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之。
《宋译》云:「有二菩萨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言:此二菩萨有大身光,其名云何?佛告阿难:二菩萨者,一名观自在,二名大精进,现居此界,作大利乐,命终之后当生彼国。」(文)
今解云:上诸圣中既有一生补处及自在化,今此二大士宁无二德乎!《小经》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此二大士亦应有补处德,今叹补处德言「最尊第一」也。《汉》、《吴》两本说二大士补佛处成佛,又说是二菩萨常在本佛左右坐侍,正论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化事,此之二大士辅佐佛化之事,犹如宰臣居王左右而辅佐王政事,此乃究竟补处德也。
「照三千大千世界」者,《汉》、《吴》本说「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观经》云:「观音圆光百千由旬,势至圆光百二十五由旬。」《大论》四十二云:「观音、势至身出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望西所引)
望西云:「三千界者令知分齐。问:一切补处同位等行,二菩萨光何独最尊?答:随时不定,例如《观经》二士光明胜劣不同,故义寂云:『随所化机身量不定,光明大小不可一例。』(已上)《大论》四十二云:『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大势明纲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已上)如此文不止二士胜,勿偏执矣。」(文)今谓:于平等中示现差别耳。
「阿难白佛(止)二名大势至」者,次问答其名,诸译皆有之,由此言之,《观经》在于此经之后,以之可知,若在前,则阿难何不知其名耶!
观众生称名音救故,(《法华》)见者得菩提称名者脱苦故,(《思益》)观一切生大悲心故,(《悲华》)常观察世间慈悲利益故,(《功德庄严王经》)名「观音」。慧光普照,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大势力故,(《观经》)投足动三千及魔宫殿故,(《思益》)由愿取大千世界故,(《悲华》)名「大势至」。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说二大士名耳。梵名释名如《音义》、《会疏》等。
「是二菩萨于此国土」等者,后明二士自在化。
憬兴云:「既言『于此土修菩萨行』,即知无诤王在于此方,宝海亦然。」(文)
《会疏》云:「『是二』下明其本缘,准《悲华》,无诤念王有千王子,各于此方发愿修行,二菩萨则第一(名曰不眴)、第二(名曰摩尼)王子也。」(望西等皆同之)
今谓:此非明其本缘,正明二大士自在化也。于此国修菩萨行者非指《悲华》本缘,此彰悲门普入,或现声闻身,或现人天身,或现菩萨身等,自在现种种身,普化一切,是云「修菩萨行」,其《悲华》本缘仅示其一分,何止此已哉!《汉》、《吴》两译说归命是二菩萨解脱急恐县官事,此但说二菩萨名号利益,无「命终转化」等文,明知「命终转化,生彼佛国」亦是示自在化之相而已。
《要解》云:「此经说往相大利,故明二大士德以往相益,《观经》皆约还相。」(文)可准解。
二别明自在化有四:一明智门游戏相,二明悲门普入相,三重明智门游戏德,四重明悲门普入德。此其初,智门游戏相: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
《唐译》云:「阿难!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皆具三十二相,肤体柔软,诸根聪利,智慧善巧,于差别法无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游戏,皆非薄德钝根之流,彼菩萨中有得初忍或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法忍。」(文)
《觉经》三(十二右)下辈当得阿惟越致下云:「阿惟越致菩萨者,皆当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随心所愿等。」《吴译》下(六右)同之。又《觉经》二(廿一)云:「皆悉智慧勇猛如师子王」等,《吴译》上(三十三)同之。又《觉经》二(廿四)明神通无碍云:「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众,皆洞观彻听,悉复见知八方无上去来现在之事等。」《吴译》上(三十六)同之,然无「得忍文」。
《宋译》下(五右)云:「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达无碍,神通威德无不圆满,深入法门得无生忍。」(文)
上来总明其众奇妙竟,已下二别明自在德中有四:初明智门游戏相,于中初明外相具足。
「其有众生」者,此界他方凡圣善恶总摄言「其有众生」。望西云「『其有众生』者上来约圣自下说凡」者非也,有说通真化者亦未可。《要解》云:「『其有众生』者广通五乘。『具足三十二相』者,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一愿)成就文也。」(文)
「智慧成满」等者,次明内德,虽外相殊妙,不具内德则不足为胜,次上以内德,此乃明其游智门。
净影云:「『智慧成满,深入诸法』证会法性,『究畅要妙』穷达教诠。(所诠)」(文)此约真俗二智。
兴云:「『入诸法』者,悟所诠故,『畅要妙』者,闲能诠故。」(文)此约能所诠,未可也。
《笺》云:「深解诸法实性,又能穷能诠之要,畅所诠之妙也。」(文)此合释影、兴二释。
梵响:「『深入诸法』即俗真智证入诸法即空不空也,『究畅要妙』即真俗智究畅即空不空诸法当相云云。」此润色净影耳。
《会疏》意为二句一意,谓智慧深解究畅诸法要妙(诸法实相妙理)也。
各有旨。今谓:深达一切诸佛法,究竟其宗要,通畅其妙理也。
「神通无碍,诸根明利」者明其游戏自在义,故《唐译》云:「禅定神通,善能游戏。」(文)六根明利故六神通无碍也,此乃六通愿成故也。《会疏》「或可释四十一愿成」者(具足诸根)未可也,梵响以诸根明利为第四十一愿成者非也,前解四十一愿以为化土生后益,何至此为安养益耶?前后相违也。
「其钝根者」等者,后示地前、地上差别也。
净影云:「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谓音响忍及柔顺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祗无生法忍。」(文)
憬兴云:「有说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种,无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无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顺忍,忽说无生无别所以故。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响、柔顺二忍,上品之属于不可数法得无生忍,故云『不可计』。既有利钝,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钝也。」(文)
望西引憬兴已云:「此师意者,二忍即是十住、十行故,位位相望,上位云『利』,下位名『钝』,不关根性。宗家不然,如《舟赞》云:『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文)
《略笺》云:「此中二忍者不可决知,如愿中三忍,若约第三地所得(发光地修忍度)而解之,所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也,无生忍乃谓谛察法忍也。乃至然此三忍乃见道场树之益也,不可一例,更思。」(文)忍度之「忍」是堪忍义,今得无生法忍之「忍」是忍可决定之义,何以谛察法忍为无生法忍乎?准之,「成就二忍」亦是忍可之「忍」,非耐怨害、安受苦忍也明矣。
《会疏》为四十八愿成就,为化土益,故引《观经》「上品文」,三辈九品往生为利钝异也。
《渧记》曰:「此文古来多为第四十八愿成就文,于予不取,何者?其得三忍愿乃愿弘愿行者闻名一念即时横得三忍之益,故言『闻名即得』等,『即』言不徒施。今此文明论根利钝,为彼土益,非化土而何哉?古来不辨菽麦,唯以三忍语相似混为一,恨矣!既说根利钝,为化土所得忍,则可谓见道场树愿成也,上道场树愿成文云:『见此树者,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文)虽然,未说同时得、次第得,是以今至此文说曰其见树得忍人根有利钝,故利根人乃超二忍,直得初地无生忍,其钝根人加增其位,或得音响忍,或得柔顺忍。元来信外凡夫往生化土见道树则随根利钝得此超增益,故《舟赞》云云。然得如此益之机《观》《小》显说行者也,故十四佛国往生中之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是其能生人也,诸小行菩萨乃自力称名人,是真门机,故利根也;修习少功德者是自力诸善人,故钝根也。有此利钝,故见树得忍有差别,而然则今此段可谓『见树得忍文』余意也。」(已上)
详曰:《记》者贬古来解言「不辨菽麦」等,荒言之甚哉!古来言第四十八愿成者,彼愿文为次第化相益故也。彼愿为唯弘愿益者但是《记》者局见,而他人之所未许也,以自局见贬他人者可谓妄倒而已。况此文不说见道场树,但是智慧成满,深知诸法,于诸法忍得无生智为得忍,故《唐》、《宋》两译但说无生忍,不说钝利,何言偏见树得忍益耶!思之。
师说曰:「『其钝根者』等者,地前未入无生,故云『钝根』;地上利锐,能达无生,故曰『利根』。《舟赞》云:『地前地上元无二,随根利钝超增位。』(文)『不可计』者彰能证人多。《如来会》云:『得初忍及第二忍者无量无边,或有证得无生忍。』(文)此明地前多地上少,今译反之,故云『得不可计』等。若尔,『得』字应在于『无生忍』上,而在『不可计』上者,译场作语之疏而已。何故示现地前、地上不同哉?解云:此乃显游戏神通自在化示现其差别,如《论》以已证净心、未证净心分上下别,此等菩萨至次下文即见彼佛,闻法悟入一实之道,因顺他方以明增道损生者,菩萨游戏神通耳。然经文多含,应有从三辈而入来者,不可一概,是以古来于此论方便益,虽然,经文正意在显自在化也。」(已上师说)
今从此义,然解「不可计」为能证人多者,似未详。何者?《宋译》经云:「深入法门,得无生忍。」谓智慧深入不可计诸法,于一一法证得无生理,故云「不可计无生忍」。《赞偈》曰「二忍乃至不可计」,可以为证,不可异解也。《义记》云「因顺余方」,亦同于今义。
二明悲门普入相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唐译》云:「阿难!彼国菩萨乃至菩提,不堕恶趣,生生之处能了宿命,唯除五浊刹中出现于世。」(文)《汉译》三(十二)云云。…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