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資糧篇

  修行資糧篇

  我們活著,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在這一望無垠,茫茫無邊的人生苦海裏,我們必須駕著信仰的船筏,才能夠使身心安住,使生活更充實,更美化。

  佛教與一般哲學不同,佛教不只是講知識,講理論,佛教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完美的道德。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卻是重視實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修行"。

  社會上有人很想學佛,然而人一生的歲月,爲別人、爲金錢、爲情愛、爲名利、爲官位而忙碌,處在這種榮辱、是非、毀譽、得失中要如何修行?如何有時間修行?

  其實,只要有心,修行的種類很多,包括修身與修心,如以禮佛、誦經、拜忏、靜坐等爲日常修行功課,或到寺院參加朝山、受戒、講習會、夏令營、短期出家修道會等,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本篇提供下列數種修持方法作爲大衆修行的參考,其余未羅列者,可詳見禅淨加行、寺院巡禮、社團活動篇等專文介紹。

  一、平時自修功課

  一個人爲什麼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罐,皆需經過火焙日曬,時間愈久,則愈堅固。同樣的,我們平時能夠自行功課,或上香,或禮佛,或誦經,或閱藏,或靜坐,不論忙閑,能夠持之以恒,時間一久,定能改變氣質,淨化心靈,提升道德,增加力量,且能受到社會的尊重,人天愛戴。以下依時間、環境、功課類別不同,說明修行方法如下:

  以時間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一分鍾的修行:

  家中有佛堂或經過寺院時,一問訊或端正合掌。

  在佛前上香。

  在佛前獻花。

  在佛前供一杯水。

  稱念叁聲佛號。

  稱誦四句偈。

  以上這些都只需要一分鍾即可,如果持之以恒,必有功德。

  二分鍾的修行:

  無論是在掃地、煮飯、洗衣服、洗車、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稱念"普賢十大願"一遍。

  佛前禮佛叁拜。

  五分鍾的修行:

  早晚睡前或起床時,在床上、地板上、椅子上,靜心攝念五分鍾。

  佛前、沙發上、床上,以十口氣稱念佛號。

  誦念《八大人覺經》一卷。

  十分鍾的修行:

  《普門品》一卷。

  《彌陀經》一卷。

  大悲咒、十小咒。

  十五分鍾的修行:

  《金剛經》一卷。

  禮佛十二拜(慢慢的拜,不可太快)。

  打坐、觀心。

  叁十分鍾的修行:

  用打坐方式靜坐半小時。

  用念佛方式念佛半小時。

  用禮佛方式二十四拜,拜半小時。

  誦《法華經》或《華嚴經》一卷,半小時。

  一小時的修行:

  誦《彌陀經》(或《普門品》)、念佛號、繞佛、回向。

  誦持《金剛經》叁卷或五卷隨意。

  誦"大悲咒"十二遍、二十四遍、叁十二遍 或一○八遍。

  以環境不同,修行方法可分:

  如在車上或人多場合,持佛號以默念爲宜。

  如在家庭,早晚課誦司法器時,不可打擾到左右鄰居,就算是家中無人,也要以小聲爲宜。

  如在佛殿禮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則不可在中間禮拜,要在東西兩單。

  在樹下、水邊、山頂,可隨意靜坐,不一定要安放佛像,也不一定要禮拜。

  禮拜場所宜在佛堂、佛殿、佛塔。

  以功課類別,修行方法可分:

  如系自修,或禅、或淨、或密皆可隨喜,但不可執著。

  如果作早晚課,可以誦經、持咒、禮拜。

  持咒念佛,不分時段地點,稱心隨意,皆可修行。

  禅者喜好參禅,淨者偏向念佛,皆可自由,但不可互相比較、計較,自贊毀他。

  不分宗派,叁藏十二部經典皆可誦念。

  注意事項:

  凡在家信衆,方便自課,以不打擾別人爲重要。

  在家自課不一定要唱贊誦偈,以念誦、默念皆可。

  在家信衆共修,法器以引磐、木魚即可。

  修行從一分鍾到一小時,時間不計,完全依自己方便,但每日要持之以恒最爲重要。

  如在讀誦經文時,有人敲門、電話鈴響,可用紙張、線香爲記,經本暫合,等事情辦完,再來複誦。

  家中若無佛堂,以上修行除禮拜外,皆可隨喜。

  也可以用鏡框將佛像裱框,禮拜時取出,平時收藏于高處或隱密處即可。

  佛堂可安置于客廳,單身之人,可以方便置于房間高處,或以箱子作爲活動佛堂(用時打開,不用時合起)。

  不一定要點燭、油燈,早晚修持,香花一朵、線香一支、淨水一杯即可。

  受過五戒、菩薩戒者,在家課誦可隨意著海青缦衣。

  二、念佛共修會

  念佛共修會是每周定時集會念佛共修,一來可以藉著大衆威德鞭策自己向上,二來可以促進彼此道誼。

  佛光山全世界派下道場,每周六晚上七點半,舉行念佛共修會,此時此刻,同時有幾萬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的力量非自修所能比擬,在互相激蕩中將佛號念熟,念到心裏去。

  古人道:"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因此,當我們的心受到汙染的時候,要用清淨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邪,使人生有意義。

  念佛是叁根普被、利鈍兼攝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入,八十歲老翁念得,叁歲孩兒也念得,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乃至目不識丁的人也能朗朗上口。

  念佛共修會程序、內容如下:

  念佛的程序:

  爐香贊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叁稱

  念誦《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

  贊佛偈

  念佛(稱念六字七音彌陀聖號)

  繞佛

  拜願(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衆菩薩各叁拜)或靜坐(十分鍾)

  叁皈依

  回向

  開示

  念佛的方法:

  要修持淨土法門,當先建立信心,依信心爲支柱,然後才能生起舉動,才會因果圓滿,否則佛門雖大,不度無信之人。有了信心,而後發願,由願生行,所謂信願行爲淨土叁資糧,譬如離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

  信者:當笃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其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因圓果滿,我若念佛,必得往生。其次信佛力慈悲,攝受衆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蒙佛接引。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更願既生西方,複回娑婆,度脫一切衆生。

  行者:即老實念佛。

  信、願、行,爲修淨土法門的諸行者少不了的資糧。因此,古德的淨土經論及現今的諸師淨土論章等。凡談及往生的要事,都離不了這叁秘要之法。

  淨土的修持法門很多,可大致分爲叁類,即:一、持名;二、觀想;叁、實相,修此叁種法門,都可以生于淨土。此中,實相念佛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所得叁昧,是真如叁昧,亦名一行叁昧。這一法門,本來屬于禅宗,但因禅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因此亦攝于淨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及,所以在淨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禅門去提倡。

  其次是觀想念佛,這是依照《觀無量壽經》中,對于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皆是極樂,立可轉此娑婆爲淨土,即身便能暢遊極樂,功效之大,不可言喻,修此法所得的叁昧,爲般舟叁昧,亦名佛立叁昧。只是這種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

  叁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足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還要印象深刻、精神強旺,實在不容易,因此,這種法門也不能普及,亦屬難行門。

  再次就是持名念佛了,持名比上述二種念法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機,皆能念佛,若念到一心不亂,便能得叁昧,所得叁昧,是念佛叁昧。持名念佛一法,經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爲最普遍、最深入民間的佛法。

  持名念佛的方法,因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以及念佛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念法也有種種的不同。諸如:

  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其效用可治昏沈,提起精神,掃除雜念。

  默念:口不出聲,但在心裏明明白白,適用于公共場所或旅遊。

  金剛念:聲調在高聲與默念之間,一句句口念分明,耳聽分明,想分明,佛聲能在身口意中不散失,便爲金剛念。

  追頂念:字句緊急,一聲追一聲,中間毫無空隙,因此雜念無從生起。

  覺照念:一念念回光返照,向于自性。

  觀想念:一面念佛,一面觀想佛身相好,佛國莊嚴。

  禮拜念:拜佛念佛同時進行。

  記數念:以念珠記念佛次數。

  記十念:每念十聲,撥一念珠,即一邊念佛一邊記十數,心力專注,則不生妄想。

  十口氣念:以盡一口出氣爲度,用追頂法念佛,當出氣已促,再吸一口氣,方能續念,名爲一口氣,如是十次,故名爲十口氣念。

  如何持名念,可隨各人根機、環境而定,唯需念到渾然忘我,如古人所雲:"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念佛的感應:

  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叁十年迹不入俗,感得叁見彌陀聖像。

  唐善導大師,念佛一聲,口出一道光明。

  唐法照大師,曾開五會念佛,感得代宗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請入宮內,教宮人念佛。

  唐少康大師,念佛一聲,口出一佛。

  唐懷玉法師,誦《彌陀經》叁十萬遍,得紫金臺往生。

  宋黃打鐵,以打鐵爲生,舉錘打鐵一下,念一聲阿彌陀佛,後念佛而化。

  宋思照大師,效法藏四十八願,結僧俗念佛叁十年,臨終前夢見彌陀丈六金身,自知時至,趺坐念佛而化。

  宋王日休,精進念佛,預知時至,感佛來迎。

  民國臺北念佛團團長李清華居士,預知時至,沐浴淨身,集衆助念,自己端坐佛前,于念佛聲中往生。

  民國宜蘭念佛會鄭昭暄居士,虔誠念佛,感應癱瘓八年的雙腿一旦痊愈。此外,古今高僧及居士,因專修淨土法門,于臨終身心顯現瑞相感應者,如:預知時至、見佛現身、蒙佛放光接引、異香及光明遍滿室中,或自見坐金蓮華,隨佛…

《修行資糧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禅淨加行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