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因会招恶果”,岂不是违背“佛教自己的宗旨”
所以叫做“自教相违”。
测验 | 因明共有多少过? | 宗有几过? |
因有几过? | 喻有几过? | |
怎样叫做现量相违? | 怎样叫做比量相违? | |
怎样叫做自教相违? |
(4)“世间相违”
例:
宗——人用不着饮食。
人决定要有饮食,现在说“人用不着饮食”,这岂不是违背“世间上一切人的事实”
故名“世间相违”。
(5)“自语相违”
例:
宗——君子就是小人。
君子当然不是小人,小人也当然不是君子。现在“前陈”说“君子”,而“后陈”又说“小人”,这岂不是“前后自语相违”吗
(6)“能别不极成”
例:
宗——世界上有一个乌托邦。
“前陈”的“世界”是大家公认的,而“后陈”的“乌托邦”是不共许的,所以叫做“能别不极成”——“能别”是指“后陈”的“能分别”。
测验 | 怎样叫做世间相违
| 怎样叫做自语相违
|
怎样叫做能别不极成? | 能别是指甚么
|
(7)“所别不极成”
例:
宗——空花能结果。
“后陈”的“果子”大家是公认有的,而“前陈”的“空花”是决不会赞成,所以叫做“所别不极成”——“所别”是指“前陈”的“所分别”。
(8)“俱不极成”
例:
宗——水月现空花。
“前陈”的“水月”固然是没有,就是“后陈”的“空花”,又何尝是有呢
前后两个“宗依”都是没有,所以叫做“俱不极成”。
(9)“相符极成”
例:
宗——食饭可以充饥。
“宗依”要立、敌共许,“宗体”是要敌者反对,这在前面讲了许多。
现在说“食饭可以充饥”,这是人人共许的,用不着“立宗”,所以叫做立和敌“相符极成”。
上面宗上九过是“宗”上犯过,不过前面五过是遣除一切法的“自相”,及障碍他人的“智慧”;中间三过是没有“宗依”,而不容许成立“宗体”;后面一过是人人已知,徒劳无“果”。这九种都叫做“似立宗”。
测验 | 怎样叫做所别不极成? | 怎样叫做俱不极成
|
怎样叫做相符极成
| 怎样叫做遣诸法自相门
| |
怎样叫做不容成
| 怎样叫做立无果
|
【“因”有“十四过”,是如何
】
现在来说“因”的过,共有三种:
(1)“不成”有四过。
(2)“不定”有六过。
(3)“相违”有四过。
“不成”有“四过”,是如何
(1)“两俱不成”
例:
宗——人头有作用,
因——可以行路故。
前面“宗”过只要举一支,现在“因”过就要举两支了。宗的“前陈”既然是“人头”,举的“因”是“行路”,人头会行路,立同敌两家,俱不共许,所以叫做“两俱不成”。
(2)“随一不成”
例:
宗——女子不必读书,
因——无才便是德故。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已成过去的废话,现代新青年女子就不会赞成的,所以叫做“随一不成”。
(3)“犹豫不成”
例:
宗——草中有人,
因——有人行故。
你说草中有人行,是不是的确
假定是蛇行或是风动,难道也是人行吗
这是“因”上自己先犯了狐疑不定的过失,所以叫做“犹豫不成”。
(4)“所依不成”
例:
宗——龟毛有作用,
因——可做笔故。
笔依毛做,笔是“能依”,毛是“所依”。龟毛既是没有,怎样可以做笔
所以叫做“所依不成”。
测验 | 因中十四过分为几类? | 不成有几? |
不定有几? | 相违有几? | |
怎样叫做两俱不成? | 怎样叫做随一不成? | |
怎样叫做犹豫不成? | 怎样叫做所依不成? |
“不定”有“六过”,是如何?
(1)“共不定”
例:
宗——我是人,
因——有眼故。
人有眼,畜生也有眼;有眼的“因”可以成立你是“人”,亦可以成立你是“非人”,故名“共不定”。
(2)“不共不定”
例:
宗——我是人,
因——有四目故。
无论是人或不是人,都没有四个眼,所以叫做“不共不定”,人与非人都不共此“因”故。
(3)“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
例:
宗——我是在家人,
因——剃光头故。
在家人是“同品”,有一部分人“剃光头”;出家人是“异品”,完全“剃光头”。因明上的规则,“异品”要“遍无性”;现在异品倒遍有了,剃光了头,岂不是犯了“异品遍有”的过吗
所以叫做“异品遍转”。即是应当“无”,而现在反转成“有”了。
(4)“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
例:
宗——我不是学佛的人,
因——住在家人的房屋故。
不学佛的人是“同品”,固然是住在家人的屋;学佛的人是“异品”,也有一部分住在家人的屋。因为学佛的人有出家学佛和在家学佛,所以“异品”也有“一分”。
(5)“俱品一分转”
例:
宗——我是男人,
因——穿长衫故。
男人的“同品”固然有一部分的人穿长衫,而女人的“异品”也有一部分的人穿长衫,所以叫做“俱品一分转”。同品异品各有一分,也是犯了“异品遍有”之过。
(6)“相违决定”
这个例要立两个。
①立者例
宗——和尚无工作,
因——无农工商职业故,
喻——如游手好闲之人。
对方的人若承认其“因”,没有农工商之职业,则无工作之“宗”,便已成立。
②敌者例
宗——和尚有工作,
因——传教布道故,
喻——如牧师神父。
立者若承认其“因”——传教布道,则有工作之“宗”亦能成立。彼此互相决定,互相违背,双方都不能成立。但立者是“立”,敌者是“破”,
故立者失败,不能成立其“宗”,所以叫做“相违决定”。
测验 | 怎样叫做共不定? | 怎样叫做不共不定? |
怎样叫做转? | 怎样叫做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 | |
怎样叫做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 | 怎样叫做俱品一分转? | |
怎样叫做相违决定? |
【“相违”有“四过”,是如何?】
(1)“法自相相违”
例:
宗——强盗也是慈悲,
因——害人故。
强盗固然是害人,但害人的不可称他是“慈悲”,实是违背“后陈”的“自相”——“言上表陈”,所以叫做“法自相相违”。
(2)“法差别相违”
例:
宗——贤君是前王,
因——利益民众故。
利益民众的前王如“尧舜”固然是“贤君”,若指前王如“桀纣”,恐怕不是“贤君”吧?这举出来的“因”,同“后陈”的“前王”内容有冲突啊。因为“桀纣”是没有利益民众的,并且违背“后陈”的“差别”——“意中含许”,所以叫做“法差别相违”。
(3)“有法自相相违”
例:
宗——君子不是好人,
因——害人故。
“害人”的固然不是“好人”,但害人的怎样可称为“君子”呢
这害人的“因”,岂不是违背“前陈有法”的“君子”吗
所以叫做“有法自相相违”。
(4)“有法差别相违”
例:
宗——古人是好人,
因——有道德故。
“有道德”的固然是“好人”,但古人如颜回固然有道德,若古人如盗跖也算有道德吗
这有道德的“因”,指古之…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捌、因明入门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