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明悲門菩薩遊戲于諸佛世界度諸衆生,六神通常自在,乃至成佛不更惡趣也。「除生他方」下亦明普入五濁刹自在化益也。
《會疏》雲:「『神通』以下明所除,言『神通自在,常識宿命』者,生濁世之所以也,今此『除』字應在『神通』之上欤。」(文)此釋不然,今按:應現他方無濁世界之時,宿命五通常自在而不更惡趣也。惡趣者,謂人天叁途五惡趣也,今日釋迦出現人趣,猶是更雜惡趣也。(更,《廣韻》:再也。)若應現他方五濁世界之時如我釋尊,故雲「除生」等,「除」字就「不更惡趣」四字而明之。巒師《大經贊》雲:「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雜惡趣,除生他方五濁世,示現同如大牟尼。」蓋此意也。「除」字應在「神通」之上者非也。
「如我國也」者,《贊》雲「示現同如大牟尼」,由此言之,謂應現五濁刹,同彼濁惡衆生,現生老病死之相,如釋迦牟尼佛應現此娑婆國也。淨影釋與此異也。
叁重歎智門遊戲德有五:一廣供多佛,二聞法歡喜,叁還到本國,四本佛說法,五自受法樂。初供佛中叁:一遍供諸佛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唐譯》雲:「阿難!彼國菩薩皆于晨朝供養他方無量百千諸佛。」(文)《會疏》引《吳譯》經上(廿六),《漢譯》二(七)同之。此則第二十叁願成就也。
「承佛威神」者,《吳譯》雲:「皆俱前爲佛作禮,白佛辭行,佛即然可之,即便行。」(文)
「一食之頃往詣十方」者,《論》曰:「一念一時,不動而至,不動遍至。」今言「一食之頃」者,顯于晨朝時往十方,食前還本國雲「一食之頃」。《小經》雲:「清旦供華,以食時還到本國。」(文)
二供具如意
隨心所念.華香.伎樂.缯蓋.幢旛.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諸佛菩薩聲聞大衆.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裏者.如是轉倍.乃覆叁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
《唐譯》雲:「隨所希求,種種花鬘,塗香末香,幢幡缯蓋,及諸音樂,以佛神力,皆現手中,供養諸佛,如是供具廣大甚多,無數無邊不可思議,若複樂求種種名花,花有無量百千光色,皆現手中,奉散諸佛。阿難!其所散花即于空中變成花蓋,蓋之小者滿十由旬,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花終不墮落。阿難!或有花蓋滿二十由旬,如是叁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叁千大千世界。」(文)《吳譯》文如《會疏》引,《漢譯》同之。
從初至「非世所有」明供具如意相,「辄以」下示散華神變也,即依供具如意願力。(廿四願)
「隨心所念」者,欲華則華現,欲香則香現等也。
「自然化生」者,由願力故,不假自功,忽化現也。
「應念即至」者,應欲供之念而即現也。
「珍妙殊特」等者,歎供具最勝,《異譯》雲:「非世間之物,亦非天上之物也。」(文)《贊》曰:「珍奇絕世無能名」。(文)
神變中,「奉散」者,《琳音》一(十七)曰:「逢捧反。《廣雅》:奉,獻也。」
「在空中化成華蓋」者,准《異譯》,無量供具中就散華現神變,余一切供具亦如是。《贊》雲:「散華供養殊異寶化成華蓋。」(文)
「光色」等者,明花蓋光香。昱爍,《應音》九(十五)曰:「煜爚,由鞠切,下才灼切,《說文》:煜,光耀也,爚,火光也。經文作『煜爍』,非字體。」又八(二左)曰:「煜爚,光明盛貌也。」(文)
「其花周圓四百裏」等,明空中華蓋分量。《唐譯》雲:「蓋之小者滿十由旬,或二十由旬,如是叁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遍小千、中千乃至叁千大千世界。」故言「如是轉倍」等,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去,新花散則舊花化沒去。《吳譯》雲:「小萎墮地,即自然亂風吹,悉自然去。」
叁稚贊佛德
其諸菩薩佥然欣悅.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唐譯》雲:「此諸菩薩生希有心,得大喜愛。」(文)
《漢本》二(十一左)雲:「諸菩薩皆大歡喜,俱于虛空中大共作衆音,自然伎樂樂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快樂不可言。」(文)《吳本》同之。
「其諸菩薩」者,供佛之大士也。「佥然」者,《應音》(九左)曰:「七廉切,《小爾雅》:佥,同也。《爾雅》:佥,鹹,胥皆也。《方言》:自關而東五國之郊謂皆曰皆,東齊曰胥。」(文)言諸菩薩皆鹹見供物神變而喜躍,故曰「佥然欣悅」也。不耐欣喜,故于空中奏樂,以微妙樂音歌頌歎揚佛德也。
二聞法歡喜
聽受經法.歡喜無量.
《唐譯》略之。《漢本》雲:「諸菩薩皆悉卻坐聽經,聽經竟則悉皆諷誦通利,重(《吳》無)知經道,益明智慧。(已下《吳本》無)其諸花香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花,悉皆自然去。則諸佛國中,從第一四天王上至叁十六(叁,《吳》)天上,(「諸天人皆共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來下供養」之十八字《吳譯》有是)諸菩薩、阿羅漢、天人皆複于虛空中大共作衆音伎樂,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後(複,《吳》)供養如前,更相開避,諸天人歡喜聽經,皆大共作音樂,當是之時快樂無極。諸菩薩供養聽經訖竟,便皆起爲諸佛爲禮而去,則複飛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則複供養聽經皆各如前時。」《吳譯》同之。
《箋》雲:「前諸大士非特見供具之變瑞而爲欣悅,乃聞佛說法,歡喜亦複無量也。」(文)
今謂:上「諸菩薩」叁字流于此,可見。供養忻悅、聽經而歡喜、喜愛無量《唐譯》合以爲一「喜愛」,此之供養聞法即是集功德藏也。
叁還到本國
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唐譯》雲:「于晨朝時,奉事、供養、尊重、贊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種諸善根已,即于晨朝還到本國,此皆由無量壽佛本願加威(二十二願),及曾供如來,善根相續(現其德本)無缺減故,善修習故(修習普賢),善攝取故(爲衆生故),善成就故(大悲心成就)。」「此皆由」已下明供佛聞法之由來,今經所無也。
《漢本》雲:「悉遍已後日未中時,諸菩薩則皆飛而去,則還其國,悉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皆卻坐一面聽經,聽經竟,皆大歡喜。」(文)《吳譯》同之。
「忽然」者,梵響雲:「東宮忽(呼骨切)。郭知玄雲:忽事不意而至也。麻果雲:倏忽,俄頃也。」(文)
「輕舉」者,如鷹隼飛,神足之疾也。
五自土法樂二:初聞法得道樂,二供養不斷樂。此初也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爲諸聲聞菩薩大衆班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唐譯》供養諸佛次說說一切智德,故略無此段。《宋譯》「東方偈」後明道場樹而不說講堂。今經道場及講堂精舍上卷已說,至此處則彼諸菩薩供養他方竟,還本國而聞本佛彌陀說法,仍說七寶講堂,其次第連接焉。
《漢本》二(十叁)明七寶缽在前,次說講堂,後明他方菩薩往觐,文雲:「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爲諸菩薩阿羅漢說法時,都悉大會講堂上,其國諸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民,無央數都不可複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悉前爲無量清淨佛作禮,卻坐聽經,無量清淨佛便則爲諸比丘僧、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民廣說道智大經,皆悉聞知經道,莫不歡喜踴躍心開解者。」(文)《吳譯》上(叁十一)同之。
《會疏》此文次越「他方往觐文」一連引「隨類各得解文」,未詳,真化混淆矣。又《會疏》:「是則第二十八(見道樹願)及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成就也。」(文)
《渧記》雲:「第二十八願局化土願,而今此段唯是真土德相,故不可爲見樹願成文也。其第四十六願乃通真化,故是亦可謂第四十六願一分雲雲。」
今謂:《記》者評局解耳,至下可知。此中初四句明說法時簡他方,「都悉」等一句示會處,「廣宣」等二句正明說法相,「莫不」等二句明聞益也。
「班宣」者,《應音》一(十左)曰:「案:古書或作『頒』,同補奸切,《爾雅》:班,偏賦與也。」《琳音》十七(叁左):曰:「八蠻反,《杜注左傳》雲:班,布也,又曰次也。《賈注國語》曰:班,位也。《方言》:列也。」(文)今宣布義也。
「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者,正班宣法也。龍樹《贊》說法相雲:「諸有無常無我等,亦如水月電影露,爲衆說法無名字。」前偈曰:「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道。」諸法本來無名無相而常說無名字法,法性空寂而不妨菩薩道,如是說大法門曰「說道智大經」。聽此開示悟入佛智曰「歡喜心解得道」,是乃自受法樂之相也。《贊》曰:「聽佛開示鹹悟入,歡喜充遍皆得道。」(文)「開示悟入」之語且假語于彼而意不同彼會叁歸一義,今約二十九種門寄顯真土菩薩悟入一實道之相,是因順余方示自受法樂相而已,此乃顯彼土諸菩薩供養聞法于他方,還本國聽彌陀說法,自受法樂也。雖文正意如是,而佛教多含,或應有從化土進入于真土之人,不可一准,是以高祖合之于道場樹,爲方便化土,有從假入真之相故。何以知爾者?今按《贊》曰「大衆雲集七寶堂」,「大衆雲集」之語縱容,恐應非但自土大士,何者?《贊》文下十四佛已今當往大士回之上,次頌十方往觐,而後有「聖主世尊說法時,大衆雲集七寶堂」等偈,由是言之,此大衆不但自土還來大士,他方來生菩薩亦同來集此講堂聽佛開示,有自受法樂者,或有從假入真者,何以故?他方來中有不退菩薩,又有小行少功德者故,此等大衆自國他方都悉雲集會,故曰「大衆雲集七寶堂」,此由《贊》偈起盡爲此解,豈夫不然乎!由此視之,文經「都悉集會」之語亦寬,《漢譯》次文有「其國諸菩薩」等簡別言,故知上「都悉大會講堂文」廣通自國他方來生,故高祖言「十方來生無邊」,卓見高邁,堪仰信焉!雖然,文正…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