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粮篇
我们活着,要追求有价值的人生,在这一望无垠,茫茫无边的人生苦海里,我们必须驾着信仰的船筏,才能够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实,更美化。
佛教与一般哲学不同,佛教不只是讲知识,讲理论,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却是重视实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社会上有人很想学佛,然而人一生的岁月,为别人、为金钱、为情爱、为名利、为官位而忙碌,处在这种荣辱、是非、毁誉、得失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时间修行?
其实,只要有心,修行的种类很多,包括修身与修心,如以礼佛、诵经、拜忏、静坐等为日常修行功课,或到寺院参加朝山、受戒、讲习会、夏令营、短期出家修道会等,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本篇提供下列数种修持方法作为大众修行的参考,其余未罗列者,可详见禅净加行、寺院巡礼、社团活动篇等专文介绍。
一、平时自修功课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愈久,则愈坚固。同样的,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或上香,或礼佛,或诵经,或阅藏,或静坐,不论忙闲,能够持之以恒,时间一久,定能改变气质,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以下依时间、环境、功课类别不同,说明修行方法如下:
以时间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一分钟的修行:
家中有佛堂或经过寺院时,一问讯或端正合掌。
在佛前上香。
在佛前献花。
在佛前供一杯水。
称念三声佛号。
称诵四句偈。
以上这些都只需要一分钟即可,如果持之以恒,必有功德。
二分钟的修行:
无论是在扫地、煮饭、洗衣服、洗车、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称念"普贤十大愿"一遍。
佛前礼佛三拜。
五分钟的修行:
早晚睡前或起床时,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静心摄念五分钟。
佛前、沙发上、床上,以十口气称念佛号。
诵念《八大人觉经》一卷。
十分钟的修行:
《普门品》一卷。
《弥陀经》一卷。
大悲咒、十小咒。
十五分钟的修行:
《金刚经》一卷。
礼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打坐、观心。
三十分钟的修行:
用打坐方式静坐半小时。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时。
用礼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时。
诵《法华经》或《华严经》一卷,半小时。
一小时的修行:
诵《弥陀经》(或《普门品》)、念佛号、绕佛、回向。
诵持《金刚经》三卷或五卷随意。
诵"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三十二遍 或一○八遍。
以环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如在车上或人多场合,持佛号以默念为宜。
如在家庭,早晚课诵司法器时,不可打扰到左右邻居,就算是家中无人,也要以小声为宜。
如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不可在中间礼拜,要在东西两单。
在树下、水边、山顶,可随意静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礼拜。
礼拜场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以功课类别,修行方法可分:
如系自修,或禅、或净、或密皆可随喜,但不可执着。
如果作早晚课,可以诵经、持咒、礼拜。
持咒念佛,不分时段地点,称心随意,皆可修行。
禅者喜好参禅,净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较、计较,自赞毁他。
不分宗派,三藏十二部经典皆可诵念。
注意事项:
凡在家信众,方便自课,以不打扰别人为重要。
在家自课不一定要唱赞诵偈,以念诵、默念皆可。
在家信众共修,法器以引磐、木鱼即可。
修行从一分钟到一小时,时间不计,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恒最为重要。
如在读诵经文时,有人敲门、电话铃响,可用纸张、线香为记,经本暂合,等事情办完,再来复诵。
家中若无佛堂,以上修行除礼拜外,皆可随喜。
也可以用镜框将佛像裱框,礼拜时取出,平时收藏于高处或隐密处即可。
佛堂可安置于客厅,单身之人,可以方便置于房间高处,或以箱子作为活动佛堂(用时打开,不用时合起)。
不一定要点烛、油灯,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线香一支、净水一杯即可。
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在家课诵可随意着海青缦衣。
二、念佛共修会
念佛共修会是每周定时集会念佛共修,一来可以藉着大众威德鞭策自己向上,二来可以促进彼此道谊。
佛光山全世界派下道场,每周六晚上七点半,举行念佛共修会,此时此刻,同时有几万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的力量非自修所能比拟,在互相激荡中将佛号念熟,念到心里去。
古人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因此,当我们的心受到污染的时候,要用清净的法水来洗涤,才能使心地无邪,使人生有意义。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摄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念佛法门简单易入,八十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乃至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朗朗上口。
念佛共修会程序、内容如下:
念佛的程序:
炉香赞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念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念佛(称念六字七音弥陀圣号)
绕佛
拜愿(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拜)或静坐(十分钟)
三皈依
回向
开示
念佛的方法:
要修持净土法门,当先建立信心,依信心为支柱,然后才能生起举动,才会因果圆满,否则佛门虽大,不度无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后发愿,由愿生行,所谓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譬如离家远行,一要资财,二要粮食,缺此二事,则难到达。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其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因圆果满,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蒙佛接引。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更愿既生西方,复回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即老实念佛。
信、愿、行,为修净土法门的诸行者少不了的资粮。因此,古德的净土经论及现今的诸师净土论章等。凡谈及往生的要事,都离不了这三秘要之法。
净土的修持法门很多,可大致分为三类,即:一、持名;二、观想;三、实相,修此三种法门,都可以生于净土。此中,实相念佛即是入第一义心,观佛法身实相,所得三昧,是真如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这一法门,本来属于禅宗,但因禅心所显的境界,便是净土,因此亦摄于净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两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净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归禅门去提倡。
其次是观想念佛,这是依照《观无量寿经》中,对于阿弥陀佛极乐国的依正庄严,作十六种观法,观行若得纯熟,则开目闭目皆是极乐,立可转此娑婆为净土,即身便能畅游极乐,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的三昧,为般舟三昧,亦名佛立三昧。只是这种观法微细深玄,有五种难成:一者、根钝则难成;二者、心粗则难成;
三者、无善巧方便则难成;四者、认识不深刻则难成;五者、精力不足则难成。若要根利、心细、聪巧,还要印象深刻、精神强旺,实在不容易,因此,这种法门也不能普及,亦属难行门。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种念法容易得多,不论上中下根机,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乱,便能得三昧,所得三昧,是念佛三昧。持名念佛一法,经过二千年来佛门大德不断提倡和实行的结果,已成为最普遍、最深入民间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种种的不同。诸如:
高声念:念时声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扫除杂念。
默念:口不出声,但在心里明明白白,适用于公共场所或旅游。
金刚念:声调在高声与默念之间,一句句口念分明,耳听分明,想分明,佛声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为金刚念。
追顶念:字句紧急,一声追一声,中间毫无空隙,因此杂念无从生起。
觉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观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观想佛身相好,佛国庄严。
礼拜念:拜佛念佛同时进行。
记数念:以念珠记念佛次数。
记十念:每念十声,拨一念珠,即一边念佛一边记十数,心力专注,则不生妄想。
十口气念:以尽一口出气为度,用追顶法念佛,当出气已促,再吸一口气,方能续念,名为一口气,如是十次,故名为十口气念。
如何持名念,可随各人根机、环境而定,唯需念到浑然忘我,如古人所云:"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的感应:
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三十年迹不入俗,感得三见弥陀圣像。
唐善导大师,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
唐法照大师,曾开五会念佛,感得代宗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请入宫内,教宫人念佛。
唐少康大师,念佛一声,口出一佛。
唐怀玉法师,诵《弥陀经》三十万遍,得紫金台往生。
宋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举锤打铁一下,念一声阿弥陀佛,后念佛而化。
宋思照大师,效法藏四十八愿,结僧俗念佛三十年,临终前梦见弥陀丈六金身,自知时至,趺坐念佛而化。
宋王日休,精进念佛,预知时至,感佛来迎。
民国台北念佛团团长李清华居士,预知时至,沐浴净身,集众助念,自己端坐佛前,于念佛声中往生。
民国宜兰念佛会郑昭暄居士,虔诚念佛,感应瘫痪八年的双腿一旦痊愈。此外,古今高僧及居士,因专修净土法门,于临终身心显现瑞相感应者,如:预知时至、见佛现身、蒙佛放光接引、异香及光明遍满室中,或自见坐金莲华,随佛…
《修行资粮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