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劫中因缘。示之以偈曰。假使经百劫。所造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五通仙人受报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以此则知。清廉受贫。前生多悭吝故。善者不如意。前生多恶因故。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恶者得顺适。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恶贪廉。报之以将来。知是几多劫数也。自退者。虽堕地狱。非罪犹轻。生毁谤而伤于法门者。生十方阿鼻地狱。世界坏。复寄他方地狱受苦。深可怜愍。悲夫。又云。业识易发现。以何熏习。而种善根者。以信向法门。是舍恶趣乐。最捷最径。而种善根。信向三宝。有大慈故。爱惜众生。有大悲故。救护众生。而种善根。信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必酬偿故。而种善。根信诸大乘经典。必脱苦海。必到彼岸。而种善根。信念佛一门。必见佛必成佛。如下种喻。因真果真。必生净土故。而种善根。信参禅必悟大理。必了生死。必脱轮回。说法度人。无有穷已。诸善知识大有样子故。而种善根。又果能具行上来所陈诸义。永不退轮。此现世即名肉身菩萨。诸天善神。常为之拥护。诸佛菩萨。常为之加庇。为人天眼目。为苦海舟师。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识田中。如食金刚喻。肚肠穿坏。金刚不坏。况自有坏乎。凡有疑者。教中喻曰犹豫。其犹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谓根机劣弱。难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宝。肘后之符。彼既丈夫。我胡不尔。疑他者。当信诸佛法教。皆真实语。见闻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摄法。广度众生。达法性空。无众生可度者。是入金刚三昧也。
回向品第十
问。万法归一。是大总持。以上诸门。方便究竟浅深大小。为不同耶。并乞慈旨。说回向义。
师云。万法归一。是大总持。谓一法总持一大藏教。如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当求一门深入。以一门故。摄一切法。故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以上诸门。虽方便究竟浅深大小不等。只将一句话头。真参实究。一切法门无不收尽。参禅彻法身真理。法身理者。无分齐故。欲生净土。而净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上一事。知毗卢有师。法身有主。离佛而求师主者。是大不然。念佛而求见佛。亦观机之说。殊不知通身是佛。旧佛新成。念佛见佛之义显矣。而不名念佛。意在向上一路也。坐断十方。而不名净土者。意在密移一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理。念不生故。诸念不生。岂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旷然。岂非观耶。具足止观二法。而不名止观。意在禅那也。又诸念不生。恶无繇起。恶既不起。岂非戒乎。全身是戒。而不名戒者。谓无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疮也。身不我有。求其根尘器界。了不可得。将谁为能施。孰为所施。既无能所。亦无身外众生而受施者。而来乞者。又云。见色非干色。眼布施也。闻声不是声。耳布施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啖不知味。舌布施也。无男女之分。无涩滑之相。身布施也。理无明彻。心不外缘。意布施也。废寝忘餐。不惜身命。全正报布施也。心外无境。法戒理成。全依报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谓诸法实相。无能所施之心也。发大勇猛。苦乐不受。寒暑不迁。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愿也。勇者力也。其愿者。虽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虽魔外侵扰。而不能折伏也。自非愿力坚持。安能成个铜头铁额底汉子。而不名愿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导引赤帜也。如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间福可比也。不求天乐。非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缘。过三禅天乐。如入大海者。通身是水。而不别求水。参禅者。通身是福所资持。而不别求福。谓其福利广也大也。而不名福报者。如宴居者。忘情绝念。不见有身。又岂曰身调适。参禅人是大福报。又岂别曰福报也。信此一句话头。是出生死关键。破尘劳利器。而诸疑尽释。又岂待别释疑乎。将此一字法。不为己求。总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登觉岸。此禅正意也。行愿品中说回向意。经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此回向愿力。则横遍竖穷。同志者。当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众生。不可生懈惰想。诸菩萨见众生苦恼。以身代受。况惜自己善根耶。经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代受者。与物为增上缘。或留惑润生。受有苦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是菩萨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离苦趋乐。非以现身代众生受苦。纵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萨为众生说法。了蕴界空寂。恶无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顿入圆明。远离地狱饿鬼等。菩萨有大愿力故。即名普代众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须先有所修善根。将自己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有情。同离苦趣。同生净土。同成佛道也。或但愿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种善根。欲利生。亦当以愿力相资。愿与回向。合一之道。无分别也。复以此流布居士所问博山所答。悉如梦幻。无能所故。以无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梦幻有情。同成佛道。同入无余涅槃。十类众生灭度尽。而不见有灭度之者。方入斯罗陀尼法门无尽藏三昧也。
宗教答响三
吴观我太史问。广瀹于过去世。种少善根。得闻向上一路。无柰障缘深厚。念力粗浮。虽有疑情。不能相续。又恨病魔羁[馬-(烈-列)+廾]。未遑参请诸方。亲睹过量大人不思议用。独憨山朗目两唱导师。大费婆心。曲垂鞭影。终是数他珍宝。不救饥贫。二六时中。欲求少分相应。了不可得。何幸未充耳根。遥向博山玄化。卒业警语。不觉神驰再叹。奇哉。饮光尊者。犹有嫡骨儿孙。以文字解脱。传佛心印。身无羽翼。不能奋飞。将无失之刹那。恨之永劫。敢因现空上首飞锡之便。焚盥勒楮。敬问巾瓶。愿大师放额颅眼光。照我神髓。如所应作。而提奖之。小刻二种。皆心意识卜度依通。非实境界。而就中渗漏。亦不无和尚下钳锤处矣。南望翘心。悲仰悲仰。
师云。舣初游石头城。闻憨达朗三大师。心切归依。为侍受业师。南询得入寿昌先和尚室。蒙示以船子公案。祁寒溽暑。废寝忘餐者几六年。三大师净其意识。殊不能记。辞先和尚住博山。今二十五载。数年禅者憧憧。获居士颂古。并诸传记。读之洒然。始知有菩萨现居士身说法。欢喜无量。恨未得面晤教言为歉耳。五月八日。于信州桥庵。见空持居士翰教至。如旱逢甘雨。大慰未见之怀。三复竭思。不能释手。此亦希世之缘也。来翰谓。向上一路。虽有疑情。不熊相续。又云。如所应作而提奖之。舣于此疑信相半。谓居士通身佛法。而复求应作之语。大似居海者向人觅水。人所难信。又如埋兵索战。将谓彼不能胜。而自必胜之。又谓居士是菩萨示现。其谦退虚怀。为众请法。应如是乎。然向上一路。难以措辞。才开口时。白云万里。惟疑情一事。颇为能入。果不能相续。是生死心不切耳。其切之一字。是如所应作。此是为居士无梦说梦。好肉剜疮。谅不以实法会去。不免就身打劫。将梦中境界。不妨一一剖析。使未知者知。已知者亦何妨助法喜也。悟解二种。开有多门。具在别柬。希居士审察之。不以烦渎为咎。若论著向上一路。只须大喝一声。以火烬之。扬向他方世界。毋使净白地上。受此尘滓秽壤耳。聊此复言。余容缘晤。不宣。
悟之一字。祖师门下。呼为毒药。迹尚不留。况其悟耶。今不避犯讳。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拣。宗教有所分疏。行者不陷于险阻岐径。实途中助耳。
复次论禅者。有二种悟门。一者从文字语言中。得解悟。二者从己分上参究得彻悟。夫解悟者力弱。彻悟者力强。解悟者。如闻人说物。彻悟者。如亲眼见物。闻见虽一。疑与不疑。实霄壤之远也。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于十二分教。深求谛理。生死分中。了无交涉。是谓之障。理障者。于实际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宝。不得实用。于生死分中。亦无交涉。是谓之障。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谓我今已悟。众生在迷。如我见处。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谓我已入圣位。上无佛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由此起慢。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怯弱心。一者我见理已极。行不能逮。贤圣位中。未得亲履实践。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见地已与佛同。实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于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复次从文字中解。未得彻悟者。有二种安隐想。一者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山河大地。不碍眼光。又云。圆同大虚。无欠无余。大圆体中。求其生死去来。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隐想。二者见理虽明。不能亲证。诸教乘中。多于净土。惟念佛往生甚为妥当。由此起安隐想(已上俱为禅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有二种实受用。一者得诸佛化仪。二者得诸佛果用。化仪者。谓诸佛净秽土中。菩萨眷属。声闻眷属。香云花云。幢幡宝盖云。及天龙八部。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二者得诸佛果用。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九十七种。及清净法身。并神通光明说法等。与我同等。无二无别。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具足诸菩萨无作妙行。谓过去诸菩萨。未来诸菩萨。现在诸菩萨。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所行妙行。谓时同处同身同行同。于一刹那顷。一微尘许。悉皆具足。如不尔者。是未彻悟故。是理有分剂故。
复次果彻悟。不为文字作解者。与十二类众生。同一体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
《汉传禅观遗珍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