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劫中因緣。示之以偈曰。假使經百劫。所造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五通仙人受報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以此則知。清廉受貧。前生多悭吝故。善者不如意。前生多惡因故。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惡者得順適。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惡貪廉。報之以將來。知是幾多劫數也。自退者。雖墮地獄。非罪猶輕。生毀謗而傷于法門者。生十方阿鼻地獄。世界壞。複寄他方地獄受苦。深可憐愍。悲夫。又雲。業識易發現。以何熏習。而種善根者。以信向法門。是舍惡趣樂。最捷最徑。而種善根。信向叁寶。有大慈故。愛惜衆生。有大悲故。救護衆生。而種善根。信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必酬償故。而種善。根信諸大乘經典。必脫苦海。必到彼岸。而種善根。信念佛一門。必見佛必成佛。如下種喻。因真果真。必生淨土故。而種善根。信參禅必悟大理。必了生死。必脫輪回。說法度人。無有窮已。諸善知識大有樣子故。而種善根。又果能具行上來所陳諸義。永不退輪。此現世即名肉身菩薩。諸天善神。常爲之擁護。諸佛菩薩。常爲之加庇。爲人天眼目。爲苦海舟師。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識田中。如食金剛喻。肚腸穿壞。金剛不壞。況自有壞乎。凡有疑者。教中喻曰猶豫。其猶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謂根機劣弱。難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寶。肘後之符。彼既丈夫。我胡不爾。疑他者。當信諸佛法教。皆真實語。見聞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攝法。廣度衆生。達法性空。無衆生可度者。是入金剛叁昧也。
回向品第十
問。萬法歸一。是大總持。以上諸門。方便究竟淺深大小。爲不同耶。並乞慈旨。說回向義。
師雲。萬法歸一。是大總持。謂一法總持一大藏教。如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當求一門深入。以一門故。攝一切法。故雲。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也。以上諸門。雖方便究竟淺深大小不等。只將一句話頭。真參實究。一切法門無不收盡。參禅徹法身真理。法身理者。無分齊故。欲生淨土。而淨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上一事。知毗盧有師。法身有主。離佛而求師主者。是大不然。念佛而求見佛。亦觀機之說。殊不知通身是佛。舊佛新成。念佛見佛之義顯矣。而不名念佛。意在向上一路也。坐斷十方。而不名淨土者。意在密移一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理。念不生故。諸念不生。豈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曠然。豈非觀耶。具足止觀二法。而不名止觀。意在禅那也。又諸念不生。惡無繇起。惡既不起。豈非戒乎。全身是戒。而不名戒者。謂無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瘡也。身不我有。求其根塵器界。了不可得。將誰爲能施。孰爲所施。既無能所。亦無身外衆生而受施者。而來乞者。又雲。見色非幹色。眼布施也。聞聲不是聲。耳布施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啖不知味。舌布施也。無男女之分。無澀滑之相。身布施也。理無明徹。心不外緣。意布施也。廢寢忘餐。不惜身命。全正報布施也。心外無境。法戒理成。全依報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謂諸法實相。無能所施之心也。發大勇猛。苦樂不受。寒暑不遷。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願也。勇者力也。其願者。雖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雖魔外侵擾。而不能折伏也。自非願力堅持。安能成個銅頭鐵額底漢子。而不名願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導引赤幟也。如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間福可比也。不求天樂。非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緣。過叁禅天樂。如入大海者。通身是水。而不別求水。參禅者。通身是福所資持。而不別求福。謂其福利廣也大也。而不名福報者。如宴居者。忘情絕念。不見有身。又豈曰身調適。參禅人是大福報。又豈別曰福報也。信此一句話頭。是出生死關鍵。破塵勞利器。而諸疑盡釋。又豈待別釋疑乎。將此一字法。不爲己求。總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登覺岸。此禅正意也。行願品中說回向意。經雲。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此回向願力。則橫遍豎窮。同志者。當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衆生。不可生懈惰想。諸菩薩見衆生苦惱。以身代受。況惜自己善根耶。經雲。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代受者。與物爲增上緣。或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爲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爲代。是菩薩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離苦趨樂。非以現身代衆生受苦。縱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薩爲衆生說法。了蘊界空寂。惡無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頓入圓明。遠離地獄餓鬼等。菩薩有大願力故。即名普代衆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須先有所修善根。將自己所修善根。回向于大地有情。同離苦趣。同生淨土。同成佛道也。或但願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種善根。欲利生。亦當以願力相資。願與回向。合一之道。無分別也。複以此流布居士所問博山所答。悉如夢幻。無能所故。以無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夢幻有情。同成佛道。同入無余涅槃。十類衆生滅度盡。而不見有滅度之者。方入斯羅陀尼法門無盡藏叁昧也。
宗教答響叁
吳觀我太史問。廣瀹于過去世。種少善根。得聞向上一路。無柰障緣深厚。念力粗浮。雖有疑情。不能相續。又恨病魔羁[馬-(烈-列)+廾]。未遑參請諸方。親睹過量大人不思議用。獨憨山朗目兩唱導師。大費婆心。曲垂鞭影。終是數他珍寶。不救饑貧。二六時中。欲求少分相應。了不可得。何幸未充耳根。遙向博山玄化。卒業警語。不覺神馳再歎。奇哉。飲光尊者。猶有嫡骨兒孫。以文字解脫。傳佛心印。身無羽翼。不能奮飛。將無失之刹那。恨之永劫。敢因現空上首飛錫之便。焚盥勒楮。敬問巾瓶。願大師放額顱眼光。照我神髓。如所應作。而提獎之。小刻二種。皆心意識蔔度依通。非實境界。而就中滲漏。亦不無和尚下鉗錘處矣。南望翹心。悲仰悲仰。
師雲。舣初遊石頭城。聞憨達朗叁大師。心切歸依。爲侍受業師。南詢得入壽昌先和尚室。蒙示以船子公案。祁寒溽暑。廢寢忘餐者幾六年。叁大師淨其意識。殊不能記。辭先和尚住博山。今二十五載。數年禅者憧憧。獲居士頌古。並諸傳記。讀之灑然。始知有菩薩現居士身說法。歡喜無量。恨未得面晤教言爲歉耳。五月八日。于信州橋庵。見空持居士翰教至。如旱逢甘雨。大慰未見之懷。叁複竭思。不能釋手。此亦希世之緣也。來翰謂。向上一路。雖有疑情。不熊相續。又雲。如所應作而提獎之。舣于此疑信相半。謂居士通身佛法。而複求應作之語。大似居海者向人覓水。人所難信。又如埋兵索戰。將謂彼不能勝。而自必勝之。又謂居士是菩薩示現。其謙退虛懷。爲衆請法。應如是乎。然向上一路。難以措辭。才開口時。白雲萬裏。惟疑情一事。頗爲能入。果不能相續。是生死心不切耳。其切之一字。是如所應作。此是爲居士無夢說夢。好肉剜瘡。諒不以實法會去。不免就身打劫。將夢中境界。不妨一一剖析。使未知者知。已知者亦何妨助法喜也。悟解二種。開有多門。具在別柬。希居士審察之。不以煩渎爲咎。若論著向上一路。只須大喝一聲。以火燼之。揚向他方世界。毋使淨白地上。受此塵滓穢壤耳。聊此複言。余容緣晤。不宣。
悟之一字。祖師門下。呼爲毒藥。迹尚不留。況其悟耶。今不避犯諱。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揀。宗教有所分疏。行者不陷于險阻岐徑。實途中助耳。
複次論禅者。有二種悟門。一者從文字語言中。得解悟。二者從己分上參究得徹悟。夫解悟者力弱。徹悟者力強。解悟者。如聞人說物。徹悟者。如親眼見物。聞見雖一。疑與不疑。實霄壤之遠也。
複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于十二分教。深求谛理。生死分中。了無交涉。是謂之障。理障者。于實際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寶。不得實用。于生死分中。亦無交涉。是謂之障。
複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謂我今已悟。衆生在迷。如我見處。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謂我已入聖位。上無佛可求。下無衆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由此起慢。
複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怯弱心。一者我見理已極。行不能逮。賢聖位中。未得親履實踐。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見地已與佛同。實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于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複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安隱想。一者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山河大地。不礙眼光。又雲。圓同大虛。無欠無余。大圓體中。求其生死去來。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隱想。二者見理雖明。不能親證。諸教乘中。多于淨土。惟念佛往生甚爲妥當。由此起安隱想(已上俱爲禅病)。
複次。果徹悟。不爲文字作解者。有二種實受用。一者得諸佛化儀。二者得諸佛果用。化儀者。謂諸佛淨穢土中。菩薩眷屬。聲聞眷屬。香雲花雲。幢幡寶蓋雲。及天龍八部。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二者得諸佛果用。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九十七種。及清淨法身。並神通光明說法等。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複次。果徹悟。不爲文字作解者。具足諸菩薩無作妙行。謂過去諸菩薩。未來諸菩薩。現在諸菩薩。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所行妙行。謂時同處同身同行同。于一刹那頃。一微塵許。悉皆具足。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複次果徹悟。不爲文字作解者。與十二類衆生。同一體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
《漢傳禅觀遺珍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