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P17

  ..续本文上一页,无论佛出不出世,众生一直因为造作善恶业力而轮回六道中,更因众生“无量善业、善缘、净业、净缘、恶业、恶缘”的各各共业层次的差异显相,由无量善增上缘与无量净增上缘及无量逆增上缘以及无量恶增上缘而衍生无量善业因缘和合、无量净业因缘和合、无量恶业因缘和合的差别世界显相……,如无数“学佛者”生生世世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自然形成无量福德感报的世界,广说又有无量差异净土世界的显相。又如无数众生造作善业及造作十恶业,自然形成善有善报的三善道(天人世界、阿修罗世界、龙世界、人类世界)及恶有恶报的三恶道(鬼神世界、畜生世界、地狱地界)。故知“业、缘、果、报”的课题,是十方宇宙中有情众生自作自受的真理,不是某个“部派佛教”专有的哲学名词。

  (6)佛经上所说“世界”、“众生界”的深义

  界的意义,非常的广泛深奥,在《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一、五十六、五十七、《辩中边论》中卷、《杂集论》二卷、《五蕴论》八页以及《俱舍论》一卷……等,都有解释。其中《杂集论》卷二十七页说:“界,是能持因果性义。”《俱舍论》卷一十五页说:“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是界义,如十八界。”《解深密经》卷三更清楚的指出:““界”义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星球世界),二者有情世界(有情众生居住的世界),三者法界(按法界有三义:1诸法的分界名为法界。2一法总摄万法,称法界。3真如的理性,名法界,诸佛所依之性,诸法皆同一性(性空)名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杂阿含经》也有说明“三五四”)。

  既然“界”的意义,是在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由因至果所形成无数差别种类的意义,当然就有由众生业力差别,而形成不同众生业力因果相应的世界种类。所以《杂阿含经》上说“众生界无数无量。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亦即是说,众生恒常与自己造作业力而形成未来投生之处的时间与空间相应。我们地球世界只是释迦牟尼佛手上所抓泥土譬喻中的无数众生形类可见中的一粒沙土而已,还有无数由不同业力所形成形相、心识、种类微细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如净土世界及他方浊恶世界,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一样的广泛无尽,不可预知、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地球人类肉眼的力用可以看见。

  (7)《杂阿含经》上有“众生物与类聚”的经证

  在《杂阿含经》第十六卷第四四七经又广义的说明界与界聚、众生物以类聚的道理,我们看经上说:“当时尊者憍陈如和许多比丘都经常聚集在一个地方经行、论道,他们都是上座多闻的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当时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亦即聚集在一个地方绕行、论道,他们都是少欲知足、修头陀苦行、不积畜财物的梵行者。当时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一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具有大智辩才的智证者。当时尊者大目犍连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亦即聚集在一处绕行、论道,他们皆是具有神通大力的修行人。当时阿那律陀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具有天眼通的修行者。当时尊者二十亿耳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勇猛精进、专门精勤的修行人。当时尊者陀骠亦与众多比丘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能为大众广修供具的佛弟子,即以施主供养的器具转养僧众。当时尊者优婆离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通达戒律行仪的佛弟子。当时尊者富楼那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法,他们皆是具有辩才、善说法要的修行人。当时尊者迦旃延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当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多闻总持的佛弟子。当时尊者罗

  罗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论道,他们皆是善持律行的佛弟子。当时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亦聚集在近处经行,他们皆是造恶多端的僧团败类。是名比丘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所以说比丘们都是经常各各与他们修行法门相应的同参道友聚集在一起论法、修行。是故诸比丘,当善分别种种诸界。”

  《杂阿含》卷三十七(一○四五)经又对众生“物以类聚”的道理,做了很好的说明。如经文说:“尔时世尊诸比丘:有“相习近法”,谓杀生者、杀生者习近,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各各随类更相习近。譬如不净物、不净物自相和合,如是杀生、杀生,乃至邪见、邪见,自相习近。如是比丘,不杀生、不杀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譬如净物,净物自相和合,乳生酪,酪生酥,酥生醍醐,醍醐自相和合,如是不杀、不杀更相习近,乃至正见,正见更相习近,是名比丘相习近法。”

  《佛说相应可经》亦云:“佛在舍卫国请诸比丘,比丘即到,佛告比丘:比丘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不闻者不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闻者多闻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贪淫者贪淫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贪淫者不贪淫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嗔恚者嗔恚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嗔恚者不嗔恚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愚痴者愚痴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慧者慧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布施者布施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悭贪者悭贪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少欲者少欲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多欲者多欲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持戒者不持戒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持戒者持戒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难给者难给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易给者易给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知足者不知足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知足者知足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不自守者不自守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自守者自守者俱,相类、相聚、相应、相可。

  佛说:比丘,如是慧人当分别是因缘,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莫行。佛说如是,比丘受行者著意。”以上是说明人与人之间,亦绝对不会违背“物以类聚”的道理。

  亦即是证实,宇宙中众生世界的升堕沈降,也绝对不会违背“物以类聚”的原则(见《楞严经》)。众生的业力就像磁铁一样,一定依循著众生自己所造的业轨运行,生生世世,在自作自受的因缘聚会里遭受果报,一点也不会错误。

  当我们的心“黑暗”时,自然与“黑暗”的“业轨”相应。当我们的心“光明”时,立即与“光明”的“业界”相应,当你贪念生起时,便与全世界正在生起贪念之人的业力相吸相应。当我们善心生起时,同时亦与全世界正在生起善心之人的业力(心力)相吸相应……。这就是《杂阿含经》所说的造恶者自然与恶界相应,行善者自然与善界相应的道理。这种众生“业力”与“界”相应的真理,不论佛出不出世,世间有没有佛法存在,是宇宙间本来存在的自我生存原则,本来就如此的,不是佛制定的,也不是外教创说的。

  我们看我们这个世界,从商者有商业团体,为政者有政党组织,务农者有农村的生活层面,士农工商、宗教团体……各有所司,这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我们具有那一类众生的“心态与喜好”,就与那一类众生的“业轨”相应,小至个人、家属、职业、兴趣,大至种族、社会、国家乃至延伸至无尽宇宙中,各各有众生居住的世界,无不循著「物以类聚”的生存原则,众生“业力”与“界”相应的真理,遵循著各各众生共业世界的业轨,在那里繁衍生存,遭受果报……。

  (8)众生世界无量众生业力无量

  业力与因果的事实,不论佛出世或不出世,都自然存在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显相中。六道轮回,就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而形成。六道中的每一道,又由每一道众生的别业所感而显报。再说,天人世界、畜生世界、地狱世界、饿鬼世界、修罗世界、龙世界、人类世界,每一个世界又都可看成每一类众生的共业而感报;而在每一道世界中又形成千差万别的别业世界、共业世界、从大至小、从小至微……,无量共业、别业众生的业力互相交织、重叠、细微、杂结、难解、不可思议……。无量善恶业力复杂的众生在这个世界的六道轮回中,在十方世界的每一处业感轮回中,刹那刹那往返进出……无量无数,非我们这个地球人类的肉眼、智慧、所知、所见……。又有无量无数的净业众生,在十方世界,往返、进出……,非我们地球人类肉眼、知识所闻、所见……。

  故佛在《杂阿含经》上说:“若诸众生(宇宙的众生),其形可见者(众生形状可以让我们看见的),就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宇宙中的众生),得人身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宇宙中的众生),在其他五道中轮回者,如大地上的泥土那么多。若诸众生,从地狱命终,生人中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从地狱命终,还生地狱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者,如我手中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成就杀、盗、淫、妄、饮酒、邪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从人道死,还生人道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何其少;若诸众生,从人道死,生地狱世界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若诸众生,从天上命终还生天上者,如我手上抓的这把泥土那么少;若诸众生,从天上命终堕入地狱者,如大地上的泥土何其多……。”

  这就说明了一件事实,众生“界”无量,众生“业”无量,宇宙中众生共业所感的世界无量,众生别业所感的别业世界无量,相似恶业众生所感的浊恶世界无量,相似善业众生所感的清净世界无量。众生若偷盗、若邪淫……,必然共同形成相似业力所成就的浊恶世界,众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邪行……,必然共同形成相似业力…

《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 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