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在自受法樂正益,應知。《渧記》者未見此義,偏約正爲者局解耳,思之。
二供養不斷樂
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周遍.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赍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大衆.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唐譯》略無此段。
《漢本》二(十四)雲:「則四方自然亂風起,吹國中七寶樹,七寶樹皆複作五音聲,亂風吹七寶華,華覆蓋其國,皆在虛空中下向。華其香極自軟好,香遍國中,華皆自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墮地皆厚四寸,華適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花自然去,則四方俱複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七寶樹皆複自然作五音聲,亂風吹七寶樹華,華複如前,皆自然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花墮地複厚四寸,花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花,悉自然去,亂風吹花如是四反,則第一四天王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已下四十字《吳譯》無之)諸天人、第叁天上諸天人、第四天上諸天人、第五天上諸天人、第六天上諸天人、第七梵天上諸天人,上至第十六天上諸天人,上至叁十六(叁,《吳》)天上諸天人,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百種雜色華、百種雜香、百種雜缯彩、百種劫波育疊衣、萬種伎樂,轉倍好相勝,各持來下爲無量清淨佛作禮,則供養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皆複大作伎樂,樂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快樂不可言,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後(作「複」,《吳》)供養如前,更相開避。」(文)《吳譯》同之,但文相稍略也,且無「諸天人第叁天上」以下五十字,「叁十六天」作「叁十叁天」。
解雲:供養中亦叁:一風音供,二雨華供,叁諸天供。初風音供中,「即時」者,聞法歡喜之時也,不待求而起,故曰「自然風起」。「出五音聲」者,謂宮、商、角、徵、羽也(「出」去聲)。次雨華供,非唯風音,又雨妙華遍國中,不求而自得供養,如是常無有斷絕也。後諸天供養,非惟自然風華之供,又他方諸天赍華香伎樂而來爲供養也。
赍者,音節稽反,《玄贊》八(四十七右)曰:「赍,音節稽反,持遣也,《切韻》作赍。」《麟音》叁(十四)曰:「《考聲》雲:持物行也,《切韻》:付也,遺也。」《琳音》八十一(十七):「《廣雅》:赍,送也。」(文)
「前後來往」等者,前來者前往,後來者後往,開路避迹相讓不礙也。
「避」者,《應音》十(十右)雲:「脾義反,《說文》:避,回也,《蒼颉篇》:避,去也,謂遠離之處也。」
「當斯」等明快樂無極也,「當斯之時」者,佛說法及以風華天樂供養之時也。
「熙怡」者,《應音》叁(二左)雲:「虛之反,下與之反,《說文》:熙怡,和悅也,《方言》:怡,喜也。湘潭之間曰紛怡,或雲熙怡」。(文)
此下《略箋》釋詳也。
第四明悲門普入之德有二:初略明,二廣歎。初略明中亦叁:一弘贊佛慧德,二普入無礙德,叁悲愍爲心德。初弘贊佛慧德者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
《唐譯》下(九左)雲:「複次,阿難!彼極樂界諸菩薩衆,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文)《漢譯》一(十七)但說諸菩薩說法,《吳本》亦同,與今經異也。《宋譯》下(五)有說一切智段而文相甚略,故無此文可配。
淨影雲:「自下第八彰彼菩薩行德圓備,于中初別,後(「彼諸菩薩」下)總結之。別中有七:一行修離過,二『具足』下成德圓備,叁『等觀叁界』下行修具足,四『究竟一乘』下成德殊勝,五『摧滅嫉』下行修增進,六『因力』下諸力具足,七『身色相好功德』已下通就諸德總歎顯勝。初中先別,後(「究竟一切」下)總結之。別中,初言『所可講說,常宣正』等化行離過。」(自下科節憬興依之)望西、《略箋》並依用淨影,梵響亦同也。
《嘉祥疏》(二十九右):「明說法中有二:初明佛說(「廣宣道教」等),後明菩薩說,(「諸菩薩所可講說」下)即是傳佛語于菩薩。傳佛語中有二:初明說無乖違,『于其國土』下次歎德。」(文)
《會疏》科節與諸家別:「此叁明說一切智總標雲雲。」《渧記》從之。
今謂:上重智門遊戲德竟,自下第四,重明悲門普入德,有二:初略明,後廣歎。(「究竟一切」下)初中有叁:一弘贊佛慧德,(口業德)二「于其國土」下明普入無礙德,(身業功德)叁「于諸衆生」下明悲愍爲心德。(意業功德)略歎菩薩叁業德爲略明也。
初弘贊佛慧德者,即是安養界菩薩于他方世界爲贊歎佛慧功德音也。嘉祥雲:「自下菩薩傳彌陀佛語說無乖違。」與今相近而不必同,學者思擇焉。《論》偈雲:「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文)此于無叁寶處示佛法如佛,今經文有佛無佛,于何佛國贊歎佛慧也。上偈文明諸佛咨嗟贊歎,今文乃明菩薩亦如佛咨嗟稱贊彌陀佛慧也。
「所可講說」者,「所可」助語辭,「講說」者猶和解,有其本說而和解之言「講說」,如諸佛本說贊歎佛慧也。安養菩薩不講說則已,苟所可講說,常宣說正法,下文雲「常共稱揚贊歎」,諸佛常贊歎,則菩薩亦常宣說之。
「常宣」二字顯十七願功,本願文就贊歎首舉諸佛,首佛已贊彌陀,菩薩何不贊,菩薩已贊,凡僧亦可從之,故偈曰「我贊佛慧功德音,願聞十方諸有緣」等。「正法」者謂悲願一乘,其體即至德尊號也。
「隨順智慧」等者,望西雲:「『隨順智』者順一切智,(「一切智」義如願中釋)故《寶積》雲:『諸菩薩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是二十五願成就也。」(文)《略箋》、《會疏》同之,今所不取也。憬興雲:「即順彌陀佛智慧故也。」(文)此釋可謂盡矣。今隨順彌陀佛智,說佛智法門也。《如來會》約通門,故雲「語言與一切智相應」,今就別途,說彌陀佛智也。
「無違無失」者,望西雲:「法位雲:『不違聖教,不失正理。』(已上)今謂:說法順智故無違,無違故無失,失,過也。」(文)《略箋》亦同,《義記》依用法位。梵響雲「無相違無過失。」《會疏》雲:「無背佛意,無失衆機。」各據一義。今謂:「無違無失」者示隨順相,謂隨順佛智,所說皆無違佛意,隨順佛智故所說教法無有誤失也。
二普入無礙德
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唐譯》雲:「于所受用皆無攝取,遍遊佛刹,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無自想,無煩惱想,無我想,無鬥诤想,違怨瞋之想。」(文)《漢》、《吳》、《宋》叁本無可配文。
淨影雲:「『于其國』下自行無失,于中初先明攝對治,『滅煩惱』下明離諸過。前攝治中明修六度而爲對治,初修舍行,舍猶檀矣。『于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明其離見,『無染著心』彰其離愛,除舍此二名爲舍行。次修戒行,『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明離身過,『無所適莫,無彼無我』明離意過,『無競無訟』明離口過。」(文)憬興同之,望西、《略箋》、梵響並依用之,獨《會疏》以爲歎其心念,《渧記》依用之而已,今亦不取也。
今謂:「于其國土」下二明普入無礙德,謂彼菩薩普遊有叁寶處,叁寶處一切世界自在無礙,是曰「普入無礙」,故《唐譯》雲:「遍遊佛刹,無愛無厭等。」(文)「于其國土」者所遊之處,總攝淨穢。「于其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等者彰無礙之義,淨影、憬興配舍、戒等非今所取,今文意謂于其國土中,宮殿、樓觀、池流、花樹及飲食、衣服、花香等一切萬物有我所心,(我所者,我璎珞、我僮仆、我器等執爲我所有)則有自他親疏,認一所而爲己住宅,執一方而爲我家鄉,故去來進止有挂礙。安養菩薩永離我所心,淨如蓮花不受塵埃,于十方淨穢諸刹去來進止無所系,隨意自在無礙也。無我所心,故于萬物無染著心,故于淨不著于穢亦無厭,亦無可無不可,彼己猶空,故無競無訟。《贊》偈曰「于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塵,往來進止若泛舟,利安爲務舍適莫,彼己猶空斷二想。」(文)
「無我所心」等,望西雲:「是第十願(漏盡通願)願成就也,願從始說(言「國中人天」,故爲見思漏盡),今從終明(言「諸菩薩」,故無明漏盡),故凡聖異,見所斷惑名『我所心』,修所斷惑曰『染著心』,舉一顯諸雲雲。」是乃封泥「人天」、「菩薩」言,故分別終始兩益者,未可也。
《渧記》曰:「此文唯述其心念永離染著,不必配布施行也,『無我所心』乃離見惑,『無染著心』離思惑,今且隨順凡情示見思漏盡,委如第十願下辨也。然《會疏》雲:『菩薩萬行大本唯在人法二空觀智,故別舉之雲雲。』此乃約二障漏盡,恐非今文意。」(文)
「去來進止情無所系」者,望西雲:「去于他方,來于本國,動作身儀名爲『進止』。」(文)《會疏》:「『去』者遍至十方也,『來』者還來西方也,『進』者往詣佛所,『止』者往止閑處也。」(往止之「往」恐「住」字)此以上「往諸十方乃至還到本國文」釋「去來進止文」,此義未詳。上約智門菩薩,今約悲門大士,其相異也;又上局淨國,今通淨穢,其義別也。若今文唯局淨國者,于諸佛淨國有何可不可而雲「無適無莫」耶!今不然,往來十方淨穢之身儀雲「去來進止」也。《石林燕語》曰:「進止猶言進退也,《後漢·揚修傳》:護軍不知進止。」(文)
「無所適莫」者,望西雲:「『適莫』者親疏之言,如淨影雲:『于衆生所無適適親,無莫莫疏。』」(憬興同之)《東宮》《切韻》雲:「適莫,厚薄之辭也。」《抄批》十四雲:「無適摸者,有雲:既舍親出家已,心行平等,無有的的之親,亦無落莫之疏也。俗儒雲:適莫,謂厚薄也。按《論語》第二雲:君子之于天下也,無…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