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禅觀遺珍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無作悉檀。不住于相。酬機應供。可日食叁兩金。而師滴水同餐。寸絲不挂。追憶昔者自閩峤出。向鐵山折腳。铛邊飽四旬璎珞粥。香廚狼籍。了不作濃淡觀。而檀波之別。注于師者。宿于蘧廬。如時而布皆僧物也。壽昌並耕叁刹。雲棲移粟諸方。師其二之中乎。請轉*輪。借手爲壽。則冰之投石矣。雲棲之役普陀。是瞻[颱-臺+貝]風蕩舟。衆乃大恐。遊目于斯。俨若空生。晏坐曰。正恁麼時。送卻皮袋子便休。而天界拈椎。博山返錫。小子聞其度越者兩事。不動智無緣慈。皆非有心人境界。用師家法語。忌十成。此以知師之能爲主中主也。爲法求人。婆心徹困。有請益者。示以一息不來。句歸何處。猛令提撕。不徹不止。而師高懸祖印。把斷要津。相似悟頭推入活埋坑裏。痛與鉗錘。登其門者。龍象如雲。未蔔他時。阿誰道個何必。以故叁十年間。不少當機。罕聞付法。嘗與余開府。激揚此事。大有徑庭。苟非向上一路。乘悟並鎖。甯與不可傳者。俱往以需後覺。或見而知之。或聞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終不以如來慧命。博禅雛手中。瓣香佛事矣。辯驗龍蛇。叁垂影草。一曰。古澗寒泉。水作何色。二曰。不萌之草。爲甚麼能藏香象。叁曰。徹底無依。向甚處安身立命。洞上之玄。全提遍吼。薦之言下。何處不是。博山歸自金陵。辄營窣堵。苾刍分乞。亦未之前聞也。經始子來。忽命簡錄方丈。察及秋毫。若遠行之戒處守。居未幾。而大悲之疾示矣。慰谕經旬。遂有遺教。衲僧衣線下事。嘔心沖口。刺刺不休。首座智訚問和尚。安樂否。師曰。盡著些子受用。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熱大作麼。問來去自繇。請道一句。師爲書曆曆分明四字。漏當子夜。坐脫翛然。崇祯庚午季秋之十有八日也。卻顧來時。萬曆乙亥仲冬之廿有九日。僧臘四十有一。複更四稔。而世壽之甲始周。逾年辛未孟冬廿有一日。奉全身。塔于寺西棲鳳嶺之陽。師所筮也。天之將喪。民之無援。法梁崩摧。慧日滅沒。缁白遐迩。怆地籲天。而最初代座董岩。迫于叁命。早榮之木。未獲後凋。師嘗爲建陽檀越趙居士。晏如言之矣。方網出入。一身多身。真性廓然。不借而借。仰山老子。已于千載之上。邈得師真。所留言說法身。別爲九種。回源之錄。肇起博山通說之錫。實開雙樹闡信地。則毗耶下座作拈古。而天童喪機。禅警語爲發最上乘者。痛處加錐。滑時與杖。可當換骨神丹。淨土偈橫陳清泰。四華再發。頭陀一粲。永明料揀。光影重重。而宗教答響。所謂叁根普被。四教均談。不壞今時。全超古路。竺幹四十九年。震旦千七百則。只者些子。師可謂得法自在叁昧矣。智訚是師尊重弟子。齒光心印。具體而微。諸監院次及于事。夾輔門庭。鹹正無缺。博山營勳區宇。成照爲魁。別治邵武二藍。曰廣福。曰寶安。則成正爲師。分身揚化。臺州道嵩。洞明因果。勇棄蓋纏苦。到禮首楞嚴王。得肉眼淨。欲明祖意。但辦肯心。與訚公鞭弭周旋。故是博山二妙。還觀高足其數甚多。了因時至。必有與師代興。而葉久昌之谶者。居士之及門者。劉孝廉最爲莫逆。初系念准提陀羅尼。機緣僅熟。被師以船子公案鈍置八年。忽發輕安。借昔人韻語頌之。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師擊節稱善。臨終感大士現身。诘所希望。對以成佛度生。而沒今也。披誓願铠。究涅槃心。雄峙金湯。必余開府大成徐魏公弘基之爲巨擘。劉監軍錫玄。以中興臺教爲己任。勞師就機落草引入。曹源彭廣文份楊史君聞中般若根铦。參求志笃。尤師所屬目也。至如廣瀹。無論天下事。即書于錫類。篇者于冶爲鍮。于稼爲莠。醍醐在握。竟作餓夫。恩大難酬。付在祇劫。訚公率先耆舊。勒狀征辭。拙指妙音。誰當側耳。博山拄杖。躍出塔廟東頭。過百由旬。打教髓出有分在。銘曰。

  儒聖之統  曆年五百  聞而知之  與見無別  迦文眼藏  一祖無宗

  觌面傳心  曰在爾躬  將心與傳  了不可得  不可得中  刹那塵劫

  塵劫刹那  非去來今  等無間緣  異世同神  諸識猶爾  況真如性

  古鏡新磨  明明祖印  所以洞宗  集于壽昌  大好山下  五位全彰

  即彰即藏  無迹亦迹  黑白交參  綿綿密密  峨峰非住  寶方不來

  樹頭雲破  池面天開  不許人知  聊通一線  壽昌所聞  博山所見

  殺活縱橫  鳥道不行  全身歸父  退位朝君  從平等慈  流差別智

  海墨書空  解脫文字  和寡彌頭  惜得眉毛  盡法行持  令嚴寂寥

  到處垂綸  逢場栽竹  長者馳求  醫王付囑  星隕告符  仰此頹山

  日面月面  前叁後叁  不涉虛玄  重談至妙  起坐啜茗  莞爾而笑

  師所住處  即名少林  桂子飄香  其聚如雲  迷中倍人  咄哉廣瀹

  湛然十虛  徒勞執捉  師無身度  何塔何銘  威音那畔  石女彈琴

  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雲何。

  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無異元來禅師選集

  宗教答響

  宗教答響一

  參悟品第一

  劉胤平弘昞太史問。宗教二門是一是二。今雲。參悟是第一義。一切教乘。可盡廢耶。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開發。終不悟者。作何究竟。又複一種熟讀公案。謬認當機。此雲證否。更複教中多明了者。此于悟門。爲有差別。爲無差別。

  師雲。釋迦大師坐道場四十九載。末後拈花示衆。故有教外別傳之旨。果教外別有傳乎。宗乃教之綱。教乃宗之目。舉一綱則衆目張。祗知理目。而不識其綱者。是不知宗教之道合一之旨。所謂岐路中。又有岐路也。肯就岐路。徑循其綱者。諸教中皆有宗旨。得其旨。則一言一字。皆最上之機。如不識其旨。泥于文字。則宗亦教矣。

  華嚴經雲。如日當空照。童稚閉其目。自言何不睹。多聞亦如是。又雲。如貧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法華經雲。棄舍所習誦。廢忘不通利。貪著于名利。多遊族姓家。楞嚴經雲。縱能宣說十二部經。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圓覺經雲。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此教自料揀。而不知宗者。在人非在教也。良以教有千差。宗歸一致。教在博通文義。宗貴直下真參。博通非一日之功。真參無頃刻之間。非一日之功。尋其流也。無頃刻之間。得其源也。尋流而得其源者有之。得源而棄其流者亦有之。此又在人不在教也。楞伽經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又頌雲。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爲物說惟心。既是以心爲宗。當勘破文字。楞嚴經雲。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大凡地前衆生。日用中無非心念。如不真參實究。其心念何能了之。動止思惟。莫非心念。究竟堅固。終不得矣。是故當知。宗衍于教。一而二也。教歸于宗。二而一也。其真參實究捷經。名第一義。教中具載。非廢教也。高峰大師雲。無量妙法門。參禅第一義。若真獅子兒。不入他群隊。法華未開口時。入無量義定。無量義者。非第一而何。至舍利弗叁請說法。佛雲。吾今爲汝分別說法。文中雲。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本文翻案雲。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即此非思量九個字。作麼生領會。若不真參實究。是謂入海算沙。非究竟也。繇此觀之。教不可廢。要在得其綱領。果得其綱領。教則爲指。爲筏。爲導引。爲開辟。爲助緣。又安可廢乎。

  又謂。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有不疑者。作何開發。若果爲生死心切者。安得不疑。如不疑。是生死心不切耳。如雲一口氣不來。畢竟向甚麼處去。不究心時。被善惡業牽引去。既不隨善惡業牽引。畢竟向甚麼處去。既不知去處。安得不疑。如不疑者。是不堪共語人。又何必別求開發耶。若果發真疑者。縱不悟。站定腳跟。不起第二念。此即成佛作祖底基本。如別求究竟。即非究竟也。熟讀公案。謬認當機者。千聖出頭。救渠不得。安敢曰證。譬如平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非細事也。近時妄稱知識者。行棒行喝。入門便打。入門便罵。不論初心晚進。妄立個門庭。皆是竊號之徒。鼓動學者一片識心。妄興問答。豎指擎拳。翻筋鬥踢飛腳。大似弄傀儡相似。使旁觀者相襲成風。殊不知。古之所是。今之所非。將來镬湯爐炭。決定少他不得。是謂之善因惡果。良可痛欤。若于教中多明了者。與悟門中。較其優劣。實霄壞也。雖不能與悟門較其優劣。而代佛揚化。非世間功德之可比。書寫讀誦。尚不可思議。況說法乎。此皆詣實之語…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