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
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
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
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
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都是会亡国,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戒杀,
断 案——故佛教是会亡国。
这是对于“民权主义”相冲突。
大前提——凡主张不事生产者,都是会亡家,
小前提——佛教是主张不事生产,
断 案——故佛教是会亡家。
这是对于“民生主义”相冲突。
大凡一种学说的主张,如果对于本国大家所共同信仰的“三民主义”相冲突,你想流行到民间去,那是好像缘木求鱼一样,不打倒你还算是侥幸!
我们佛教徒遇到了这种难题,怎样去对付它呢
是不是说不要紧,我们有无常、苦、空、无我的法宝,去解决它呢?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火上加油,足助自杀的论调。
所以我处处欢喜和人家讲“因明”,就是看到这一层。他如果懂了“因明的规则”,他说话也就不敢乱说,会入“正理”了。如其不信,试问:
(1)主张独身者会灭种吗
宗——佛教不会灭种,
因——有在家学佛故,
喻——如男女居士。
(2)主张和平者会亡国吗
宗——佛教不会亡国,
因——有大乘菩萨戒故,
喻——如扶助弱小民族之国家。
(3)主张教育者会亡家吗
宗——佛教不会亡家,
因——有教育文化职志故,
喻——如普通教育文化。
吾故曰:不善因明规式者,今后恐难以弘法。故负有宣传佛教之责任者,对此宜熟习研究。在中国翻译的“因明论”计有两种:
(1)《因明正理门论》:是陈那菩萨所造,唐义净法师译。
(2)《因明入正理论》:是商羯罗主菩萨所造,唐玄奘法师译。
现在所讲的是属于第二种。
这个题目的解释很简单的,就是:
(1)由此因明而入陈那的正理。
(2)由此正理而入陈那的门径。
(3)由此入论而入陈那的因明。
这三种解释都能略诠,现在先把这个“因”字,表说如左:
a.“生因”:是由此“因”,而生敌者之“智”,故名“生因”,单属“立者”一方面说。
b.“了因”:是由此“因”,而了立者之“义”,故名“了因”,单属“敌者”一方面说。
“生因”又分为三:由立者先有现量之智,故名“智生因”。次由智而观察其义,故名“义生因”。再由义而发言,故名“言生因”。所以先有智而后明义,次由义而后发言,是从内向外,因为智在内而言在外。
“了因”又分为三:由敌者先明了立者之言,故名“言了因”。次由言而明了其义,故名“义子因”。再由义而生其智,故名“智了因”。所以先有言而后明义,次由义而生智,是从外向内,因为言在外而智在内。因之:
“立者”虽重在“发言”,而“智”和“义”实属先要的条件。
“敌者”虽重在“生智”,而“言”和“义”亦是先决的问题。
“智生”、“义生”单属“立者”。
“义了”、“智了”单属“敌者”。
而“言生”、“言了”乃属“立”和“敌”双方直接。
“因”的大意略释如是,其“论题”或“离释”或“合释”请阅《因明大疏》。
【商羯罗主菩萨造】
“商羯罗”,华言骨缫;是天名,合言为天主。因菩萨之父母乞此天神而得子,故以为号。自利利他,制造此论,上弘佛注,下度众生,故称菩萨。
【玄奘法师译】
“玄奘”是别号,“法师”是通称。“玄”是智慧玄妙,“奘”是福德广大。法师之意是以法自师,亦以法为人师。广译经论,又名“译师”。
【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释此颂文。先列其表。
“能立”是属于“立者”。
“能破”是属于“敌者”。
“现量”、“比量”是双通“立”和“敌”。
“真”者不谬。
“似”者乖违。
(1)何谓真能立
三支无缺,诸过皆无,能正开示,名“真能立”。
(2)何谓真能破
立者错谬,能正指责,或显过破,或立量破,名“真能破”。
(3)何谓似能立
四支互缺,诸过随生,自误误人,名“似能立”。
(4)何谓似能破
立者无过,反自陷言,以正为倒,将非作是,名“似能破”。
(5)何谓真现量
直照其境,不假思量,名“真现量”。
(6)何谓真比量
三支具足,事理分明,毫无错谬,名“真比量”。
(7)何谓似现量
非直照镜,思量卜度,名“似现量”。
(8)何谓似比量
似是而非,事理含糊,非真实智,名“似比量”。
“能立”与“能破”虽唯“悟他”,亦兼“自悟”。盖悟他必先自悟,约胜而言,故名“悟他”。
“现量”与“比量”虽唯“自悟”,亦兼“悟他”。盖自悟后亦须悟他,亦约胜而言,故称“自悟”。
“似立”与“似破”虽未能“悟他”,约反面观,多助正面,故亦有“悟他”。
“似现”与“似比”虽未能“自悟”,倘无邪僻,难显真正,故亦有“自悟”。
是故无论若“真”若“似”,互相发明,其功力齐等。上来一颂略释如此。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
“如是”二字是指前面一颂,“总摄”是总包收摄,“诸论”是指一切经论。“要义”是指一切经论中紧要的义理,不出“能立”“能破”等一切要义。“此中”二字是指前“能立”中的条件。
怎样叫做“能立”呢
答覆这个问题,只用“宗等多言”四个字就够了。“宗”就是宗旨,“等”就是因和喻。意思就是说,“能立”的条件是要用“宗”“因”“喻”很多的语,才叫做“能立”。反过来说,设若没有“宗旨”,又没有“理由”,或有理由,又没有“事实”;话说不完全,怎样去同别人辩论呢
“开”是开导,“示”是指示,问者有二:
(1)“敌者”就是反对的人。
(2)“证者”就是证明的人。
“未了义”就是“敌者”同“证者”没有明了我“所立”的意义。
敌者未了——一是无知,二是偏执,三是异教。
证者未了——一是年老,二是理异,三是审详。
故就“敌者”言“开”——如茅塞顿开。
而对“证者”言“示”——如歧路指示。
或对敌、证,双言开、示。能用宗、因、喻许多的言句,来开导指示一切有疑问的人,不明了,能令他明了,这是“能立”的目的。至于“能立”,但属“因”和“喻”,“宗”是“所立”,那是到后面再来说明。
【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性故,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上面说过,“能立”的条件是用宗、因、喻做成的,现在先把“宗”上几个条件逐一说明如下:
做“宗”的条件一共有四条,一要“极成有法”,二要“极成能别”,三要“差别性故”,四要“随自乐为所成立性”。这四个条件不缺,才能叫做“宗”。
“有法”是“前陈”,“能别”是“后陈”,“极”是至极,“成”是成就,连起来说,就是“至极成就”。明白点说,就是前陈宗依及后陈宗依,立者和敌者双方都到了极点共许成就,所以叫做“极成有法”、“极成能别”。
“差别性故”这句话你们倒不要误会,切切不是八名词中的“自性差别”,因为那个地方的“差别”是说“后陈”差别“前陈”——述语对主语说的。这里所说的“差别”是前后陈互相差别,怎样叫做“互相差别”呢
例如:声是无常
这句话里的前陈是“声”,后陈是“无常”。但前陈不定是一个,后陈也不定是一个。例如:
现在说声是“无常”,不是说色香味等“无常”,说的是无常之“声”,不是说苦空无我等“声”。
即因为前陈同后陈是差别,后陈同前陈也是差别,所以叫做“互相差别”,故名“差别性故”。
“随自乐为所成立性”,“随”是“随顺”,“自”是“自己”,“乐”是“好乐”,“为”是“作为”,“所成立”是“宗体”,“能成立”是“因喻”,综起来说:随顺自己欢喜立的宗体,这样才叫做“宗”。要知道怎样才叫做自己欢喜
那是要看下面的四种宗体:
(1)遍所许宗
(2)先承禀宗
(3)傍准义宗
(4)不顾论宗
怎样叫做“遍所许宗”呢
就是说普遍一切人所共许的,这是不能“立宗”啊。
怎样叫做“先承禀宗”呢
“先”就是未立宗之先,“承”是“承受”,“禀”是“秉奉”,意思就是说,立者和敌者在未立宗之先已经是同禀受一样的教法,所谓同教中人,无所诤论。
怎样叫做“傍准义宗”呢
“傍”是“傍显”,“准”是“准从”,“义”是“义理”,“傍准义”就是不从正面说,乃从反面说。譬如明明是说张三,他偏偏要说李四,这叫别人怎样会知道呢
因明上的规则是要对方的人,在言语上知道你说的是甚么。如果你说话不明不白,那是最容易令人误会,怎样会能令真理明白呢
所以傍准义宗也是不能“立宗”啊。
怎样叫做“不顾论宗”呢?“不顾”就是不问对方敌者反对,我总是要立,“宗”辩论来成立。可见前面三种——(1)“遍所许”,(2)“先承禀”,(3)“傍准义”,都是不能“立宗”。唯有第四不顾论,才是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才可“立宗”,现在来举出一个例:
声论派,他主张——声是常住。
佛教徒,他主张——声是无常。
佛教徒反对声论派,就是不顾宗论。上面“宗”的规则大略讲了,现在再来讲“因”的规则: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
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
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于同品定…
《慈航大师全集(一)相宗十讲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