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汉传禅观遗珍集▪P16

  ..续本文上一页。称此一佛名。三根皆普利。譬如摩尼珠。能雨一切宝。一佛名如是。成就一切慧。心净即土净。佛生了然故。一佛一切佛。一切土一土。心外本无土。刹刹唯心现。若了唯心土。生彼即生此。无生无不生。无不生生生。无不生不生。无生生不生。若了无生者。缘起互无碍。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净土妙莲花。皆从自心有。净心即是佛。不可得思议。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附或问 示壁如禅人

  或问。华严是毗卢根本佛门。理事行相。轮圆具足。显佛果位中智悲德相。具足无量乘故。无量乘者。无不收尽。不知。禅宗称顿悟者。何教所摄。岂非清凉判顿教摄欤。抑亦未及圆教者欤。曰华严具无量乘者。以佛果德相。普示众生。用成因位。使大心众生。繇此顿入。如水一滴即同大海。顿发圆机。即众生心中。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此是教家极则。非比禅宗悟门也。如教家所能摄者。吾佛四十九年所说妙法。判教者。无不摄尽。何故复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悉皆罔措。人天会中。岂无圆顿之机。又何待迦叶一人破颜微笑者欤。故世尊印定以教外别传之旨。付嘱摩诃迦叶。以此则知。五教所不能摄。唯禅门能摄五教。如净因禅师一喝中能分五教。岂但一喝。即一语一偈。一动一静。皆纯圆之旨。非悟入者。可能仿佛万一也。或禅宗称顿者。是顿悟之顿。非判教之顿也。良以。教者贵在众生以期悟入。如获悟者。岂教之能摄也。当知宗门中。别有长处。古德云。此事不与教乘合。惟到者乃能知之。非诤言也。

  或问。华严乃性起法门。众生悟入者。于一尘中。彻见无边法界。知心体合。达本忘情。彻诸佛之本源。洞众生之本际。故华严论云。其为本者。不可以功成。其为源者。不可以行得。如生在王家。天然之贵。岂禅宗称顿悟。曰教外别传者。过此而别有长处耶。不涉此大教。而别有长处耶。曰是何言欤。经中分明向汝道。如来显此果位德相。使大心众生。以期悟入。其悟入二字。与言说之相。何啻霄壤之远也。如言说之相即是。而不期妙悟者。经不云乎。如贫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纵知如来无边法宝之藏。还如穷子。犹在门外。止宿草庵。非己有分也。只饶顿入圆明。入不思议法界。未称悟门。须知。法身向上。更有事在。所以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如疏山仁禅师问沩山云。法身之理。理绝玄微。不夺是非之境。犹是法身边事。如何是法身向上事。沩竖起拂子。师曰。此犹是法身边事。沩曰。如何是法身向上事。师夺拂子。折折掷向地上。便归众。沩曰。龙蛇易辩。衲子难瞒。此犹是未悟底时节。便有如是作略。非跳出教家窠臼。何能得此利便耶。后问明招。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招曰。却使沩山笑转新。师于言下大悟。曰原来沩山笑里有刀。当知宗门中句。不落言诠。只此一句子。一大藏教注不破。不与教乘合者愈明。所以称别传长处者。不亦宜乎。

  或问。禅宗中。以悟入二字。超出教乘。法华经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已具悟入。何待宗门以悟入为标的耶。曰法华经中。世尊入无量义定。放白毫相光。繇是天雨四花。已印证说法华竟。其会中大众。不解不知。岂但悟入之者。如予净土缘起中谓。法华是开示中一大事因缘。拈花微笑。是悟入中一大事因缘也。故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及乎三请。复云。吾今为汝分别说法。始说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文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良以。教乘非思量分别。则无可言说。是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智不能知。识不能识。非大悟门。无繇契会。故吾宗门中。妙悟不在言诠。其悟之一字。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又如海船稍遇顺风。则倏忽千里。非比教家终日说悟入。而不求妙悟者哉。果能思经中深义。以思入于无思。而悟入者。此人三乘圆极教网。所不能羁。复从自心中。能演出一大藏教。如天台智者。圭峰大师。即是宗门。非教家人也。于法华中豁然大悟。向圆觉经一言之下。心地开通。妙悟者。在法华圆觉。非在三大部及大小疏钞者也。吾宗门中人。岂但圆觉法华。即犬吠鸡鸣。鸟啼花笑。触处逢缘。皆能悟入。如临济大师问黄蘖。佛法的的大意。三次俱不领会。复于大愚滩头。看破黄蘖用处。便云。原来黄蘖佛法无多子者。便是宗门中长处。非教乘所能载也。

  或问。如师所云知无明无体。便云本无。又指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复引知幻即离等语。便不假修证。如楞严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何以云一入理者。便不用修耶。曰若如此说。岂但楞严。圆觉即云。以幻修幻。汝岂不闻。中峰大师曰。文殊普贤二章。宛有衲僧气象。如楞严经七处征心。心不可得。乃至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圆融之旨。根根尘尘。皆发明妙明真体。有志丈夫。向者里全身担荷。又何待劬劳。肯綮修证。故吾祖师云。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又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即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所护念。不比教家楷定法则。真发明大理。悟之一字。亦须吐却。况其修之与证。还留得纤毫踪迹也无。此与大理已明者说。若不能离见超情。尽是堕坑落堑。故云。大理已明。如丧考妣。中峰大师颂云。大地山河平似掌。一条官路直如弦。时人不会融通意。铁壁银山在面前。只此一个悟字。如铁壁银山。若说修与不修。大似无系縳中。自寻个系縳。所以宗门中长处。岂与教家而较其优劣。若真是悟彻底人。不妨装香扫地。成就种种行门。善念尚不起。况诸恶念者乎。

  或问。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心意识作么生离。识之一字。亦不恶。如教中说。小乘灭识取证。深密经。第八种子识。为如来藏。若说业种恒真。生怖难信。皆为凡愚而不开演。如楞伽经说。第八业识。即如来藏。维摩亦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又云。未具佛性。亦不灭受而取证也。受既不灭。想识亦然。如楞严识性周遍。华严以大悲行。从无作根本智起。不属五位之内。行相因果。专以佛果示悟众生。明佛果无二愚也。何心意识而可离乎。虽设行相法门。佛不说之。总令当位菩萨自说。佛但放光表之。然安立佛果行位。为悟大根众生。故将佛果直授为因。因即以果为因。果即以因为果。故不离本处。而充法界。一一身相及身毛孔。国刹重重。菩萨佛身互相摄入。杂类众生。身土相入。悉皆无碍。以此则知。佛果决无二愚可断。大根众生。以果为因。无愚可断愈明。况灭识耶。宗门中人。参究向上一路。更超出此根本法门一步。何云离心意识耶。曰宗门中说离心意识。理极深玄。非灭识也。谓单提句话头。大理不明。如临大敌。心意识要起。起不得。以此曰离。非断离之离。如圆觉云。知幻即离。亦非有可离之离也。只此一句话头。能超教中无数方便。如天台一心三观。性恶即真。全性起修。乃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若非妙悟。尽属识情。如黄叶止啼。终无得理。纵观理成就。未免楷定六即是非。只如智者大师。顿发圆机。止获五品。况诸未悟者乎。故吾宗门长处。才初发意。便不落阶级。只此一法门。最捷最径。便不与教中比论。况绝后再苏。而发明大理。更跳出理之窠臼者。故云。如好坚树。一出土而迥压群阴。如频伽鸟。虽在[穀-禾+卵]中。音声已逾众鸟矣。所以宗门说法者。一语一言。雷轰电掣。三乘胆颤。十地魂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洞山大师偈云。如荎草味。如金刚杵。正中妙挟。敲唱双举。又云。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可谓悟之一字。亦沾染不得。况三乘教理。肯留些子朕迹。故宗门入处。掀翻世界。掉转乾坤。最极深玄。所以云。一大藏注不破。法眼大师云。理极亡情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当知初心即能超过一切法门。诸悟入者长处。岂毫楮。能罄之者哉。

  佛指生因心  是诸佛果德  复示佛果德  是众生因心  因果交互通  

  佛生了然故  法界性缘起  顿入不思议  不以此为因  安得常住果  

  纵修于多劫  不名生佛家  故说妙莲花  开示佛知见  执果德行相  

  不能晓了此  凡圣悬隔故  自生优劣想  唯吾祖师禅  以此期悟入

  教乘不能摄  能摄于教乘  超出法界量  迥离言说想  三千七百祖  

  展转相授受  传灯永不灭  行于异类中  头角灼然露  咳[口*敕]与掉臂  

  应机无等伦  是宗门长处  智者求妙悟  慎勿怀迟疑

  示蒋月船居士

  若人欲出于生死。净土法门为第一。彼佛厥号阿弥陀。广发四十八大愿。若能称其名号者。决定往生安乐国。彼土庄严最清净。水鸟树林皆念佛。七宝池开四色花。八功德水随意乐。七重宝阁迥诸天。宝楯宝网光交映。行树咸敷众宝花。天诸音乐无间然。得生彼土何因缘。自心具足佛种子。彼佛愿力能加持。使我行人易成就。彼佛如母忆念子。子若逃逝母何为。子若忆母便相见。即得往生安乐土。

  示等健行者

  若人诵般若。智慧如金刚。最胜最坚利。能断扳缘苦。光焰烁世间。破诸无明暗。广度群生类。实无灭度者。六尘本清净。不以尘生心。根蕴亦复然。亦不依识住。应知住无所。智慧了然故。闻经不惊怖。四相皆远离。初中并后善。渐入渐增长。不即亦不离。不常亦不断。三心不可得。万行悉圆满。世界非世界。众生非众生。庄严非庄严。果知非非者。成就种种名。不住相布施。如日光普照。不久获佛智。成就大悲心。

  示呐然上座

  性天清彻。尘云而逐于阴晴。慧月孤明。识雨而迁于朗昧。所以情生智隔。想变体殊。示寂毗耶。沉痾马祖。夫病者万异。略而有三。何谓三。有不病而病。病中病。病中不病。不病者。谓世欲笼罩。苦乐忧煎。侵优净体者是也。病中病者。谓汝现所染。更惧生死者是也。病中不病者。谓彻理知命。出生死者是也。昔有僧。问古德云。和尚今日病。还有不病者么。曰有。僧云。不病者还来看和尚否。曰老僧看他有分者。便是病中不病底样也。又云。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