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P3

  ..续本文上一页

  此明悲门菩萨游戏于诸佛世界度诸众生,六神通常自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也。「除生他方」下亦明普入五浊刹自在化益也。

  《会疏》云:「『神通』以下明所除,言『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者,生浊世之所以也,今此『除』字应在『神通』之上欤。」(文)此释不然,今按:应现他方无浊世界之时,宿命五通常自在而不更恶趣也。恶趣者,谓人天三途五恶趣也,今日释迦出现人趣,犹是更杂恶趣也。(更,《广韵》:再也。)若应现他方五浊世界之时如我释尊,故云「除生」等,「除」字就「不更恶趣」四字而明之。峦师《大经赞》云:「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杂恶趣,除生他方五浊世,示现同如大牟尼。」盖此意也。「除」字应在「神通」之上者非也。

  「如我国也」者,《赞》云「示现同如大牟尼」,由此言之,谓应现五浊刹,同彼浊恶众生,现生老病死之相,如释迦牟尼佛应现此娑婆国也。净影释与此异也。

  三重叹智门游戏德有五:一广供多佛,二闻法欢喜,三还到本国,四本佛说法,五自受法乐。初供佛中三:一遍供诸佛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唐译》云:「阿难!彼国菩萨皆于晨朝供养他方无量百千诸佛。」(文)《会疏》引《吴译》经上(廿六),《汉译》二(七)同之。此则第二十三愿成就也。

  「承佛威神」者,《吴译》云:「皆俱前为佛作礼,白佛辞行,佛即然可之,即便行。」(文)

  「一食之顷往诣十方」者,《论》曰:「一念一时,不动而至,不动遍至。」今言「一食之顷」者,显于晨朝时往十方,食前还本国云「一食之顷」。《小经》云:「清旦供华,以食时还到本国。」(文)

  二供具如意

  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旛.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菩萨声闻大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唐译》云:「随所希求,种种花鬘,涂香末香,幢幡缯盖,及诸音乐,以佛神力,皆现手中,供养诸佛,如是供具广大甚多,无数无边不可思议,若复乐求种种名花,花有无量百千光色,皆现手中,奉散诸佛。阿难!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变成花盖,盖之小者满十由旬,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花终不堕落。阿难!或有花盖满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文)《吴译》文如《会疏》引,《汉译》同之。

  从初至「非世所有」明供具如意相,「辄以」下示散华神变也,即依供具如意愿力。(廿四愿)

  「随心所念」者,欲华则华现,欲香则香现等也。

  「自然化生」者,由愿力故,不假自功,忽化现也。

  「应念即至」者,应欲供之念而即现也。

  「珍妙殊特」等者,叹供具最胜,《异译》云:「非世间之物,亦非天上之物也。」(文)《赞》曰:「珍奇绝世无能名」。(文)

  神变中,「奉散」者,《琳音》一(十七)曰:「逢捧反。《广雅》:奉,献也。」

  「在空中化成华盖」者,准《异译》,无量供具中就散华现神变,余一切供具亦如是。《赞》云:「散华供养殊异宝化成华盖。」(文)

  「光色」等者,明花盖光香。昱烁,《应音》九(十五)曰:「煜爚,由鞠切,下才灼切,《说文》:煜,光耀也,爚,火光也。经文作『煜烁』,非字体。」又八(二左)曰:「煜爚,光明盛貌也。」(文)

  「其花周圆四百里」等,明空中华盖分量。《唐译》云:「盖之小者满十由旬,或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故言「如是转倍」等,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去,新花散则旧花化没去。《吴译》云:「小萎堕地,即自然乱风吹,悉自然去。」

  三稚赞佛德

  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唐译》云:「此诸菩萨生希有心,得大喜爱。」(文)

  《汉本》二(十一左)云:「诸菩萨皆大欢喜,俱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自然伎乐乐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当是之时快乐不可言。」(文)《吴本》同之。

  「其诸菩萨」者,供佛之大士也。「佥然」者,《应音》(九左)曰:「七廉切,《小尔雅》:佥,同也。《尔雅》:佥,咸,胥皆也。《方言》:自关而东五国之郊谓皆曰皆,东齐曰胥。」(文)言诸菩萨皆咸见供物神变而喜跃,故曰「佥然欣悦」也。不耐欣喜,故于空中奏乐,以微妙乐音歌颂叹扬佛德也。

  二闻法欢喜

  听受经法.欢喜无量.

  《唐译》略之。《汉本》云:「诸菩萨皆悉却坐听经,听经竟则悉皆讽诵通利,重(《吴》无)知经道,益明智慧。(已下《吴本》无)其诸花香小萎便自堕地,则自然乱风吹花,悉皆自然去。则诸佛国中,从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三,《吴》)天上,(「诸天人皆共持天上万种自然之物来下供养」之十八字《吴译》有是)诸菩萨、阿罗汉、天人皆复于虚空中大共作众音伎乐,诸天人前来者,转去避后来者,后来者转后(复,《吴》)供养如前,更相开避,诸天人欢喜听经,皆大共作音乐,当是之时快乐无极。诸菩萨供养听经讫竟,便皆起为诸佛为礼而去,则复飞到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所,则复供养听经皆各如前时。」《吴译》同之。

  《笺》云:「前诸大士非特见供具之变瑞而为欣悦,乃闻佛说法,欢喜亦复无量也。」(文)

  今谓:上「诸菩萨」三字流于此,可见。供养忻悦、听经而欢喜、喜爱无量《唐译》合以为一「喜爱」,此之供养闻法即是集功德藏也。

  三还到本国

  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唐译》云:「于晨朝时,奉事、供养、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及种诸善根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此皆由无量寿佛本愿加威(二十二愿),及曾供如来,善根相续(现其德本)无缺减故,善修习故(修习普贤),善摄取故(为众生故),善成就故(大悲心成就)。」「此皆由」已下明供佛闻法之由来,今经所无也。

  《汉本》云:「悉遍已后日未中时,诸菩萨则皆飞而去,则还其国,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听经,听经竟,皆大欢喜。」(文)《吴译》同之。

  「忽然」者,梵响云:「东宫忽(呼骨切)。郭知玄云:忽事不意而至也。麻果云:倏忽,俄顷也。」(文)

  「轻举」者,如鹰隼飞,神足之疾也。

  五自土法乐二:初闻法得道乐,二供养不断乐。此初也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

  《唐译》供养诸佛次说说一切智德,故略无此段。《宋译》「东方偈」后明道场树而不说讲堂。今经道场及讲堂精舍上卷已说,至此处则彼诸菩萨供养他方竟,还本国而闻本佛弥陀说法,仍说七宝讲堂,其次第连接焉。

  《汉本》二(十三)明七宝钵在前,次说讲堂,后明他方菩萨往觐,文云:「佛告阿难: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法时,都悉大会讲堂上,其国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民,无央数都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所,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却坐听经,无量清净佛便则为诸比丘僧、诸菩萨阿罗汉、诸天人民广说道智大经,皆悉闻知经道,莫不欢喜踊跃心开解者。」(文)《吴译》上(三十一)同之。

  《会疏》此文次越「他方往觐文」一连引「随类各得解文」,未详,真化混淆矣。又《会疏》:「是则第二十八(见道树愿)及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成就也。」(文)

  《渧记》云:「第二十八愿局化土愿,而今此段唯是真土德相,故不可为见树愿成文也。其第四十六愿乃通真化,故是亦可谓第四十六愿一分云云。」

  今谓:《记》者评局解耳,至下可知。此中初四句明说法时简他方,「都悉」等一句示会处,「广宣」等二句正明说法相,「莫不」等二句明闻益也。

  「班宣」者,《应音》一(十左)曰:「案:古书或作『颁』,同补奸切,《尔雅》:班,偏赋与也。」《琳音》十七(三左):曰:「八蛮反,《杜注左传》云:班,布也,又曰次也。《贾注国语》曰:班,位也。《方言》:列也。」(文)今宣布义也。

  「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者,正班宣法也。龙树《赞》说法相云:「诸有无常无我等,亦如水月电影露,为众说法无名字。」前偈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道。」诸法本来无名无相而常说无名字法,法性空寂而不妨菩萨道,如是说大法门曰「说道智大经」。听此开示悟入佛智曰「欢喜心解得道」,是乃自受法乐之相也。《赞》曰:「听佛开示咸悟入,欢喜充遍皆得道。」(文)「开示悟入」之语且假语于彼而意不同彼会三归一义,今约二十九种门寄显真土菩萨悟入一实道之相,是因顺余方示自受法乐相而已,此乃显彼土诸菩萨供养闻法于他方,还本国听弥陀说法,自受法乐也。虽文正意如是,而佛教多含,或应有从化土进入于真土之人,不可一准,是以高祖合之于道场树,为方便化土,有从假入真之相故。何以知尔者?今按《赞》曰「大众云集七宝堂」,「大众云集」之语纵容,恐应非但自土大士,何者?《赞》文下十四佛已今当往大士回之上,次颂十方往觐,而后有「圣主世尊说法时,大众云集七宝堂」等偈,由是言之,此大众不但自土还来大士,他方来生菩萨亦同来集此讲堂听佛开示,有自受法乐者,或有从假入真者,何以故?他方来中有不退菩萨,又有小行少功德者故,此等大众自国他方都悉云集会,故曰「大众云集七宝堂」,此由《赞》偈起尽为此解,岂夫不然乎!由此视之,文经「都悉集会」之语亦宽,《汉译》次文有「其国诸菩萨」等简别言,故知上「都悉大会讲堂文」广通自国他方来生,故高祖言「十方来生无边」,卓见高迈,堪仰信焉!虽然,文正…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