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作悉檀。不住于相。酬机应供。可日食三两金。而师滴水同餐。寸丝不挂。追忆昔者自闽峤出。向铁山折脚。铛边饱四旬璎珞粥。香厨狼籍。了不作浓淡观。而檀波之别。注于师者。宿于蘧庐。如时而布皆僧物也。寿昌并耕三刹。云栖移粟诸方。师其二之中乎。请转*轮。借手为寿。则冰之投石矣。云栖之役普陀。是瞻[颱-台+貝]风荡舟。众乃大恐。游目于斯。俨若空生。晏坐曰。正恁么时。送却皮袋子便休。而天界拈椎。博山返锡。小子闻其度越者两事。不动智无缘慈。皆非有心人境界。用师家法语。忌十成。此以知师之能为主中主也。为法求人。婆心彻困。有请益者。示以一息不来。句归何处。猛令提撕。不彻不止。而师高悬祖印。把断要津。相似悟头推入活埋坑里。痛与钳锤。登其门者。龙象如云。未卜他时。阿谁道个何必。以故三十年间。不少当机。罕闻付法。尝与余开府。激扬此事。大有径庭。苟非向上一路。乘悟并锁。宁与不可传者。俱往以需后觉。或见而知之。或闻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终不以如来慧命。博禅雏手中。瓣香佛事矣。辩验龙蛇。三垂影草。一曰。古涧寒泉。水作何色。二曰。不萌之草。为甚么能藏香象。三曰。彻底无依。向甚处安身立命。洞上之玄。全提遍吼。荐之言下。何处不是。博山归自金陵。辄营窣堵。苾刍分乞。亦未之前闻也。经始子来。忽命简录方丈。察及秋毫。若远行之戒处守。居未几。而大悲之疾示矣。慰谕经旬。遂有遗教。衲僧衣线下事。呕心冲口。刺刺不休。首座智訚问和尚。安乐否。师曰。尽著些子受用。问还有不病者无。师曰。热大作么。问来去自繇。请道一句。师为书历历分明四字。漏当子夜。坐脱翛然。崇祯庚午季秋之十有八日也。却顾来时。万历乙亥仲冬之廿有九日。僧腊四十有一。复更四稔。而世寿之甲始周。逾年辛未孟冬廿有一日。奉全身。塔于寺西栖凤岭之阳。师所筮也。天之将丧。民之无援。法梁崩摧。慧日灭没。缁白遐迩。怆地吁天。而最初代座董岩。迫于三命。早荣之木。未获后凋。师尝为建阳檀越赵居士。晏如言之矣。方网出入。一身多身。真性廓然。不借而借。仰山老子。已于千载之上。邈得师真。所留言说法身。别为九种。回源之录。肇起博山通说之锡。实开双树阐信地。则毗耶下座作拈古。而天童丧机。禅警语为发最上乘者。痛处加锥。滑时与杖。可当换骨神丹。净土偈横陈清泰。四华再发。头陀一粲。永明料拣。光影重重。而宗教答响。所谓三根普被。四教均谈。不坏今时。全超古路。竺干四十九年。震旦千七百则。只者些子。师可谓得法自在三昧矣。智訚是师尊重弟子。齿光心印。具体而微。诸监院次及于事。夹辅门庭。咸正无缺。博山营勋区宇。成照为魁。别治邵武二蓝。曰广福。曰宝安。则成正为师。分身扬化。台州道嵩。洞明因果。勇弃盖缠苦。到礼首楞严王。得肉眼净。欲明祖意。但办肯心。与訚公鞭弭周旋。故是博山二妙。还观高足其数甚多。了因时至。必有与师代兴。而叶久昌之谶者。居士之及门者。刘孝廉最为莫逆。初系念准提陀罗尼。机缘仅熟。被师以船子公案钝置八年。忽发轻安。借昔人韵语颂之。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师击节称善。临终感大士现身。诘所希望。对以成佛度生。而没今也。披誓愿铠。究涅槃心。雄峙金汤。必余开府大成徐魏公弘基之为巨擘。刘监军锡玄。以中兴台教为己任。劳师就机落草引入。曹源彭广文份杨史君闻中般若根铦。参求志笃。尤师所属目也。至如广瀹。无论天下事。即书于锡类。篇者于冶为鍮。于稼为莠。醍醐在握。竟作饿夫。恩大难酬。付在祇劫。訚公率先耆旧。勒状征辞。拙指妙音。谁当侧耳。博山拄杖。跃出塔庙东头。过百由旬。打教髓出有分在。铭曰。
儒圣之统 历年五百 闻而知之 与见无别 迦文眼藏 一祖无宗
觌面传心 曰在尔躬 将心与传 了不可得 不可得中 刹那尘劫
尘劫刹那 非去来今 等无间缘 异世同神 诸识犹尔 况真如性
古镜新磨 明明祖印 所以洞宗 集于寿昌 大好山下 五位全彰
即彰即藏 无迹亦迹 黑白交参 绵绵密密 峨峰非住 宝方不来
树头云破 池面天开 不许人知 聊通一线 寿昌所闻 博山所见
杀活纵横 鸟道不行 全身归父 退位朝君 从平等慈 流差别智
海墨书空 解脱文字 和寡弥头 惜得眉毛 尽法行持 令严寂寥
到处垂纶 逢场栽竹 长者驰求 医王付嘱 星陨告符 仰此颓山
日面月面 前三后三 不涉虚玄 重谈至妙 起坐啜茗 莞尔而笑
师所住处 即名少林 桂子飘香 其聚如云 迷中倍人 咄哉广瀹
湛然十虚 徒劳执捉 师无身度 何塔何铭 威音那畔 石女弹琴
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
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无异元来禅师选集
宗教答响
宗教答响一
参悟品第一
刘胤平弘昞太史问。宗教二门是一是二。今云。参悟是第一义。一切教乘。可尽废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终不悟者。作何究竟。又复一种熟读公案。谬认当机。此云证否。更复教中多明了者。此于悟门。为有差别。为无差别。
师云。释迦大师坐道场四十九载。末后拈花示众。故有教外别传之旨。果教外别有传乎。宗乃教之纲。教乃宗之目。举一纲则众目张。祗知理目。而不识其纲者。是不知宗教之道合一之旨。所谓岐路中。又有岐路也。肯就岐路。径循其纲者。诸教中皆有宗旨。得其旨。则一言一字。皆最上之机。如不识其旨。泥于文字。则宗亦教矣。
华严经云。如日当空照。童稚闭其目。自言何不睹。多闻亦如是。又云。如贫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法华经云。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贪著于名利。多游族姓家。楞严经云。纵能宣说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圆觉经云。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此教自料拣。而不知宗者。在人非在教也。良以教有千差。宗归一致。教在博通文义。宗贵直下真参。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参无顷刻之间。非一日之功。寻其流也。无顷刻之间。得其源也。寻流而得其源者有之。得源而弃其流者亦有之。此又在人不在教也。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颂云。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惟心。既是以心为宗。当勘破文字。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大凡地前众生。日用中无非心念。如不真参实究。其心念何能了之。动止思惟。莫非心念。究竟坚固。终不得矣。是故当知。宗衍于教。一而二也。教归于宗。二而一也。其真参实究捷经。名第一义。教中具载。非废教也。高峰大师云。无量妙法门。参禅第一义。若真狮子儿。不入他群队。法华未开口时。入无量义定。无量义者。非第一而何。至舍利弗三请说法。佛云。吾今为汝分别说法。文中云。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本文翻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即此非思量九个字。作么生领会。若不真参实究。是谓入海算沙。非究竟也。繇此观之。教不可废。要在得其纲领。果得其纲领。教则为指。为筏。为导引。为开辟。为助缘。又安可废乎。
又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开发。若果为生死心切者。安得不疑。如不疑。是生死心不切耳。如云一口气不来。毕竟向甚么处去。不究心时。被善恶业牵引去。既不随善恶业牵引。毕竟向甚么处去。既不知去处。安得不疑。如不疑者。是不堪共语人。又何必别求开发耶。若果发真疑者。纵不悟。站定脚跟。不起第二念。此即成佛作祖底基本。如别求究竟。即非究竟也。熟读公案。谬认当机者。千圣出头。救渠不得。安敢曰证。譬如平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非细事也。近时妄称知识者。行棒行喝。入门便打。入门便骂。不论初心晚进。妄立个门庭。皆是窃号之徒。鼓动学者一片识心。妄兴问答。竖指擎拳。翻筋斗踢飞脚。大似弄傀儡相似。使旁观者相袭成风。殊不知。古之所是。今之所非。将来镬汤炉炭。决定少他不得。是谓之善因恶果。良可痛欤。若于教中多明了者。与悟门中。较其优劣。实霄坏也。虽不能与悟门较其优劣。而代佛扬化。非世间功德之可比。书写读诵。尚不可思议。况说法乎。此皆诣实之语…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