,其目的旨在化度殘余我習而已。《金剛經》中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種差別,一個指殘余我習的多少,二個指轉化種種我習的智慧深淺。
那麼,如何才能無爲合覺呢?
真正明心見性之後,我們已然知道自性本與虛空萬物同體無二,一切有爲皆是夢幻泡影,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修呢?所以,無上乘教法到此盡說無爲,大手印只說“安住任運無取舍”,大圓滿亦是“無修無證無散亂”,道家也只教人“無忘無助”,禅宗則只說個“惺惺著”、“平常心是道”。
那麼,在這些無爲的教授背後,真正所修的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就是本元覺心的照用,《心經》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那個“照”即是。這個照與前面所說的觀,雖然皆屬觀照般若起用,但是,觀略顯有爲造作,且有反、正、偏、圓等方向之別,而照則純是清淨覺心妙用,寂然無爲而遍察無礙,乃無觀之觀,所以,觀屬識,照爲智,修行人當依智而不依識才爲正確。
無爲合覺,也就是行于般若叁昧,安住于遍知妙智以滅度心識余習。《六祖壇經》中說:“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無爲合覺的目的,旨在進一步滅度我心余習,由此與本元覺心合一,成就遍智圓滿的大手印印體——具足大圓鏡智的自受用報身——無邊大身,以及能夠促成他受用的大樂智慧報身,由此獲得超生脫死的決定性智慧和力量。
大樂智慧報身,也就是密乘的無死虹光身,道家則稱爲的長壽仙身。對此,近代各派學人,往往誤以爲其中各有不同,其實在修證原理上判斷,這些妙身實無二別。藏密大師宗薩蔣揚欽哲叁世也有“報身亦即虹身”之說。
據印度佛教史料介紹,印度古代曾經出現的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五人是修“中國瑜珈”(道家方法)成就的。據中國佛教史料介紹,禅宗著名的寒山、拾得也是不舍肉身隱遁于山岩中的。道教的張叁豐祖師生前的色身已能顯現神變,清代道家大師黃元吉圓寂時,更是當場于八仙桌上將色身隱化。所以,不論任何教派,都是在本心上殊途同歸。只是在佛教接引世人方面,其手段更爲直截與平易而已。
無爲合覺的修證,如果嚴格按照無上乘的方式,應該只身到野外,或者山洞、茅篷中,象“活死人”一樣放下心身地閉關修行才行。如果不能使身語意達到深度的寂靜,許多細微的我習根本覺察不到,所謂化度我習,只能是一句空話。這步功夫,按密宗的規矩,一般要到閉關一個或者幾個叁年叁個月又叁天才行,除非提前得大成就從關房頂上飛出來才允許出關。
無爲合覺的功夫,乃是真實功德智慧力的積累,它必須需要很長時間才行。對此,彌勒日巴大師在山洞中閉關了六年,六祖慧能大師則是在獵人隊伍中隱修了十五年,也有禅宗祖師悟後花叁十年功夫才打成一片的。所以,各位如果想在佛法上得大成就,首先應該有閉關專修的心理准備才行。
——————————————————————————————
圓智心法,學佛心印,應機而說,前無古人。
懇求正見,歡迎批評,保留版權,謝絕改編!
(普門禅院圓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叁日撰于海口)
(圓智行者于二○○二年七月一日撰于海口)
(後注:恒河大手印的後面部分,主要談悟後起修,其內容不宜深說,故此暫時擱筆,待因緣具足時再予補講)
《圓智《恒河大手印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