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之。
《宋譯》雲:「有二菩薩身光遠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白言:此二菩薩有大身光,其名雲何?佛告阿難:二菩薩者,一名觀自在,二名大精進,現居此界,作大利樂,命終之後當生彼國。」(文)
今解雲:上諸聖中既有一生補處及自在化,今此二大士甯無二德乎!《小經》說「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此二大士亦應有補處德,今歎補處德言「最尊第一」也。《漢》、《吳》兩本說二大士補佛處成佛,又說是二菩薩常在本佛左右坐侍,正論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化事,此之二大士輔佐佛化之事,猶如宰臣居王左右而輔佐王政事,此乃究竟補處德也。
「照叁千大千世界」者,《漢》、《吳》本說「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觀經》雲:「觀音圓光百千由旬,勢至圓光百二十五由旬。」《大論》四十二雲:「觀音、勢至身出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望西所引)
望西雲:「叁千界者令知分齊。問:一切補處同位等行,二菩薩光何獨最尊?答:隨時不定,例如《觀經》二士光明勝劣不同,故義寂雲:『隨所化機身量不定,光明大小不可一例。』(已上)《大論》四十二雲:『如遍吉菩薩、觀世音、大勢明綱無量光菩薩等,能有是力,身出無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沙世界。』(已上)如此文不止二士勝,勿偏執矣。」(文)今謂:于平等中示現差別耳。
「阿難白佛(止)二名大勢至」者,次問答其名,諸譯皆有之,由此言之,《觀經》在于此經之後,以之可知,若在前,則阿難何不知其名耶!
觀衆生稱名音救故,(《法華》)見者得菩提稱名者脫苦故,(《思益》)觀一切生大悲心故,(《悲華》)常觀察世間慈悲利益故,(《功德莊嚴王經》)名「觀音」。慧光普照,令離叁途,得無上力大勢力故,(《觀經》)投足動叁千及魔宮殿故,(《思益》)由願取大千世界故,(《悲華》)名「大勢至」。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說二大士名耳。梵名釋名如《音義》、《會疏》等。
「是二菩薩于此國土」等者,後明二士自在化。
憬興雲:「既言『于此土修菩薩行』,即知無诤王在于此方,寶海亦然。」(文)
《會疏》雲:「『是二』下明其本緣,准《悲華》,無诤念王有千王子,各于此方發願修行,二菩薩則第一(名曰不眴)、第二(名曰摩尼)王子也。」(望西等皆同之)
今謂:此非明其本緣,正明二大士自在化也。于此國修菩薩行者非指《悲華》本緣,此彰悲門普入,或現聲聞身,或現人天身,或現菩薩身等,自在現種種身,普化一切,是雲「修菩薩行」,其《悲華》本緣僅示其一分,何止此已哉!《漢》、《吳》兩譯說歸命是二菩薩解脫急恐縣官事,此但說二菩薩名號利益,無「命終轉化」等文,明知「命終轉化,生彼佛國」亦是示自在化之相而已。
《要解》雲:「此經說往相大利,故明二大士德以往相益,《觀經》皆約還相。」(文)可准解。
二別明自在化有四:一明智門遊戲相,二明悲門普入相,叁重明智門遊戲德,四重明悲門普入德。此其初,智門遊戲相:
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叁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唐譯》雲:「阿難!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皆具叁十二相,膚體柔軟,諸根聰利,智慧善巧,于差別法無不了知,禅定神通善能遊戲,皆非薄德鈍根之流,彼菩薩中有得初忍或二忍者無量無邊,或有證得無生法忍。」(文)
《覺經》叁(十二右)下輩當得阿惟越致下雲:「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叁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隨心所願等。」《吳譯》下(六右)同之。又《覺經》二(廿一)雲:「皆悉智慧勇猛如師子王」等,《吳譯》上(叁十叁)同之。又《覺經》二(廿四)明神通無礙雲:「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衆,皆洞觀徹聽,悉複見知八方無上去來現在之事等。」《吳譯》上(叁十六)同之,然無「得忍文」。
《宋譯》下(五右)雲:「複次,阿難!彼佛刹中一切菩薩,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禅定智慧通達無礙,神通威德無不圓滿,深入法門得無生忍。」(文)
上來總明其衆奇妙竟,已下二別明自在德中有四:初明智門遊戲相,于中初明外相具足。
「其有衆生」者,此界他方凡聖善惡總攝言「其有衆生」。望西雲「『其有衆生』者上來約聖自下說凡」者非也,有說通真化者亦未可。《要解》雲:「『其有衆生』者廣通五乘。『具足叁十二相』者,叁十二相願(第二十一願)成就文也。」(文)
「智慧成滿」等者,次明內德,雖外相殊妙,不具內德則不足爲勝,次上以內德,此乃明其遊智門。
淨影雲:「『智慧成滿,深入諸法』證會法性,『究暢要妙』窮達教诠。(所诠)」(文)此約真俗二智。
興雲:「『入諸法』者,悟所诠故,『暢要妙』者,閑能诠故。」(文)此約能所诠,未可也。
《箋》雲:「深解諸法實性,又能窮能诠之要,暢所诠之妙也。」(文)此合釋影、興二釋。
梵響:「『深入諸法』即俗真智證入諸法即空不空也,『究暢要妙』即真俗智究暢即空不空諸法當相雲雲。」此潤色淨影耳。
《會疏》意爲二句一意,謂智慧深解究暢諸法要妙(諸法實相妙理)也。
各有旨。今謂:深達一切諸佛法,究竟其宗要,通暢其妙理也。
「神通無礙,諸根明利」者明其遊戲自在義,故《唐譯》雲:「禅定神通,善能遊戲。」(文)六根明利故六神通無礙也,此乃六通願成故也。《會疏》「或可釋四十一願成」者(具足諸根)未可也,梵響以諸根明利爲第四十一願成者非也,前解四十一願以爲化土生後益,何至此爲安養益耶?前後相違也。
「其鈍根者」等者,後示地前、地上差別也。
淨影雲:「其鈍根者成就二忍,謂音響忍及柔順忍。其利根者乃至成佛得阿僧祗無生法忍。」(文)
憬興雲:「有說二忍者即生法二忍,又五忍中之初二種,無生忍者即第四忍。此恐不然,無生法忍即生法忍,故超于順忍,忽說無生無別所以故。今即中下之人唯得音響、柔順二忍,上品之屬于不可數法得無生忍,故雲『不可計』。既有利鈍,必是凡地故,而非根性利鈍也。」(文)
望西引憬興已雲:「此師意者,二忍即是十住、十行故,位位相望,上位雲『利』,下位名『鈍』,不關根性。宗家不然,如《舟贊》雲:『地前地上元無二,隨根利鈍超增位。』」(文)
《略箋》雲:「此中二忍者不可決知,如願中叁忍,若約第叁地所得(發光地修忍度)而解之,所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也,無生忍乃謂谛察法忍也。乃至然此叁忍乃見道場樹之益也,不可一例,更思。」(文)忍度之「忍」是堪忍義,今得無生法忍之「忍」是忍可決定之義,何以谛察法忍爲無生法忍乎?准之,「成就二忍」亦是忍可之「忍」,非耐怨害、安受苦忍也明矣。
《會疏》爲四十八願成就,爲化土益,故引《觀經》「上品文」,叁輩九品往生爲利鈍異也。
《渧記》曰:「此文古來多爲第四十八願成就文,于予不取,何者?其得叁忍願乃願弘願行者聞名一念即時橫得叁忍之益,故言『聞名即得』等,『即』言不徒施。今此文明論根利鈍,爲彼土益,非化土而何哉?古來不辨菽麥,唯以叁忍語相似混爲一,恨矣!既說根利鈍,爲化土所得忍,則可謂見道場樹願成也,上道場樹願成文雲:『見此樹者,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叁者無生法忍。』(文)雖然,未說同時得、次第得,是以今至此文說曰其見樹得忍人根有利鈍,故利根人乃超二忍,直得初地無生忍,其鈍根人加增其位,或得音響忍,或得柔順忍。元來信外凡夫往生化土見道樹則隨根利鈍得此超增益,故《舟贊》雲雲。然得如此益之機《觀》《小》顯說行者也,故十四佛國往生中之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是其能生人也,諸小行菩薩乃自力稱名人,是真門機,故利根也;修習少功德者是自力諸善人,故鈍根也。有此利鈍,故見樹得忍有差別,而然則今此段可謂『見樹得忍文』余意也。」(已上)
詳曰:《記》者貶古來解言「不辨菽麥」等,荒言之甚哉!古來言第四十八願成者,彼願文爲次第化相益故也。彼願爲唯弘願益者但是《記》者局見,而他人之所未許也,以自局見貶他人者可謂妄倒而已。況此文不說見道場樹,但是智慧成滿,深知諸法,于諸法忍得無生智爲得忍,故《唐》、《宋》兩譯但說無生忍,不說鈍利,何言偏見樹得忍益耶!思之。
師說曰:「『其鈍根者』等者,地前未入無生,故雲『鈍根』;地上利銳,能達無生,故曰『利根』。《舟贊》雲:『地前地上元無二,隨根利鈍超增位。』(文)『不可計』者彰能證人多。《如來會》雲:『得初忍及第二忍者無量無邊,或有證得無生忍。』(文)此明地前多地上少,今譯反之,故雲『得不可計』等。若爾,『得』字應在于『無生忍』上,而在『不可計』上者,譯場作語之疏而已。何故示現地前、地上不同哉?解雲:此乃顯遊戲神通自在化示現其差別,如《論》以已證淨心、未證淨心分上下別,此等菩薩至次下文即見彼佛,聞法悟入一實之道,因順他方以明增道損生者,菩薩遊戲神通耳。然經文多含,應有從叁輩而入來者,不可一概,是以古來于此論方便益,雖然,經文正意在顯自在化也。」(已上師說)
今從此義,然解「不可計」爲能證人多者,似未詳。何者?《宋譯》經雲:「深入法門,得無生忍。」謂智慧深入不可計諸法,于一一法證得無生理,故雲「不可計無生忍」。《贊偈》曰「二忍乃至不可計」,可以爲證,不可異解也。《義記》雲「因順余方」,亦同于今義。
二明悲門普入相
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唐譯》雲:「阿難!彼國菩薩乃至菩提,不墮惡趣,生生之處能了宿命,唯除五濁刹中出現于世。」(文)《漢譯》叁(十二)雲雲。…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